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传染科医护人员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16-02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传染科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呕吐物、化学消毒剂、噪音、辐射、臭氧及易受到针刺伤等,因此医护人员是最易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之一。为保证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将工作中的观察结果与体会介绍如下:

1 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意外及锐器损伤 传染科是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护士每天必须频繁的进行动、静脉穿刺、拔针、注射、锐器处理、废弃物处理、留取血液标本、处理各种透析中应急事件等,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患者血液‘呕吐物直接喷溅到脸部、眼睛、受损皮肤等处,不但造成自身伤害,还有可能直接感染上最具威胁的血源性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而最常见的为针头刺伤,它们通过血液的感染效率极高,而且患者一般均用6-7号针,一旦刺伤,伤口较大,感染的机率更高。据有关报道:血污染针头刺伤后HBV感染率6%~30%;HCV感染率1.8%;HIV感染率0.3%。而每年全球将近有百万次针头扎伤。

1.1.2 臭氧 传染科空气消毒使用的紫外线灯,可使空气中的氧气电离产生臭氧,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物之一。由于臭氧的特殊气味,以及传染科空气中氧浓度相对低,可引起呼吸困难、咽喉炎、过敏性哮喘、头痛、头晕、恶心及呼吸道刺激症状而产生剧烈咳嗽。

1.2 化学因素

1.2.1化学消毒灭菌剂 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有效氯、戊二醛等是传染科常用的消毒剂,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的过氧乙酸、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哮喘、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等症状。长期直接接触对皮肤刺激性大,损伤手部皮肤。

1.3 生物因素

1.3.1 体液的污染 传染科医护人员除了直接接触血液污染外,肝病患者因体内毒素高,经常有恶心、呕吐症状,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或心力衰竭时咳嗽、咳痰较多见,而且胸腔积液中含结核杆菌。乙型肝炎体液中抗原滴度较高,如:腹水、唾液等,医护人员不可避免要和上述体液分泌物接触,这些体液的污浊气味可使人产生头痛、恶心呕吐,对呼吸道、嗅觉有一定影响,在护理过程中不小心接触这些体液分泌物而污染破损皮肤也可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1.3.2 空气的污染 如肝硬化患者因体内毒素未及时排出,呼出的气体中有很浓的氨臭味,病区内各种挥发的化学制剂,各种气体混合在一起,产生刺激性气体;同时传染科环境密闭,医护人员需时刻待在病区内,长期吸入对人体呼吸道、嗅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对人体产生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过敏等伤害。

1.4 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患者的要求增高,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以及严峻的医疗环境,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压力也愈来愈大。传染科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患者并发症多,传染性强,医疗风险大的治疗工作,医护人员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的异常情况的发生,如:体温变化、呕吐物,分泌物。有时需立即抢救,因此医护人员每日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密闭环境工作时间久等方面导致护士心身疲惫。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危险因素的防护

2.1.1 意外损伤的防护 防护措施得力与否,不仅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还要采取预防血源性病毒传播的最佳方法:(1)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防护:每次操作前后洗手和手消毒;传染科设专科工作服,每日更换清洗、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所有的穿刺、引血、回血时必须戴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换)、口罩,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镜,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再者保持工作环境清洁和安全。(2)安全操作控制:加强教育,纠正不良的工作习惯,针头等:危险性很大,处理时应十分小心。注射器和针头应尽量使用一次性的,而且用后针头不再套入针头帽内,也不要拔掉针头,应将其直接放入坚固、不能穿透的容器内消毒后废弃。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护士在配药、穿刺、拔针、传递针头时应谨慎小心,方法得当,严防刺伤自己或他人,传递针头时,针尖方向朝向自己,不要毁损、弯曲或双手套回针帽,针头等锐器器材使用后立即单独放入硬质利器盒中,利器盒不宜过满(

2.1.2 噪音的防护 自觉保持室内安静,工作人员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做好仪器的保养与维修,调整机器报警声音,尽量降至最低,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水处理装置安装在独立单元,尽量远离病房,关闭水处理室门窗以隔音,患者看电视尽量调低音量,有条件可配无线耳机,以减少噪音。

2.1.3 臭氧的防护 紫外线灯操作按钮全部装在病室之外,并装有定时装置,避免在紫外线灯照射下进出病房操作按钮。工作期间,禁止入内,消毒结束后及时开窗通风更换新鲜空气, 2次/天,20~30分钟/次。

2.2 化学危险因素的防护 医护人员接触挥发性消毒剂及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配现用,如不小心溅到眼睛、皮肤上应反复用水冲洗干净,各仪器消毒液不自行配制,使用与仪器相匹配的现成消毒液,尽量减少护士与消毒剂的接触。病房应装通风设备,在不影响患者舒适度的情况下多开窗通风,减少挥发性消毒剂及污浊气味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净化空气。

2.3 生物危险因素的防护 每位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毒、梅毒标志物检测,建立患者病历档案,每半年复查一次,以便及时了解病毒感染情况。对阳性患者重点做好此类患者的安全防护。实施标准预防措施:洗手和手消毒、戴手套、戴口罩、穿保护衣、利器正确处理、加强环境消毒。使用环保装修材料,室内多开窗通风。

2.4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适当调整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人员配备充足,排班灵活机动,减轻心理压力,多与领导及患者交流,多一份理解和支持,适当组织娱乐活动以减少精神压力,自我调整、多加防护,以确保传染科医护人员的心身健康,更好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薛芬,李新,马梅.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6.

[2]陆连芬,孙慧娟,杨国真.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11):506.

[3]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