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十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谈中医的治疗学(十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补法(一)

补法又称补益法或滋补法,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的虚损,给予补益的方法。也即《内经》所谓“虚者补之”的原则。

补法的意义有两种:一是对于久病体虚,脏腑功能减弱的病人,直接补充肌体某种匮乏的物质,或增强其生理功能,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一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气虚弱,无力抗除病邪时,通过补益以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战胜疾病。

(一)适应范围补法主要适用于正气虚弱、体力衰退的患者,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正气不足,无力逐邪者。

所谓气虚,是指肌体的活动能力不足,或机能衰减。血虚,除包括现代实验室诊断的贫血外,还包括实验室检查并不贫血,而经中医诊断为血虚的证候在内。故中医所说的血虚,较现代医学所谓贫血的涵义要广泛。阴虚,通常是指。肾中真阴虚,多为肾水、阴液的不足。肾阴虚则水不涵木,尚能导致肝阴虚,或“子盗母气”,耗损肺阴,以致肺阴亏损。阳虚,指命门火衰,也即肾中真阳虚。由于命门火衰不能上蒸脾胃,往往导致脾阳虚弱。凡由上述病理所致的证候,都适用补法。

(二)具体运用补法的内容十分丰富,临床应用也甚为广泛,根据证候的性质,大略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方法。其中,依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又有峻补、平补之别。

1.补气法 主要用于气虚的证候。因为脾主中气,肺主一身之气,故气虚多由脾肺二经不足所致,一般表现如少气懒言、语声低弱、四肢困倦、劳动辄气促、大便泄泻、脉细弱或虚大;或见脱肛、子宫脱垂、疝气、小便失禁等气陷的症状。以上气短懒言、动辄气促等,属于肺气虚的表现;四肢倦怠、大便泄泻等,则是脾气虚的特点,故补气药大都兼用健脾之品,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等;如伴有子宫脱垂、脱肛等中气下陷症状者,还应加入升麻、柴胡等升提药;气虚而诱发大便泄泻不止、四肢清冷等脾阳虚寒表现者,又应加干姜、肉桂等振奋脾阳的药物;脾气虚而聚湿生痰,见有呕恶咳唾、反酸吐涎、饮食不思、胸膈满闷等症状者(如慢性支气管炎的间歇期,及某些消化功能失调的病症),也可配合化痰祛湿之半夏、陈皮等药。代表方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补气法除补益气虚证外,还可通过补气而生血,代表方如当归补血汤;或补气而固表,代表方如玉屏风散。此外,补气法还可用于疮疡因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见有疮形平塌,肿势散漫,难溃难腐等症状者,予以托里排毒,代表方如托里透脓汤等。

2.补血法 用治血虚的证候,如面色萎黄、唇甲或皮肤苍白、头面肢体轻度水肿、头晕、眼花、耳鸣、倦怠乏力、困顿好眠、劳则气喘、心悸,或失眠、舌淡苔白、脉细涩无力等。若急性出血引起的血虚,可见芤脉或弱脉。常用的补血药物如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首乌等。代表方如四物汤。本方虽是养血剂的主方,但血的生成来源于气化,若出血过多,血崩过甚者,应本于“血脱益气”的原则,重用补气之品益气以生血,如仍用本方补血,则病重药轻,缓不济急。若平素脾阳虚,食少便溏者,因地黄、芍药均是阴柔之品,易于滞气伤阳,即用非所宜了。又,血虚甚的常可导致阴虚,见有舌红少苔、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等虚火现象,应在补血药中佐用地骨皮、麦冬之类,以滋阴降火。此外,在补血药中加砂仁、豆蔻、陈皮、白术之类醒脾健胃药,既能发挥补血药的滋润益血之功,又能减少黏滞碍脾之弊,临床每多应用。

上述补气、补血法虽各有重点,但也不能截然分开。因气血是相互依赖、维系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血虚气亦虚,血脱气亦脱。李东垣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又说:“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故临床不仅对于突然大失血所引起的四肢厥冷、自汗、脉芤虚而微等阳虚气脱的证候,急须重用人参、黄芪或一味独参汤补气固脱,即便对一般慢性血虚者,由于血弱每兼有气虚,故补血也必佐以补气,甚至以补气为主。如归脾汤以参、芪益气,当归、龙眼肉补血;八珍汤则气血两补;当归补血汤更是以四倍于当归的黄芪用量,补气生血。如血虚而气不虚的,也可少用补气之品。至于气虚的证候,则因补血药性质阴柔,易于滞气,故较少运用,但也并非绝对如此。例如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清之剂,方中有当归一昧补血之药,其意在“气生于血”,同时防止补气升阳不致化燥伤血。总之,需要根据气虚、血虚的原因和主次轻重的关系,以决定补气、补血或气血两补的方法。

3.补阴法 用治阴虚的证候。前面已经谈到,所谓阴虚通常是指肾阴不足而言。阴虚的一般症状表现,如身体削瘦、形容憔悴、肌肤干涩、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疮)、五心烦热、腰酸腿软、小便黄赤,或耳鸣目眩、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治疗原则是滋补肾阴。常用药物如地黄、龟板、山萸肉、枸杞子等。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六味地黄丸是补阴的基础方,临床常用的补肾方剂,多由此方加味而成。方中以熟地补肾阴,用量最重,萸肉补肝阴,山药补脾阴,药量次之,称之为“三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合称“三泻”,用量均小。如此,以补为主,以泻为辅,补泻相合,遂成为一首甘淡平和、不温不燥、补而不滞的平补之剂,即使虚不受补者,亦可斟酌应用。一般肾阴虚兼见骨蒸潮热、盗汗、失眠、烦躁、梦遣、口舌生疮等相火旺盛症状者,可配伍知母、黄柏等,以滋阴降火,代表方如知柏地黄丸;如见有目痛干涩、视力减弱等肾阴虚兼肝阴不足等症状的,可加枸杞、,方如杞菊地黄丸;如以耳聋为突出表现的,兼见耳鸣、眩晕等。肾虚火升证候的,六味加磁石、柴胡,名为“耳聋左慈丸”,以滋阴潜阳。六味地黄丸的加减出入,对于肾结核、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以及无排卵性子宫功能性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慢性疾病,属于肾阴不足的,都可使用。方中的熟地可用制首乌代替,山萸肉也可根据情况用五味子、女贞子,或枸杞子代替。总之,六味丸虽是滋肾阴的基础方,临床应用时可仿效其法而不必拘泥其药。

左归丸是六味地黄丸的加减方,不用丹皮、茯苓、泽泻,而用菟丝子、枸杞子补益肝肾和鹿角胶、龟板胶峻补精血,故本方较六味丸之补肝肾、填精髓之力大为加强,可用于久病、大病后,或老年精血虚损,见有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眼花、遗精盗汗等症者。此外,对于肺。肾阴虚证见有咳呛、咯痰不爽、音哑咯血、骨蒸潮热、颧红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症者,则应选用沙参、元参、天冬、生地、百合、功劳叶、地骨皮等滋阴清热,润肺化痰之类药物,代表方如百合同金汤。若肺阴虚而兼肝阳上亢,又须配伍鳖甲、银柴胡等药,以平肝潜阳,清热敛阴,代表方如秦艽扶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