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 周口 466000

【摘要】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指的是“不能或不完全能用言语、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等可直接传递的形式表述的知识”。缄默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因此,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缄默知识视野下探索物理新课程的结构、内容、实施以及提出落实新课程目标的物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缄默知识 物理教学 新课改

1.缄默知识概念界定。缄默知识又称为“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指的是:“不能或不完全能用言语、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等可直接传递的形式表述的知识”。缄默知识的研究以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波兰尼(Polanyi, M.)为代表,他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而这种能认出某张脸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本文中所讲的缄默知识是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图形或公式符号表达的物理知识、方法、思想等,它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个体之中,存在于物理学科知识内容之中,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言语沟通,而且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2.缄默知识的转换。波兰尼和斯腾伯格都认为,缄默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

2.1 个体水平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间转换。缄默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意味着要寻找一种方法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它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比如,物理概念教学中建立概念可以采用:“情景”、“类比”和“模型”三个阶段,是将缄默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之一;情景引发概念,类比化解矛盾(与相反或相类似的概念之间混淆),模型明确概念。

2.2 个体水平缄默知识与群体显性知识间转换。一种个体缄默知识转变为群体显性知识,有两个阶段,首先是个体缄默知识转变为个体显性知识,然后是个体显性知识转变为群体显性知识。“意识”(conscience)是指从个体的缄默知识转变为个体的显性知识。“同化”是与这一过程相反的过程。

缄默知识转换理论,给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提供依据。只要教师关注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存在,以及意识到缄默知识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便会自觉的运用缄默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物理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实践意义。

3.1 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可引领解决物理“难教”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于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客观的显性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保持和记忆确定的知识结果为标准,至于学生个体对知识是否理解及理解程度如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知识并不仅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对于不便于言传的缄默知识,必须由学生亲自去操作、使用、探究。

3.2 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可重新审视物理“难学”的现状。一方面,实践表明,在当前高中物理难学的潜在因素中,所涉及的知识均存在着“难以告知”的缄默之维。从缄默知识的视界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为解决物理学习中“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状提供一种思路。另一方面,学生的物理学力水平有待提高。“学力”也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显性学力”是靠“隐性学力”的支撑才能存在和发展的。尝试在教学中,从缄默知识的视界来整合不同的教学方式与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物理学力水平。

3.3 关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缄默知识,能调和“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情结”之间的矛盾。从新课程理念到实践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内化、反思、实践并检验的过程。随着学生缄默知识的合理利用,教师教学缄默知识的增长,师生只有“双边和谐沟通”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才能在“新课程改革和应试教育的博弈”中做到双赢。

4.缄默知识视野下物理教学策略。物理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一直以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种不错的教育隐喻,却暗藏了某种教育的隐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种隐患将会突现。“授人以鱼”固然简单保守,“授人以渔”亦免不了受缄默知识的嘲弄。因为在缄默知识的视野中,知识(答案)自然不是一件简单的可以告诉或言传的事情,而与知识相关的“方法”、“技能规则”、“价值观”有更多不可言传性。于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缄默知识的视野中可被改写为“授人以渔,不如由人以渔”。

“由人以渔”意味着将自由选择的机会重新归还给学生,意味着把亲历、体验、发现、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物理教师的智慧在于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教会学生亲自感知,让学生在亲历中对物理知识“心领神会”。

“由人以渔”是教学的一种大度,免于我们陷入“细节教学”的灾难。物理知识的学习并非完全是焦点知觉,也不完全是附带知觉,真正的物理知识学习是在大量的附带知觉支撑下的焦点知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或帮助学生创设适当的、有意义的、有效的物理学习情景,将物理还原于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物理情景,并且附带地拥有“细节”知识,教师并非勉强的将“细节”知识单独地提出来言说、讨论,以免学生徒增知识“怯场”的苦恼。

“由人以渔”使教学并非“放羊式”教学。“由人以渔”的核心方法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之中,学生的活动能够产生一些物理观念,证实一些物理观念,坚守一些物理观念――即察觉到事物的物理意义或内在的联系。但是,教师不是袖手旁观,保持沉默,而是要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可能是学习者,而每位学生也可能是一位教师;最高的教学境界是:无论是教师或学生越少意识到自己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越好。

例如:向心力教学,教师可以告知学生F=mrω2的结论,并练习巩固,有时短期效果还很好。笔者设计思路是:图片、视频和实际实验等,让学生体会向心力的存在学生动手实验:小球在水平桌面做圆周运动,感受向心力的特点用不同质量、不同半径、不同转速等对比,在玩耍中感知向心力的大小及与什么因素有关用向心力演示仪科学验证学生的“感知”用DIS实验进一步精确验证结论。

这样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玩耍中,强化原有的正确认知,纠正原有的错误认知,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那么其效果就不仅仅是知道F=mrω2的结论,而且,概念背后道不明、说不清的缄默知识,也得到体验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