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一次听课引起的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一次听课引起的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次校内随堂听课引起了我的反思,现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希不吝赐教.

一、教学片段

问题:如图,A,B,C分别是椭圆x2a2+y2b2=1(a>b>0)的顶点,P为椭圆上异于A,C的一点,若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过B点,椭圆离心率的范围是.

教师讲评,并在黑板上板演如下过程:

解:设点P(x1,y1),线段AP的中点为x1-a2,y12,

线段AP的斜率为k1=y1x1+a,

所以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为y-y12=-x1+ay1・x-x1-a2,

又因为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过点B,所以b-y12=-x1+ay10-x1-a2,

即2by1-y21=x21-a2.①

又因为P在椭圆上,且x21a2+y21b2=1,则

x21=a2(1-y21b2).②

联立①②可得y1=-2b3c2.

又因为0<|y1|≤b可得2b2≤c2,即2a2≤3c2,所以e≥63,故椭圆离心率的范围为63,1.

正当教师准备讲下一题时,有一个女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由a2+b2≥2b也可求出63≤e<1.”(有几个学生附和着)

教师:有什么解题依据?

学生:没什么依据,只是感觉线段PB应该比短轴2b要长.(学生哄堂大笑)

(简单思考后)教师:这种解法没有依据,只是答案巧合而已.

接着,教师继续讲解下面的题目,我看到几个学生还想争辩什么,看看老师,继而脸上露出失望、迷茫的表情.

二、学生解法的探究

学生的解法真的没有依据?真的是巧合吗?线段PB真会比短轴2b要长吗?下面我们对学生的解法进行探究.

解:设P(x1,y1)(y1≠0),

PB=x21+(y1-b)2=

-c2b2y21-2by1+a2+b2=

-c2b2(y1+b3c2)2+a2+b2-b4c2

又因为-b<y1≤b且y1≠0,所以:

①若-b3c2≤-b时,即0<e≤22.当y1=-b时,(PB)max=2b,则PB≤2b成立.

②若-b3c2>-b时,即22<e<1.当y1=-b3c2时,(PB)max=a2+b2+b4c2.

(PB)max=2b(0<e≤22);

a2+b2+b4c2(22<e<1).

记f(y1)=-c2b2(y1+b3c2)2+a2+b2-b4c2,

当y1∈(-b,-b3c2)时,f(y1)逐渐增大;当y1∈(-b3c2,b)(y1≠0)时,f(y1)逐渐减小;要使存在异于A、C的点P,使得PA=PB,即f(y1)=f(0)=a2+b2,则必有a2+b2≥f(-b)=2b,

从而解得:63≤e<1.

由上述解题过程我们还能探究:椭圆上的动点P到椭圆的上顶点B的距离何时最大.

三、教学反思

第一,虽然高三课堂时间很紧,但教师在课堂上也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演“教案剧”.教师备课时应尽量多一些思考与准备,舍得花时间把问题讲透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弄懂问题,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教师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重要的资源.教师自己即使真的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本例中教师提供的解法比较烦琐),也可以问计于学生(有些学生的解法会优于教师,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充分调动学生,使我们的课堂讲得更透彻,学生乐听、愿听,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要平和,当学生提出疑问时,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切不可敷衍了事,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若提出教师事先没有准备到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作出恰当评价;学生若提出错误的解决方案时,教师不应嘲笑,同时制止其他同学嘲笑,还要认真地指出学生错误之处;学生若一时难以明白的,可留到课后再耐心讲解;学生若提出教师一时不知对错的方案时,教师不应该立即否定,不妨这样讲:“这种方法老师也没有看明白,是个新角度,不妨试一试,以后找个时间解决它吧.”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