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利院儿童社会适应视角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利院儿童社会适应视角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于各种限制,福利院儿童只能长期待在福利院内,这使他们脱离了与社会的联系。同时,由于中国现行福利政策还不够完善,导致福利院儿童在福利院内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甚至一些福利院儿童由于和社会的脱节,使他们在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福利院儿童始终是要走出福利院,走向社会,因此,要关注福利院儿童在福利院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采取各种措施来巩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心理问题;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225-03

福利院儿童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他们交往的对象也相对的固定,这对于他们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认知的发展极其不利。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才能成为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伤害[1]。2009年3月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与襄樊市儿童福利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的关系,通过多次的交流和融入,我们不仅提高了社会工作的实践能力也对福利院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思考。

一、政策背景与研究目的

1978年中国有49个儿童福利院,共收养3 665名儿童,到1996年,共有84个儿童福利院,共收养11 083名儿童。十八年间共增加了7 418名儿童,即增加了2倍[2]。据民政部全国孤残儿童信息系统统计,截至2008年7月,中国共有孤残儿童51.36万人,其中需要儿童福利院收养的为28.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万分之2.15。福利院儿童的数量之多,增长之快的现象,不仅会给福利院儿童自身的生存发展带来危机,还会给未来社会的稳定带来挑战。因此,福利院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亟待我们关注。

实际上,福利院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对象。但是,由于福利院儿童的特殊状况以及传统福利院照顾模式的弊端,导致福利院儿童只能得到医、食、住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他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认知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展。因此,这些儿童的潜能也很难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更不可能像社区儿童那样的发展。

迄今为止,中国有很少儿童福利院运用专业的知识关注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由于我们条件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中国每年培训10 000名社会工作人员,然而,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参与到相关工作当中,这导致了我们的专业人士的匮乏。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时刻关注着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经常深入儿童福利院,了解他们的生活,这也为我们了解福利院儿童的心理问题开启了大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福利院儿童,在我们的本次研究中主要是6~18岁的,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行事,自主判断能力加强。本次研究的对象是襄樊市儿童福利院的32个儿童,在这32个儿童中具有一定身体缺陷的有8个,身体状况良好的有24个;其中有27个儿童的户口是襄樊,5个儿童的户口是外地;女孩17个;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一年级以下;在福利院的居住时间是一月至十二年不等。

2.数据收集。本次研究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进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人在情境中的、真实的了解福利院儿童的机会,使得研究者有可能通过长期的交往与被研究者之间建立可靠的亲密的信任关系,从而深入福利院儿童的日常生活,倾听、记录他们的声音和需要,获得许多其他的研究方法所无法了解的真实的可靠的数据。从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孙军辉、刘敏、曹曼丽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利用节假日、星期天、课余时间都会来到襄樊市儿童福利院观察、访问孤儿。刘敏同学组织成立了义工群,经常举办一些活动给福利院孤儿带去欢乐;通过与福利院的负责人协调带孤儿来到大学校园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带领他们到烈士塔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组织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他们补课,教授他们各种文化知识;我们还协助福利院帮助孤儿寻找爱心妈妈为他们庆祝生日。我们在每次的活动中都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在活动后都写了活动总结和调查笔记。两年的调查活动不仅使我们与福利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且通过与福利院儿童的交往我们对福利院儿童的心理特点、心理问题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由于福利院儿童一般不愿意接受正式的结构式访谈,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无结构式访谈收集数据。为了尽可能地确保访谈的质量,所有的访谈都是在研究者成功地与福利院儿童建立起信任关系之后进行。在访谈前,我们会给福利院儿童一些零食或者与他们一起做一些游戏;访谈中,我们引导被访福利院儿童自由地表达所有关于在福利院的感受;访谈后,我们会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鼓励他们与伙伴们互相帮助,好好相处。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适时的进行引导、语言概述、反应感受、总结,同时也对被访谈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一并记录。

