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副科”教研实效的四项根本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副科”教研实效的四项根本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有效的“副科”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副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副科”授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经观察与实践后认为:以提升“副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来促进“副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条不错的捷径。

关键词:“副科”教研;实效性;根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68-03

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人们习惯于把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称为“主科”,而将它们之外的其它学科称为“副科”。由于这些“副科”——课时安排少、开课的班级少、任课教师人数少,因此,大家把这些学科又戏称为“小学科”[1]。正因为如此,“副科”教研常常出现尴尬的局面: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研组;学校重视不够;教研部门对学科存在片面认识等,导致“副科”的教研活动出现“教而不研”、“教而少研”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与教研群体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提升“副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副科”授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经笔者的观察与实践后认为:以提升“副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来促进“副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条不错的捷径。那么,如何提升“副科”教研的实效性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构建新型教研群体——发挥教师的凝聚力

“副科”教研活动的开展常常是各校遭遇的瓶颈,由于授课教师人数少,不是“寄人篱下”就是把几个“副科”的授课教师拼凑在一块,形成所谓的综合组,被教师戏称为“八国联军”。由于教研的学科不同,主题不一,再加上时间的限制,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更多扮演的是“观众”和“配角”。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立有效的教研群体呢?我们的做法是:把整个(县级)行政区划分为若干教育片区,而每个教育片区又安排10~15所学校(包括3~5所民办学校),由于每所学校至少保证有1~2名的专职教师。这样一来,新型教研组就此诞生了,不仅解决了教研人数少,同时还解决了学科不统一的问题。如果在此基础上,教研组能够确定好每周教研的固定时间,选择好教研的主题,落实好组织工作,往日尴尬的教研现象就会一去不复返,而形成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教研群体。由于把本学科的专职教师组织起来,不仅聚合了组内教师的智慧,而且在面对困难或改革等环境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研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凭着群体资源的再投入与撞击,解决新问题,“咬住尾巴”连环改进;以差别推动进取,不断促使每个教师在各自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处工作,并通过与自己、与同伴、与理论、与实践的四种对话,寻找差别,跨越研修的门槛。

二、注重主题教研实践——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副科”教研也应如此,教研常规既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又是引导教师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重要措施。落实教研常规是教研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教研组整体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前提。只有在教研常规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才能正确形成,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反思、修正和提升,教研活动才能得到健康、有效、持续的发展。而加强主题式教研活动的探究更是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激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驱力的一条捷径。因为主题式教研活动是由教师基于自己的实践自主选择研究主题,研究的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真实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能力研究的问题。是同片区、同组教师在同一文化环境下合作研究,平等交流,没有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压抑,是真正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以,这一活动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全体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有效地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主体能力,促使全体教师在研究自身教学方式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其做法是:一次活动前提出下一次活动的主题,然后在下一次活动中每个人围绕该主题发言,发达自己的想法。主题式教研活动强调主题的确立必须要有针对性。如对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要了解本学科教师到底缺少什么?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还是实践经验不丰富?是教材把握的问题还是课堂管理的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还是教学方法滞后?是缺乏专家的引领还是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锤炼教师的教学力

课堂教学是一项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和深化的今天,“副科”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而“聚焦课堂”既是一种教研活动的趋势,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2]。所以,在教研活动中,特别要关注“聚焦课堂”,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细节着手,从小问题着手。教研组做到:一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一转变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认识。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这就是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也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测。教研活动中要加强对教师备课的指导,在开展同一教材内容的备课活动,针对不同教师承担不同层次班级的备课,主要发现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备反思”等方面的特点。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三要实施跟进研究。教研中“聚焦课堂”可以有多种方式,“行动教育”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动跟进研究”更容易提高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四要研究教学过程的细节。从候课到上课的导入、教学过程的展开、活动的安排、合作学习的组织、再到教学小结与课后反思,可以把这些环节分割成若干小细节,从中加以问题研究。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有教无研”的情况。五要研究教学手段的选择与使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引入热点材料,提出有效问题,给学生更直观地呈现教学情境。

四、适时借助在线研讨——提升教师的学习力

对于一个“副科”教师来说,一般课务比较繁重,要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似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有的时候会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到达,这对于一个好学上进的教师来讲十分可惜。除此之外,很多教研活动的时间有时会发生冲突,这样不得不使教师放弃参加其中一项活动[4]。如果借助网络教研,不但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和弥补教研的内容,还可以与同行、能手、精英、专家共同在线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的愿望,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素养,完善了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网络教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同步式网络教研,即利用论坛将传统教研活动搬到论坛上同步进行,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二是主题式网络教研,即先确定一定的主题,在论坛上开展讨论,然后根据主题要求开教研课,并把课堂实录放到网络上供大家研究评议,最后写出自己的反思,总结出主题讨论的结果。三是案例式网络教研,即以学校为单位,提供各科教学的一些典型案例放到论坛上供学科老师学习讨论。四是引领式网络教研,即发挥教研员、学科研究专家、骨干教师的作用,回应一线教师的困惑,聚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焦点问题。五是远程合作式网络教研,即利用网络,就某个项目,区域学校之间开展合作研究。

当然,“副科”教研活动的开展,还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只要是有效地,适合本教研组的,都是好的做法。只要教师们有教研的需求,有自己成长的内需,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群体智慧,一定可以进一步提升“副科”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小荣.小学科 大作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

[2]管建林.依托网络开展小学科学学科教研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08,(2).

[3]袁建民.探索 实践——提高学校教研活动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