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语言的起源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言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关于语言起源历史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假说。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理探讨语言的起源问题,认为语言起源于内部世界的外化需要,并对“语言”进行了重新界定。
关键词: 语言 起源 内部世界
一、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
对于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不断有学者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如感叹说、契约说、进化说、约定俗成说等。起源于恩格斯的劳动说最具影响力,被现代许多语言学教材当做语言起源的根本原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在劳动中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拿动物来比较,就可以证明。动物之间,彼此要传达的东西也很少,不用分音节的语言就可以传达出来。”
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恩格斯对于语言起源的论断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语言是在人类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产生的,因此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二,人类语言从产生时就以声音作为物质形式;第三,语言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可以说,劳动起源说与历史上出现的众多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一样,有其独特的语言学价值,但也有着一些可以被反驳的论点。这些论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1)原始人的发音器官在劳动之初并不是灵活自如的,连模拟自然声音都很困难,所以不可能一开始就将声音作为语言的唯一物质形式。(2)人类以人声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与动物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存在种种相似之处,语言不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3)劳动起源说只是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劳动对语言的需求,而没有说明语言究竟是怎样在劳动中产生的。
尽管关于语言的起源这一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并且最终没有哪一种假说令人信服,成为定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一问题继续探索、不断创新的决心。
二、语言的产生
(一)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
“树在哪里?”当我们被问道这样一个问题时,常常会有“树在那里”“树在花坛里”等类似的回答。表面看起来这样的回答并没有问题,但仔细推敲起来,问题实在不少。首先,这个问题中的“树”是什么,是人脑中的映像还是客观实物?其次,如果是人脑中的映像,那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花坛等客观世界的环境里;如果是客观世界中的实物,那么它为什么会在人的大脑中出现呢?所以,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这两个概念。
外部世界不需要多说,就是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客观世界,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独立存在的。而人的内部世界则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口)与意识器官(大脑)所感觉和意识到的全部有关主体和客体的内容。也就是说,人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感知一些来自外部世界的客观事物,随后这些客观事物与人脑中的意识相结合,这样就形成了人的内部世界。因此,内部世界是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感觉过、意识过或者正在感觉、正在意的外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移入物,存在于人脑之中。
对于“树在哪里”这个问题,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就必须清楚这个问题中的“树”是指外部世界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物还是存在于人的内部世界中的事物。若指客观实物,则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外部世界中;若指人的世界中的“树”,那么它存在于人的大脑里,即人的内部世界里,是通过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内化过的客观实物,因此是主观的。
(二)语言产生的原因及条件
1.语言产生的原因
通过前面对外部世界及人的内部世界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阐释,我们知道人所感觉到的客观实物往往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内化过的事物,人所要认识的对象都是正在感觉或者已经感觉过的事物,人所掌握的一切有关外部世界的内容都是通过感觉器官过滤之后得到的那个世界的映像。所以,人眼中没有客观,人看似活在客观世界里,实际上永远都活在自己的感觉世界里,对自己感觉以外的东西都是无知的。
因为所有的人都活在主观世界里,所以不同的人在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和范围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处理外部世界输入到脑内的信息的方式和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差异就是一个客观的外部世界在不同的人脑中变成了许多个不同的内部世界。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不断内化,人类意识逐渐丰富,视野开阔了,由此人的内部世界中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不同个体之间本就不相同的内部世界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而此时人类因为生存的需要,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一定区域生活的人们形成一个个社会团体。不同个体内部世界的不同使他们对待同一事物定会有不同的看法,当这些分歧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人为了维持自己与社团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就需要将自己的内部世界中所形成的一些精神意识外化出来,让其他社团成员知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内部世界中的精神意识并非全都需要外化,人只需要外化当时环境下对自己与别人交流有帮助的一些精神意识,若人们生存在同一个世界,即每个人的内部世界都是相同的,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语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只有个体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存在差异,并且彼此之间又因为某些原因紧紧联系在一起时,才有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必要,才需要统一认识。这是语言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语言不是为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产生的,而是为了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
2.语言产生的条件
人与人之间由于内部世界的不同所引起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需要是促使语言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每个人与其他人的内部世界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会不会因此变得十分困难,甚至无法交流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人与人之间面临的世界的本体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感知的每一个对象,如花坛中的树,天空中下起的雨等,都是来自同一个外部世界,只是由于我们在感知这些事物时经过了自己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的过滤,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存在差异。因为人们内化的是同一个外部世界,所以彼此的内部世界必然会存在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定的可能。如果两个人的内部世界完全不相同,一个人将与自己头脑中的特定思想内容相联系的语言形式传达给另一个人时,这个人的大脑不会激活并唤起相应的精神意识内容,这样就实现不了沟通与表达。所以,如果说人与人的内部世界完全一样是没有沟通与交流的必要的话,那么人与人内部世界完全不同则是失去了沟通与交流的条件。只有人与人的内部世界在相似基础上的不同才有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手段的可能。
二是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及其工作原理、程序是相似的。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人的内部世界由人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内化外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形成,而每个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都是相同的,不外乎眼耳鼻舌口和大脑,感知方式也不外乎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只是人与人之间在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的发育程度上有所差异,在感知外部世界时所采用的感觉器官和感知方式有时会有所不同而已。因此,人类之间的感觉器官、感知方式及信息处理方式具有相似性,这一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所建构的内部世界的内容和结构具有相似性与一致性,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某种可能。
三、对“语言”概念的界定
语言产生的推动力是人类因彼此之间内部世界不同而需要进行沟通,而感知对象的相同性和感知器官、感知方式的相似性则为语言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那么,“语言”的概念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是指人类用来一切交流的媒体和介质。在这一层面上,语言不一定是有声音的,因为其他形式也可以用来进行信息交换。随之则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以外的其他物种之间也存在因彼此内部世界不同而需要交流与沟通的状况吗?如果存在类似的状况,那么“语言”这一概念就必须进行重新界定,语言不再是人类所独有的。
二十世纪初,动物学家们已经对猿类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全面研究它们。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黑猩猩等猿类与人类在体质构造、心理、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存在种种相似之处。通过研究发现,黑猩猩与人类在外化内部世界时都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声音、表情、行为、眼色、气味、手势。如果忽略人与黑猩猩在这几种形式的使用倾向上的差异,忽略人与黑猩猩各自使用的外化形式在负载信息内容上的差异,忽略人与黑猩猩对各自使用手段的外化形式的改造及加工的精密程度上的差异,那么,人与黑猩猩在满足各自内部世界外化这一需要上所使用的形式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些形式都是用来交换信息的媒体和介质。若将语言定义为人类用来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体和介质,那么,从人与黑猩猩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黑猩猩等其他动物与人一样,也有外化内部世界以便于彼此之间交流的手段和形式。所以,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就不再为人类所独有了,动物也是有语言的。进一步推论,只要两个物体之间有信息交换的过程,就有语言存在的过程。因此,我们就可以给语言下这样一个定义:两个物体之间起交流、交换作用的媒体和介质。这个定义超出了人类,超出了动物界,一直将语言的概念延伸到了两个物体之间。
参考文献:
[1]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裴文.关于语言起源的假说和现代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1).
[3]张文元,韩宝育.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J].广西社会科学,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