3.数据分析。在我们的研究中,每天的田野调查结束后,我们就尽可能快地详细写下田野笔记,将录音资料、图片资料翻译成文字,并且及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学术感想,查阅相关的文献进行理论对照。为了避免期待效应、刻板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总会在结论形成之前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反复调查不断地验证,归纳总结直到达成一致意见为止。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度我们尽可能多的对福利院儿童进行交流、访谈;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研究的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并且也征求了福利院工作人员的意见对我们的研究发现和阐述予以确认、补充和校正。

三、研究成果

尽管福利院儿童在救助机构里获得了包括食物、衣物、住宿、医疗等在内的基本生活资料,但是由于缺乏家庭模式的照料,福利院儿童的成长并不总是那么的健康。通过在襄樊市儿童福利院的长期实践调查,我们对这里的儿童有了一个比较熟悉的了解。从不同性格的孩子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1.占有欲与攻击强烈。初次见到11岁的李朋的时候由于福利院开放的时间还未到,急切想要外出活动的他使劲的摇摆着大门,看到外面许多的大姐姐大哥哥来陪他们玩他还兴奋的打起了跟头。在同孩子们游戏时他也总是不服从规则,不接受游戏中简单的失败的惩罚;在分享食物时经常还吃完自己的一份后运用暴力手段向其他的儿童索取;福利院仅有的一个滑板也被他独占,即使是和他很熟的志愿者也很难从他那里要到。8岁的刘明比李朋的情况还要糟糕,刘明天生有语言和视力的障碍,但是身体比同龄人还要壮,他的攻击十分严重只要外界稍有对其不利的干扰他就会还以攻击。他曾经将一个4岁的孩子脸部打出血仅仅因为孩子爬在他的脚下玩耍,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对其也是十分谨慎的经常防范他和岁数较小的孩子近距离接触。但是,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12岁的刘明经常会来到我们的志愿者旁边喊:“哥哥抱抱,哥哥抱抱”。从福利院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李朋和刘明都是在几个月大的时候被家里丢弃后被送到孤儿院的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关怀。埃里克森的“阶段需求论”认为,处于口唇期的婴儿如果未得到母亲的充分照看,婴儿便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这种不信任感将会延续到个人成长的后来阶段[3]。从“哥哥抱抱”可以看出刘明和李朋的“暴力”、“不服从”并非是社会上的利益性的暴力倾向而是那种来自于人的原始本性的生存需要。

2.自我意识匮乏。“哈哈,我捡到5元钱”,12岁王涛捡到钱后十分开心并有占为其有的想法。 “阿姨(福利院工作人员)说过捡到钱后要交公的” 李朋提醒他说。“噢,我又没说我要这钱。”说完,王涛将钱交给了阿姨。志愿者将带来的食物全给了他偏爱的李慧,李慧开心的想独自享用,刘丽嫉妒的对其说:“阿姨说过哥哥姐姐们给的食物我们不能一个人独自吃要大家一起吃。”于是李慧将食物分给了李丽一部分。在福利院里你经常会听到“阿姨说”,阿姨是这里的权威,阿姨为他们安排了一切的衣食住行,他们认为阿姨就是真理,阿姨就是一切。福利院的孩子对自己的语言、行为、想法很少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他们不能正确的认知自我,不能明确地判断是非曲直,他们唯一的真理就是“阿姨说”。自我意识是人根据所处的环境以及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自我意识的建立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控制自我,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父母根据自己对于社会化目标的理解,运用各种教养技术使儿童社会化,并使其自我得到发展[4]。然而对于处于封闭、纯净的福利院环境以及衣食住行全由专门人员负责的福利院儿童来说自我意识建立的状况令人担忧。

