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节之处话班干部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节之处话班干部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上最难做的就是人的工作,尤其是要把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培养成教师喜欢、学生欢迎的班干部,绝非一两日的工夫。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在培养班干部这项工作上,我觉得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供我们套用,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它应在教师的慧眼之下,把握细节中的契机,去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这样于无声处的培养,才是最高的境界。

1.选好良材是基础

“选”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是要经过这样两个过程:一是发现,二是选拔。教师对每一个新学生都要有个了解的过程,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采用了一日班长轮流制。一方面可以让每个孩子充分表现自己,另一方面让他们了解班干部需要面对许多难题,付出许多努力,最重要的是让我在学生中发现善于管理自己、具备管理他人能力的孩子。往往那些学有余力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会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早读、午读中,冯旖琳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管理方式,分组评分,并把分数逐一列在黑板上,提醒每个小组成员的注意;卫生方面任心悦的细致、周到无人能及;升降旗仪式、放学路队、操场上的各种集会,许世晖的雷厉风行显示出绝对的优势。于是,在二年级时机成熟时,我们评选了班干部。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几位非常有能力的孩子脱颖而出。整个评选过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从表面看,这是一种粗线条的管理方式,可我幕后的观察、分析、引导工作可以说是细致入微。

评选结束后,我关注到了一个落选的孩子,由于满怀信心参与评选,却没想到因为名额的限制,与小队长失之交臂。在此后的几天她都闷闷不乐。我心里明白,提名没被选上,比根本没被提名更令人难受。一个班里中等偏上的孩子占大多数,而那些被提名的孩子,往往是班级的中坚力量,这次失败,不仅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会对老师、对班级、对学习失去信心。怎样让他们的能量得以积极地转化呢?经过在学生中的摸底调查,我在班里成立了班委会、板报小组、朗诵组、飞绳队,并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给他们分配了工作,这样不仅重新建立起了他们的信心,还给了他们锻炼自己的平台。

2.要把握原则

任何班干部,他首先是个孩子,不能强压过多任务。我们喜欢有能力的孩子,愿意给他们布置任务,不用交代那么多,因为他们一点就通,不用操心结果,因为他们办事很稳当。但他们毕竟是孩子,久而久之他们会因为这种特殊而产生膨胀的心理,从而迷失自己的方向,这样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这些问题看似不起眼,实则非常重要,一旦把握不好,班级工作就会出现混乱局面。

记得那是三年级第二学期,连续几周,班里的午读都很混乱,每次都要等到我进教室,才能开始正常的读书活动。我百思不得其解,班干部也在管,为什么不见效果呢?我并没有马上插手他们的工作,而是每天刻意地早去七八分钟,细心观察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几天下来,我发现这个小干部在管理同学时,方法有些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用书包敲打同学的桌面。这种方式其他孩子当然无法接受,有的不理不睬,有的则公开反抗。回到办公室,我仔细琢磨,这个孩子原本性格温和,怎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孩子的性格不可能变化这么快,难道问题出在自己这儿?这个孩子很善于与人沟通,悟性非常好,自己总会无意识地给她安排各种工作,班里的、学校的,有时甚至连自己的事也会交给她办,久而久之她来办公室的次数多了,和每位老师接触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我想应该是我在她的培养上没有把握好度。

从那以后我刻意地把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孩子,另一方面又找她谈心,告诉她应该站在同学的立场考虑问题,尤其应注意管理同学的方式方法。没过多久,在班级工作中我发现了她的改变。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自己总是关注在孩子们身上产生的细节问题,而忽视了对自己的要求,小节上的不注意,会导致孩子认识事物的偏差,从根源上讲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公平。

3.重在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个庞大复杂的工作,怎么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孩子不同于大人。大人知道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强项弱势,可以不断调适自己,而孩子呢,全靠教师。

从一开始,我就在全班提出对每个班干部的要求:“管好自己、服务他人。”“管好自己”也就是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做到律己。只有管好自己,才有能力、有精力、有资本去管理别人,其实它也是成为班级榜样的必备条件。“服务他人”则是一种理念,要让每个孩子了解班干部工作就是服务工作。我常跟他们开玩笑,雷锋叔叔是为人民服务,我们班干部是为同学服务。这个要求我常常渗透到他们的工作中,管不好自己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批评会比其他同学重,时间长了,这个要求已经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我想,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让他们自己知道怎么去做。当然这种培养也需要艺术。因为我曾告诉他们威信需要自己去树立。这些渗透在每个教育细节中的培养,因为无声、无痕而更乐于被学生所接受,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不说教、不指责的培养,带给我无穷力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