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油茶闽杂优品系在闽西的生长表现及早期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油茶闽杂优品系在闽西的生长表现及早期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对油茶闽杂优等品系在闽西长汀的生长性状早期表现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造林3年不同品系保存率为34%~89%,除了地径和枝下高以外,品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Duncan法多重比较结果可知,品系间在两两比较中,差异均不显著。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17个闽杂优品系分为三大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闽杂优品系在闽西长汀总体表现良好,除了杂优26和闽杂优1品系与参考值的关联度小于0.80以外,其余15个品系均大于0.80,说明其综合性状均较为优良,其中闽杂优24的关联度超过0.9,表现最为优异。

关键词 油茶;闽杂优;生长性状;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53-04

油茶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它具有历史悠久、分布地区广、栽培面积大、用途广泛等特点[1]。且和油棕、油橄榄、椰子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食用植物,具备很高的经济利用价值[2]。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水热资源丰富,低山丘陵多,山地土壤以红壤为主,气候地理条件十分适合油茶生长,群众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很高,近几年主要引进省外“长林”、“赣州油”等品种。为了选育适宜闽西长汀推广应用的本省油茶高产品系,长汀县引进福建省油茶品系在馆前镇开展了油茶闽杂优品系试验。该文是以17个油茶闽杂优品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各品系的早期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及综合评价,旨在为了解油茶闽杂优品系在闽西地区的早期生长适应情况,为油茶高产品系的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长汀县馆前镇汀东村033林班01大班040小班,面积约0.67 hm2。地貌类型为低山,海拔540 m,地势平缓,坡度18°,坡向西南,立地类型为Ⅱ,土壤为红壤。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均温18.1 ℃,1月月均温7 ℃,7月月均温27 ℃,极端最高气温38.9 ℃,极端最低气温-10 ℃;地貌类型为低山,海拔540 m,地势平缓,坡度18°,坡向西南,立地类型为Ⅱ,土壤为红壤,平均日照时数1 924.6 h,占可照时数(4 423.1 h)的44%;≥10 ℃的积温为5 578 ℃,≥20 ℃的积温为4 500 ℃;年均降水量为1 737 mm,蒸发量1 443.8 mm,相对湿度81%。前茬种植经济林油奈。

模糊聚类的性状指标选择保存率、株高、地径、冠幅、冠高、年生长量、分枝数、枝下高等8个主要经济性状指标[4-5]。

1.4.3 品系幼林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参试油茶闽杂优品系的早期生长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将所有参试品系看成1个灰色系统,而每个参试品系则是该系统中的1个因素,把普通油茶的生长表现的上限指标,确定为“参考值”,以参考值的指标构成参考数列,记作X0,以参试品系的各性状指标(与模糊聚类分析的性状指标相同)构成被比较数列,记作Xi(i=1,2,3,…,n),n为性状指标个数,计算参考值与参试品系之间的关联度、关联系数及加权关联度。分辨系数ρ一般取值范围为0~1,文中取0.5。关联度大的品系则表示该品系的综合性状优良;反之,则综合性状差[6-7]。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茶闽杂优品系的造林保存率

17个油茶闽杂优品系造林3年的保存率见表1。可以看出,不同品系保存率为34%~89%,其中:杂1造林保存率低,仅34%;杂3、杂4保存率较低,分别为72%、76%,其他品系的保存率均较高,达80%以上,且品系间相差不大。

2.2 油茶闽杂优品系的生长表现

17个油茶闽杂优品系的生长性状调查结果见表2。从株高看,各参试品系除了闽杂优10低于99 cm外,其余品系均超过100 cm,其中闽杂优24最高,为127.93 cm,超过总体平均值10.38%,其余生长较快的品系分别为闽杂优26、9、1、25、4、21、11,幼树高均超过总体平均值。从地径看,闽杂优21地径最粗,为24.08 cm,闽杂优26最细,为17.65 cm,其余介于18.06~22.86 cm,超过平均值的品系为闽杂优25、2、3、5、22。各品系的当年抽梢长19.34~25.68 cm,闽杂优26抽梢最长(25.68 cm),最短为闽杂优13(19.34 cm),超过平均值的品系为闽杂优4、26、32。冠幅生长量最大的品系为闽杂优2(74.27 cm),最小为闽杂优1(42.77 cm),其余在51.83~72.27 cm。分枝数、枝下高值最大的分别为闽杂优4(5.20根)和闽杂优26(9.73 cm),其余分别为3~5根和2.6~7.6 cm。方差分析(表3)表明,幼树高等7个生长性状,除了地径、枝下高以外,品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Duncan法多重比较结果可知,品系间在两两比较中,差异均不显著。变异系数(CV)反映单位均值上的离度,表示性状值离散性特征,变异系数越大,则性状值离散程度越大[8-9]。油茶闽杂优不同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排序为:枝下高>地径>冠幅>分枝数>冠高>株高>年生长量,说明枝下高的个体间差异最高,而年生长量差异最小。

