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地建筑设计的规律与思路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地建筑设计的规律与思路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山地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建筑形态两个方面的阐述,解析了营造山地特色建筑的规律和思路。

关键词:山地建筑;总体布局;建筑形态;接地形式

Abstract: through the two aspects of general layout and architectural form of mountain building ex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rules and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building

Keywords: mountain building; overall layout; architectural form; grounding form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3,山地城镇数量约占全国城镇总数量的一半以上。但是由于山地城镇复杂的地形及相对落后的经济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山地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不及平原城市那样被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盲目的沿袭和模仿平原城市的过程中,山地城镇原有的鲜明个性、地方特色正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其中,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怎样让其适应山地城镇的规划与建设,正是摆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专业人士面前的一道具有极强现实意义和迫切性的亟待研究的课题。

何为山地建筑?指的是结合地貌特征,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起到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从而避免见高切坡现象的建筑形态。本文将主要从总体布局和建筑形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尝试找出山地建筑设计的规律思路

2山地建筑的总体布局

2.1建筑物与等高线的关系

在平原地带,建筑物的布局及朝向主要考虑日照的因素及与道路的关系等;而在山地城镇中,建筑的布置则要首要考虑与等高线的关系。同样是山地建筑,由于建筑基地的坡度不一样,特别是在自然高差相对较大的地区,建筑布置应当充分考虑建造时土方的平衡、道路的顺畅便利以及建筑物对室外地面排水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基地坡度较小时,建筑可以采取平行于等高线布置的方法(如图1)。其中当坡度小于10%的时候,可以采用图1中(a)所示的方法,将勒脚部分统一抬高到一个高度,以节省土方;否则便可以采取图1中其余的方法,或者整理出一部分平台来建房(b),或者令建筑物局部适应基地的高差(c),或者在建筑物的不同高度上分层设出入口(d)。当然,在建筑物靠近基地高起部分的房间的通风采光还是要满足相应要求。

图1建筑物平行于等高线布置

当基地坡度较大、建筑物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对朝向不利时,则须采取垂直或斜交于等高线布置的方式(如图2),这样通风、排水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只是建筑物基础的处理和道路的安排都比平行于等高线时要复杂得多。如果基地坡度较陡,建筑物可以如图2中(a)所示顺势逐层增加面积,也可以利用室外的台阶通达分层各自的出入口;也可以如图2中(b)那样进行错层设计。

图2 建筑物垂直或斜交于等高线布置

2.2两种布局规划模式

与在平地上布局建筑不同,山地建筑讲究的是自由的总图布局,主要考虑跟地形的结合。因为正是山地的形状和肌理富于变化,依山而建、层次有序、错落有致才成为山地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总体来说,山地建筑的布局通常有两种形式——分散式布局和集中式布局。

分散式布局的特点是各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相对灵活,可以根据细小的地形地势变化布置建筑,从而使整个建筑群跟整体地形和场地的环境相互交融的关系比较好,对整个山形的呼应感觉也比较自然(如图3)。

图3 分散式布局

集中式布局是把建筑集中在一起,做成高密度的低层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占地会小一些,适合建设用地相对狭促的平缓地带,但是会产生对山体的遮挡,或者产生建筑形态的拥挤感和单调感(如图4)。

图4 集中式布局

3山地建筑的建筑形态

山地建筑存在于山地环境之中,与平地建筑的最大不同在于山地这个客体的参与,因此其所处的复杂地形往往会成为影响建筑形态表现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毕竟先天条件不足给建筑创作带来难度;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山地地形的这种特殊性,为山地建筑的创作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的风貌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山地的坡度、山位、山势、自然肌理等是构成山体形态的主要因素。他们对山地建筑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组织结构的作用各不相同。建筑师应找出建筑形态与山体环境的默契关系,既要保护地貌,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避免大挖大填,损坏原始地貌;又要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山位特点,使建筑物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层级而上,形成生动的“山屋共荣”的形态,使建筑形体的塑造融入山体地势环境之中,与地形地貌浑然一体。

在山地上布置建筑物时,地形的影响作用非常明显,如何解决山地和建筑之间相互适应的问题,即选择合适的山地建筑的接地形式就成为了关键。根据建筑底面和山体地表的不同关系,山地建筑克服地形地障、获取使用空间的形态模式也会有所不同。通常,建筑师会综合运用嵌、台、坡、退、爬、错、架、挑等手法,以尽量减少建设时对山体地表的改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塑造出丰富、灵活的建筑形态。

嵌,即当山体坡度较大时,将建筑的局部或整体嵌入山体中;台,即将建筑建在通过局部挖方和填方形成的人工台地上;坡,即利用高差在建筑前面形成斜坡景观;退,即将整幢建筑或建筑的上层部分适当往山体方向后退,形成广场或退台等过渡空间;爬,即采用错迭或者跌落的方式形成台阶或露台;错,即采用错层的方法即适应地形又丰富了室内空间;架,即以支柱将底层架空(如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等),可适用于各种坡度的自然地形;挑,即在比较陡峭的地形或临水的建筑中局部悬挑出走廊或阳台以提供更多的亲近自然的空间。

其实,在山地建筑的形态设计中,还涉及到形体表现、屋顶形式、使用材料等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这里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叙述了,需要建筑师或规划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高。

4结语

总之,建筑脱离不开环境,山地建筑更是如此。美国著名建筑师、“有机建筑论”的创始人赖特说过“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我们在从事山地建筑的创作时,更应该充分尊重和融合大自然赋予的各具特色的山地地貌,既保护和发扬原有的山地特点,又满足建筑的功能和造型需要,使山地建筑、山地城镇呈现出特有的山地风貌!

参考文献:

[1]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李明.浅谈山地宜居建筑[J].福建建筑,2011(9)

[3]冒亚龙.回应气候的山地城镇与建筑设计[J].山地学报,2009(9)

[4]洪艳,徐雷.山地建筑单体的形态设计探讨[J].华中建筑,2007(2)

[5]张俊华.山地建筑设计浅析 [J].广西城镇建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