3.人际关系危机 。在福利院内你会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往往是那些比较可爱或者是性格比较温和的孩子。而那些具有攻击性的,或是不可爱的孩子总是无人理睬有时候还是大家“讨伐”的对象。诸如刘朋、刘明那样的甚至经常一直受到大家的排斥,但是他们却对此嗤之以鼻并不在乎。我曾和刘朋谈及过此事,“伙伴们总是那样的怕你,都不想和你相处,你遇到什么困难大家也都不会帮你,你有什么感想啊?”“那有怎样如果他们有谁不听我的,我一定揍扁他。”研究发现,受欢迎的、被接纳的儿童是相当平静的乐观的、友善的,能够成功并维持相互交往,能和伙伴友好的解决争端。这些儿童表现出很多的亲社会行为,很少有分裂性和攻击[1]。何俊,12岁,机灵活泼,乐于助人,受到包括福利院工作人员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他的声音总是软软的很温柔,总是能主动将自己的玩具和别人分享,在福利院内也积极的帮助工作人员做一些打扫卫生、照顾小孩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童生来是人,人都有一种对友谊和感情的需求,但是像刘明、李朋这样对周边的人总是以攻击的方式对待而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的需求。笔者认为,其根源可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人总是具有生存、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这些需要并不是逐层实现的,但是上一层的需要在未得到满足前,对下一层的需要必然会有所减少。因此,对于那些不善于交际的福利院儿童应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安全,感到生存的优越性。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福利院儿童机构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福利院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比较低,缺乏专业的福利院儿童教育方法;福利院的“强制保护”使福利院儿童缺乏与社会的交流的机会;福利院物质关爱的片面性导致福利院儿童身心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当然,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苛求福利院机构的变革,福利院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努力来共同解决。

1.通过模拟家庭干预福利院儿童的反应性依恋障碍。由于福利院儿童没有机会或不能很好的与亲生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没有与母亲建立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方面的缺失容易产生“反应性依恋障碍”。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儿童各种社会能力、社会技能的形成。具备良好社会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儿童更容易在同伴群体中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交往状况就表现为良好。通过模拟家庭或家人的方式让福利院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产生一种替代性的依恋以弥补他们角色空缺。襄樊市儿童福利院通过网络、报刊等方式积极号召社会人士来满足福利院儿童的这种需要,在福利院儿童生日时都会有“爱心妈妈”来与他们度过。“爱心妈妈”给福利院儿童带去的不仅仅是生日礼物更重要的是一种身心的关怀。“爱心妈妈”的拥抱、亲吻、抚摸,让孩子们感到温暖,“爱心爸爸”的有力的臂膀也让孩子们有一种安全感。

2.扩展福利院儿童的活动空间,转变对福利院儿童的扶助方向。福利院对儿童传统的扶助方式是一种强制性的爱护,它完全限制了儿童的活动空间,使儿童很少与社会进行交流。同时福利院给予儿童的仅仅只是物质上的扶助,而很少给予儿童精神上和人生发展上的帮助。这一切都使得福利院儿童缺乏对复杂社会的了解以及激烈竞争社会的适应能力。扩展福利院儿童的活动空间,福利院可以在志愿者的协助下组织孩子们在特定的时间外出福利院,让他们感受外面的生活,接触外面的人,福利院应依托社区力量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创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依托社区力量将残疾福利院儿童的康复工作落到实处;就近入学入园,共享教育资源[5]。转变对福利院儿童的扶住方向,改变单纯的物质供给,还要根据福利院孩子的特殊情况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培训等,以此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3.完善社会体制,建立专业化的福利院儿童救助队伍――社会工作人员。由于福利院儿童大多都是孤残儿,更加上先天照顾的欠缺和教育的不足他们不仅仅是具有生理上的问题并且还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对福利院儿童的救助需要进行医学康复工作、教育康复工作、心理康复工作甚至职业和社会康复工作。由于群体的特殊性,这些工作都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来完成。社会工作人员是具有相关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伦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集服务、支持、倡导、协调、影响等角色为一体,他们在儿童福利院可以用非评判、人在情境中等个案工作方法帮助福利院儿童解决各种问题;建立福利院儿童的成长性小组,通过小组工作让小组成员互相了解,增进信任,培养福利院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系统支持,协调各种社会中资源促进福利院儿童的能力建设;通过自身良好的素质感染福利院儿童,倡导福利院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146.

[2]汪庭.浅谈福利院照顾模式的转变[J].中国社会福利,2003,(2).

[3]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3.

[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3-274.

[5]周菊平,李剑华,陈刚.依托社区促进孤残儿童回归主流社会[EB/OL].院长论坛.[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