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思考的起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有点害怕写考场作文。其实,在我看来,写作文就相当于回答问题,政治、历史课也经常要同学们分析一些事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那么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用到技巧进行修饰,篇幅上有不少于800字的要求而已。其中对得分影响最大的就是审题立意,也就是回答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作文,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可以不一样,但只要我们有一种回答问题的意识,基本就可摆脱低分的威胁了。要想问题答得好,在写作时就得找准切入点,即精准把握作文题核心问题为基础。这就是很多老师强调“审题一半分”的内涵。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下面这则故事。(展示PPT)
那天早上,我乘公交车上班,车上大多是上班族。忽然,一旁的马路上冲出一辆车,公交车急刹后停了下来。那是一辆婚车,后面是一列长长的迎亲车队,一辆紧跟一辆缓缓地行驶着。乘客开始抱怨上班要迟到了,司机却静静地坐在位子上,不时地按一下喇叭。
这时,有人对司机说:“你光按喇叭不行,他们不会给你让道的,不如从车队的空隙冲过去。”司机回过头,笑着说:“我按喇叭不是催他们给我让道,我是为他们祝福呢!”顿了顿,他又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这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满车的乘客霎时安静下来。
是啊,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我祝这个司机一生幸福!
师:请哪位同学谈一下你从这个故事中看出了什么道理。
生(默读后):我想谈的就是“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件幸福的事”。
师:我也想谈点看法。我是老师,我喜欢写教研文字,看了这个故事后,我马上联想到了古代的哲理故事,然后产生了一点想法。首先请大家再看一则故事。
(展示PPT)
有一个禅宗故事说:一个武士看中了店里一把做样品的弓,因为它绷得紧紧的,看来很有力,他想用双倍的价格买下;店老板却反对,理由是一直绷得紧紧的弓一旦拿下来使用就很容易坏掉,那些松松的挂着的弓才能够使用得更为长久。
师:我发现了古代哲理故事与现代哲理故事有这样的差别。一是古代的故事一般是由智者或大师来说那些哲理意味很浓的话的,而现代故事一般由普通人来说这样的话;二是古代哲理故事虽然有时也由普通人来讲大道理,但是其中包含的生活普遍意义却是由现代人议论得出的。(PPT)那么,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现代作者更注重艺术改造。
生:全民素质提高了,普通人讲话有水准了。
师:同学们跟我想到一块儿去了。我再补充一点——作者寄托了愿景,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善于感悟生活、具备美好情操的人。
(教师将这三点写在黑板上,很多同学看了,纷纷点头。)
师:你们知道这样的分析出现在考场作文中会是什么结果?肯定是不及格的。
(有学生点头)
师:你点头了,那就来说一下原因吧。
生:我觉得这样的分析适合老师来写文章,但在考场里,给人感觉根本没有在讲这则故事。
师:对。刚才的分析都是站在故事之外去讲的,不需要了解这则哲理故事的主要内容,随便找一则故事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所以我希望大家记住审题的第一条原则:“不在故事‘外面’谈想法。”(PPT展示)
生:老师,刚才那个问题很容易理解,犯这种错的人是很少的,能不能讲一点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师:好,接下来我就谈一下我们时常会出现的问题。请大家看下面这个故事,如果要你们看后自设主题写作文,你的切入点是什么?
(展示PPT)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大家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切入点是“学会奋斗,要有目标”。
生:我认为可以写“学会选择”。
生:我认为可以写“换个角度看问题”。
生:我觉得应该提炼的主题是“我们要用生活中的真善美替换假恶丑”。
(教师把学生的想法全部写在黑板上)
师:这次的材料理解起来有点难。我想问一下,刚才同学们对“司机让道”这个故事的切入点一下子就统一了看法,那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个故事的关键句很容易找啊。
师:那现在这个故事中,难道就没有关键的对象和关键的句子?
生(片刻沉吟):这个故事的主角应该是哲学家,关键句是哲学家最后说的那句话。
师:那么,请大家现在看看黑板上写的四句话,哪些分析是不合理的?
生:“学会奋斗,要有目标”,这样的想法偏题了,几个弟子目标一致,只是做法不一,这样的切入点既没有抓住故事的特殊性,也把关键人物、关键话语晾在了一边。没抓住关键,肯定不适合。
生:“学会选择”、“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没有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第四个观点才是最适合的。
师:“学会选择”“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两个切入点太泛化了,我们随便找个哲理故事,基本上都可以用来写这样两个话题。请大家回过头去想一下“司机让路”的故事,有人说“冲过去”,司机说“让道”,那不是跟“各有各的选择”“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样”有关系吗?武士要这把弓,老板却说那样的弓好,不也跟“各有各的选择”“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样”有关系吗?当然除草种庄稼的故事也是如此,我们再举其他事例,基本上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努力抓住每个故事的核心问题,要不然每次材料作文何必换不同的材料作导引呢?现在,请同学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展示PPT)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
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坏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乡呢?” ……
生(默读后):我还是想以“学会选择”“换个角度看问题”为切入点。难道不能写吗?
师:看了给材料作文题中的故事,“学会选择” “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话题也可以写,但是很容易写着写着与这些故事的关系越来越远。我希望大家能在写“选择”时,给这个话题加点限制,那样一来,切入点就小了,就可以写出专属于这个故事的思想来。请先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吧。
生:我想写“改变环境,改变自己”。
生:我想写“付出代价,适应环境”。
生:我想写“顺其自然,坚信自我”。
师:你们的想法都只顾及了材料中某个人的意见。审视材料不全面。如果写同学们想到的任何一点,那在出题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另外两个评价者的话删除掉。所以,同学的想法可以用来写文章,但肯定不是最佳切入点。
(生纷纷点头,师略作停顿。)
师:其实,我们只要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三个评价者的话有一个交叉点,大家发现了没有?