2.3 油茶闽杂优品系的生长指标相关分析

将油茶闽杂优品系7个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冠幅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冠幅随分枝数的增加而增大,在抚育管理中可通过修剪增加分枝数来增大冠幅,从而提高结果量。枝下高与年生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冠高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枝下高随着年生长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冠高的增加而减小。

2.4 油茶闽杂优品系的生长模糊聚类分析

模糊聚类分析一个显著特点是能把一个没有确切界限带有模糊性的问题,用模糊数学方法确立一个可以游移的界限范围,定量地描述各样本间的亲疏关系,进行分类,这样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的干扰,能够较客观地进行分类[10-13]。将油茶闽杂优不同品系的7个生长性状及保存率进行模糊聚类(图1),结果可知17个油茶闽杂优品系存在着一个连续的等级系列,取不同水平时,将得到不同的类别,当λ取0.88时,可将17个闽杂优品系分为三大类,第Ⅰ类闽杂优21,其特点为地径粗壮、幼树高生长量较大、冠幅和枝下高较小;第Ⅱ类为闽杂优25、13、26、11及闽杂优4,其特点为保存率较高、地径较小及年生长量较小;其余品系为第Ⅲ类,其特点为各项指标均处理中等水平(表5)。

根据关联度分析原则,关联度越大的数列与参考品系数列越接近,说明参试品系与参考品系越接近[16],由此可知,除了闽杂优26和杂1品系的与参考品系的关联度小于0.80以外,其余15个品系均大于0.80,说明其综合性状均较为优良,其中闽杂优24的关联度超过0.9,表现最为优异。

3 结论与讨论

油茶闽杂优系列是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于1998年在闽侯桐口国有林场选育出的高产杂交品系,经过多年的生长及产量观察,表现高产,产油量可达643.35~1 046.85 kg/hm2,比福建省目前广泛推广的良种油茶闽43、闽48、闽60的平均产油量(525 kg/hm2)高出22.5%~99.4%,丰产性能显著。该试验在闽西山区长汀县馆前镇开展油茶闽杂优品系的区域测试。通过造林3年的生长观测,油茶闽杂优品系在保存率、高径生长、分枝、冠幅等性状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

品系保存率为34%~89%,除闽杂优1造林保存率仅34%以及闽杂优3、4为72%、76%外,其他品系的保存率均超过80%,且品系间相差不大。

生长性状方面,除地径、枝下高外,品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Duncan法多重比较,品系间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生长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冠幅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枝下高与年生长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冠高极显著负相关。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将17个油茶闽杂优品系分为三大类。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7个油茶闽杂优品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油茶闽杂优品系在闽西长汀的总体表现良好,除了闽杂优26、闽杂优1的与参考值的关联度小于0.80以外,其余15个品系均大于0.80,说明其综合性状均较为优良,其中闽杂优24的关联度超过0.9,表现最为优异。

以上试验结果是在油茶幼林生长阶段得出,这些品系的开花结实表现是关键,将在后续试验观测中做进一步跟踪观测。

4 参考文献

[1] 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胡芳名,谭小风,刘惠民.中国主要经济树种栽培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 范福金.杉木无性系测定林分析及速生无性系选择[J].福建林业科技,2012,25(4):349-351.

[4] 李国鹏,张林辉,解德宏,等.怒江干热河谷芒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相关性及多样性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4):1225-1229.

[5] 骆崇云.基于Excel的模糊聚类分析在辽宁速生杨分类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3,43(6):75-77.

[6] 秦光华,姜岳忠,李善文,等.黑杨派新无性系苗期生长模型及灰色关联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2):52-57.

[7] 刘伟,王冬梅,康永祥,等.银露梅叶有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与气候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J].林业科学,2008,48(8):26-30.

[8] ZHANG J.Variation and allometry of seed weight in Aeschynomene americana[J].Annals of Botany,1998,82(6):843-847.

[9] 刘永红,杨培华,韩创举,等.油松不同种源种实性状的变异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2):163-168.

[10] 姚小华,黄勇,王开良,等.小果油茶优良种质资源筛选与综合评价[J].经济林研究,2012,30(4):1-8.

[11] 杜刚,杨建国,李文昌,等.模糊聚类在红花生态型分类上的应用初探[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3):38-41.

[12] 马啸,张新全,陈永霞,等.四川野生扁穗牛鞭草居群形态变异的模糊聚类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2):128-132.

[13] 张如华,陈天华,郑有飞,等.模糊聚类在松属种间生理差异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2(3):95-98.

[14] 白伟,孙占祥,郑家明,等.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宁阜新地区玉米品种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41(6):649-653.

[15] 陈勇,赵渝丽,杨小平,等.重庆市油茶优树调查与初选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156-161.

[16] 李彦平,丁燕芳,李雪君,等.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估烤烟区试新品种[J].中国烟草科学,2010,3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