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80后我们该如何尽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80后我们该如何尽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孝道”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它维系着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进而凝聚整个社会和国家。“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孝亲敬老是人类道德情感的基础,是精神文明的最佳体现。

然而生活在都市快节奏的今天,将近而立之年的80后们,又该如何尽孝呢?

“三明治族”的过年烦恼

“今年过年去谁家过?”

这个问题自结婚以来就一直困惑着29岁的曾莹小俩口。他们像众多80后一样,在北京上大学、工作、结婚,然而一个来自浙江,一个来自山西,“去谁家过年”成了这对独生儿女每年必须讨论的问题。

“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加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家,从内心来说当然是希望能一起回自己的家了,父母也盼着呢。”曾莹坦言,但她同时面露难色,“对方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有时候难免有些僵持。”

有曾莹这样困惑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曾经,80后都是父母掌心的宝,如今80后也陆续步入而立之年,开始担负起赡养父母,生儿育女的重任。因为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有一个形象的名称——“三明治族”。所谓“三明治”,多少有些像夹心饼干的状态,“腹背受敌”让你动弹不得,因为大多数80后面对的都是“421”阵型——两个人负担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对于日益年迈的老人,我们当然想常伴他们身边嘘寒问暖,但是工作、生活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放弃天伦之乐,要么留下老人独守空房,留给做儿女的只能是无尽的牵挂与担忧;要么将他们送进养老院,以缓解生活重压,可是这样的做法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接受?这其中又有多少甘愿和无奈?

孝道如何跨越空间

目前网络上流传着一位外地上班族计算的每年回老家陪父母的时间,结果让人震惊:以每年只能在春节回一趟家为例,7天假期,真正在家时间不超过5天,除去聚会、应酬、睡觉、吃饭、购物的时间,真正陪父母的时间大概只有24小时。假设父母今年55岁,能长寿活到85岁,以后30年在他们身边的时间也不超过720小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

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异地工作、求学已经成为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必然选择。家庭成员的流动、空间的距离,让孝道文化中最底线的“奉养”成了越来越难做到的事。虽然现代通讯手段可以变天涯为咫尺,网络视频通话可以把天涯游子瞬间带到眼前,但老人仍渴望儿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城市规定,凡是子女与父母户口不在同一地,且父母身边无子女照顾的,父母可以把户口迁入子女居住地,享受当地老年人的一切待遇。然而,把老人接到身边就万事大吉了吗?

“儿子把我接过来是想孝顺我,但我还是觉得在老家住得自在。”家住丰台的刘大妈时常向邻居念叨自己的儿子孝顺,但她同时深深怀念着山东老家的一亩三分地。

刘大妈的儿子晓峰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前两年在家里资助下贷款买了一套小两居。事业有成,还在北京买了房,无论在刘大妈的眼里还是在父老乡亲看来,晓峰都是老家人的骄傲。晓峰也一门心思想孝敬独居的母亲,于是把母亲从山东接到了北京。然而大城市的节奏和房贷的压力,让晓峰在家陪老母亲的时间屈指可数,大多数时候,刘大妈只能坐在落地窗前看远处飞翔的白鸽,听城市里川流不息的车声。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大城市中多数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在很多人眼里,会不自觉地将老人送进养老院这样的行为与不孝画上等号。因此人们固执地认为,让老人和自己一起住就是尽孝。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当种种现实问题扑面而来,当各方压力突然袭来时,我们真的扛得住吗?住惯了大院平房的老人们,没有了乡里乡亲的作伴和同乐,他们真的开心吗?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卖身葬父、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元代学者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作为孝敬父母的经典一直流传至今。今年,“二十四孝”的热度因为一个新版本而再次飙升。

“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这是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如何孝顺父母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热议。

中国人对孝道的感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论语》第一篇《学而》就阐述了儒家思想的两大基本道德规范“入孝出悌”,意为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至今仍大热的古代幼儿读本《弟子规》,其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流传数百年的“二十四孝”故事更是中国孝文化的极致体现。

然而,传统“二十四孝”中有很多迂腐的道德标准已不合时宜,于是,新“二十四孝”应运而生。它既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结合了新时代的特点,值得肯定,对当代社会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新“二十四孝”是引导性的,更强调唤醒公众的孝心,让老人外安其身、内安其心。但多数年轻人看了新“二十四孝”后的第一反应是“愧疚”,很少有人能全部做到。现代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像哪怕给父母打个电话这样的小事也要精打细算,疏忽者不在少数。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年龄不同,尽孝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60后与90后的差别就很大。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父母年龄多在七八十岁,他们尽孝的方式多以关爱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物质生活为主,“为父母买合适的保险”“定期带父母体检”“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成为普遍的选择;而90后更加注重与父母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如“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带父母出去旅游或故地重游”“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等。70后、80后正处于事业的关键时期,加上孩子普遍较小,在照顾老人与教育孩子的协调中,自己的重心更加偏重孩子。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年轻人孝敬父母可以遵循三条原则:第一条是“外安其身”,关心老人现在的物质生活,比如说给他们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等,让老人有比较好的生活条件;第二条是“内安其心”,比如教他们上网、支持他们的业余爱好,让老人不因为年龄大而感觉远离时代;最后一条是尊重老人的生长环境、尊重他的历史时代和他的朋友圈子,并且让他融合进年轻人的朋友圈子,比如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场合、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等。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价值,他宁愿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一个老人在家里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

“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孝敬孝敬,内心有敬重,外在才有孝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从外在的孝到内在的敬,从自己的家再到社会,多一点温暖,少一些偏激,老人们才能更幸福,社会才会更和谐。

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几条?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