生:我知道了,三个评价者无论讲要换环境还是不要换环境,都认为“应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目的”。所以我觉得最小的切入点应该是“受人赏识、实现自我价值与环境选择之间的关系”。
师:很好,你做到了全面审题。我想以下面这张幻灯片作为对大家刚才所说内容的小结。
(展示PPT)
不让立意“普遍”化。
很多故事中都有多个角色,这些故事往往通过不同角色的、不同观念的比照来体现某种人生哲理,如果我们没有抓住关键问题,便会觉得似乎任何一个故事都可以和“选择”“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话题扯上关系。然而每一道作文题中往往只采用某一则或某几则材料作为引导或限制,为什么这个作文题中要选这一则或这几则材料呢?这肯定与材料“特有”的含义有关,因此,只有读懂了每则材料表意上的侧重点之后,才算是抓住了给材料作文题的核心立意。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我现在知道您说的给材料作文习作就是在回答一个大问题的含义了。但是我在抓住切入点之后设计的分述点总是不够理想,那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它可以让我们对给材料作文的立意有更深入的理解。现在请看这个材料。
(展示PPT)
卡夫卡曾写过一则寓言《巷战》,大意是这样的:一群士兵围住了一个城市,在巷子里寻找敌人,突然看见一个长了翅膀的老人,原来那个城市的人都是有翅膀的。“你们感到奇怪,”老头说,“我们大家都有翅膀,但它们对我们毫无用处,要是能够把它们扯下来,我们早就那么干了。”“你们为什么不飞走?”士兵问道。“要我们飞离我们的城市?离开我们的家乡?离开亡者和诸神?”
这个寓言卡夫卡没有写下结局,但结局是可以想象的:为了固守自己的生活,纵使有翅膀也不肯飞离。最后,整个长翅膀的城市被灭绝了。
但是,固守真的不好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谈谈你对“固守”的认识。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师:这则给材料作文题已经指明要大家写“固守”这个话题了,所以不需要大家找切入点了,但是既然有了这个故事,总还是得思考一些跟“固守”相关的小问题吧?否则这个导引不是失去了价值吗?我请大家动笔写一下,等一会儿告诉我如果写“固守”这个话题,你会设计哪些分论点。
(学生低头,片言只语写分论点,五分钟后交流。)
生:我觉得可以写“固守是一种美德”。
生:我认为可以写“固守需要勇气”。
生:我觉得可以写“固守并非明智之举”。
……
师:同学们很认真,但我仍然要对大家的说法做点修改。请仔细审题,想想我们写这个题目应该赞美“固守精神”,还是提出它的缺陷?为什么?
生:我觉得至少应该以赞美“固守精神”为主,因为题目的最后一段开头说“但是,固守真的不好吗?”这个转折给了我们一点暗示与限制。同时我还觉得刚才分析的内容过于宽泛,好像太简单了。
师:对啊,刚才还没在侧重点上挖掘下去。挖掘可能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至少可以由故事联想到某些基本的人生道理吧?同学们想到的那些分论点,多数比故事本身揭示的道理可能要浅。这些故事一般属于有人生哲理的事迹,肯定有比较深刻的道理,如果我们在挖掘分论点时不顾故事的暗示或限制,可能会写得很浅薄。请大家想一想这个故事中的主角,他的言行可以使我们想到哪些与“固守精神”相关的观点。
(学生沉思后代表发言。老师将学生的发言依次记录在黑板上。)
生:我觉得有翅膀的老人不愿意飞,而在陆地上行走,最终被逮捕,这个信息可以象征“传统的固守精神一般表现为要与自己心爱的事物零距离接触”。
师:你的话精准而又有依据,很不错。谁还想说?
生:我想到了一个分论点,那就是“要做到固守,得有所舍弃,甚至付出代价”。
师:等一等,请告诉我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是根据老人说的“我们大家都有翅膀,但它们对我们毫无用处,要是能够把它们扯下来,我们早就那么干了”这句话想到的。
生:也可以根据题目中最后写到的城市的命运想到这一点。
师:看来同学们根据老人言行的不同环节思考了不同的思想意义,想法逐渐细腻深刻起来了。谁还有其他补充吗?
生:我根据老人最后的反问“要我们飞离我们的城市?离开我们的家乡,离开亡者和诸神?”想到一个分论点,那就是“固守的背后往往有某种精神寄托或支柱”。
师:大家看一下,我把刚才同学的想法写在了黑板上,这些想法全部来自故事本身,而且彼此还可以构成递进关系。稍加填补与修饰,已经可以写成一篇眉目清晰的好文章了。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观点比我们一开始想到的分述点也许更有高度,更为细腻,而不再是那么泛泛而谈了。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现在,我想对刚才讨论中提炼出来的写作要点做一个小结。
(展示PPT)
一则故事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起点,我们得先挖掘出该故事针对什么话题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见解,然后进行延展。有时我们想到了故事针对的话题,但是没有思考故事本身包含的几层含意,自己写的观点可能比故事本身包含的道理更浅薄,那就等于倒退了一步,这种做法使文章的立意居于较低层次,在有眼光的老师手中肯定讨不了好。
(学生默读思考后)
师:希望今天的课能起到帮助同学们打开思维之门,更准确地审题,更有高度地立意的作用。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