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移动终端的飞速普及和“微博”的出现,正式标志着当今社会已经步入“微时代”, “微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意味着重大的机遇。如何解决传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模式,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力求从分析“微时代”传播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Micro Era" Environment

Abstract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of mobile terminals and the emergence of "microblogging", officially marking today's society has entered a "micro-era, the advent of the" micro-era "has brought a profound impact and influence, to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lso means thatare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How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ideals and beliefs, and to improve the working mod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llenge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This article seeks to star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micro-era",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icroblogging; ideals and conviction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icro era

传播模式的变化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挑战在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当前模式和当今时代特征不相匹配。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和相对慢节奏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微时代”的即时、互动、高速的时代特征。而机遇在于,将“微博”等新媒体发展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崭新载体变成了一个大有可为的现实选项。本文试图从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模式的特征入手,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冲击与挑战,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微时代”特征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

1 “微时代”环境下传播模式的新特征

1.1 流动的传播

3G网络以及相应的通信技术已经融入到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中。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和信息始端可以使信息传播和接收活动范围大大拓展,使之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当今社会的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持iphone和ipad的大学生,他们在随时随地信息和接收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传播模式使信息具有了更强的不可控性,网络的虚拟特性也使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扩散等环节更加不可捉摸,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因此丧失了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权,信息控制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1.2 迷你的传播

这里所讲的迷你的传播,一方面是指移动终端的小型化,同时也意味着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传播时间也更加零散,但更深刻的是“微时代”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对待信息传播活动的心态,当下人们更青睐那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当代大学生多数会选择零散的时间和“碎片化”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更短小、更精炼、更细碎的信息(如每条微博的140个字),而不愿意接受大篇幅的信息,譬如课堂授课。

1.3 瞬时性的传播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于传播者而言,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加快了信息内容更新,更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通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信息。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往往遵循一个更长的问题处理周期,较慢的工作节奏决定了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慢、反应慢、解决慢”。

1.4 扁平化的传播

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相比之前,人们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微时代使得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单向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呈现出很强的不适应性,“学生越来越不听话”的抱怨在高校思政工作者中越来越普遍。

2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接受和适应“微时代”的程度不够高

“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新特点给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和一定的教学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媒体素质、高速的反应能力、灵敏的信息嗅觉和开放性的心态。“微时代”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们能够很好地利用“微博”等新媒体与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特别是对于“微时代”下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要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个别高校思政工作者仍然沉醉于过去的思政工作模式,沉醉于现行“一言堂”的权威地位,对新事务不接受、不认同甚至反感、抵触,缺乏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从而错过了占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媒体”阵地制高点的最佳时机。

2.2 现行理想信念教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式工作模式不适应于“微时代”

“微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接收和反馈都处于一种快节奏和高速状态下。当代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手”地个人生活状态、人生感悟和对热点问题的看法。理想信念中出现的问题往往爆发快、沉淀快、产生实际效果也快,而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相对慢节奏的工作模式决定只有当思想问题出现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之后才会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再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才会做出适当的反应,这就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从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例如:当个别学生思想上出现问题之后,得不到及时的发现、跟进和干预,就会导致问题逐渐淤积、不断沉淀,隐藏起来直到最终爆发,导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

2.3 现行理想信念教育“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性工作模式不适应于“微时代”

“微时代”下,每个人都能够自主传播信息,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进行自主接收和再发送,呈现出极其明显的互动性。而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模式采用的一对多的信息输出模式,缺少足够的互动机制。师生之间处于信息传播的不平等地位,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这和“微时代”的特征是极其不相适应的,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课堂上的学生即使不认同教师的讲授,也不会立即予以反驳,而多数采取消极、麻木受教的态度,转而更加依赖于“微博”等新媒体,一方面导致高校思政教师因得不到足够的反馈而自得于表面上的“信息优势”,另一方面使学生因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而冷漠于表面上的“信息劣势”,使传统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渐被架空,最终影响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开展和现实效果。

3 “微时代”环境下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与实现路径

3.1 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思政工作者对“微时代”的科学认知和媒体素养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也必须要最终依靠人来完成,因此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体现在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特点,围绕学生需要。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对“微博”等新生事物的偏见和抵触心理,积极主动地认识、接受进而适应“微时代”的特点,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性。要做好调查研究,主动了解当今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研究它们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进而掌握其规律并加以利用。要加强信息敏感性,强化自身快速、合理地应对突发性和动态性问题的能力,力争在新媒体的掌握和利用上走在学生前面。

3.2 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理想信念教育面对“微时代”的适应能力和实效性

改变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慢节奏的工作模式,改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交流,变被动处理为主动引导,重构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既要做老师也要做朋友,既要做问题的处理者,更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利用“微时代”下“微博”等新型媒体,搭建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学工作平台,建立多渠道、灵活性、常态化的教育模式,将深奥宏大的人生哲理蕴含在日常、零散的信息传递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既要不偏离大学生理性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又要便于学生接受和消化,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3.3 利用新型载体,扩展理想信念教育面对“微时代”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现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主要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多采用课堂授课的形式,辐射范围有限,影响力偏小,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思政教育搭建新的载体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利用新媒体传播受时间和空间较小的特点,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网络,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无处不在,无时不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引导,让每个学生在成为受教育者的同时,也能成为自发的教育者,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时间、空间和所有教育对象的全覆盖。通过新型媒体,及时掌握实时信息,了解学生即时的思想动态,实现小问题随时解决,大问题尽早发现。利用新型媒体,有针对性地随时随地地发起讨论或参与讨论,真正使思政工作融入学生生活,变“旁观”为“参与”,变“教育”为“陪伴”,从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李梅,孙丽娜.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1(12).

[2] 邓香莲.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特征[J].编辑学刊,2011(2).

[3] 丁慧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4] 胡晓敏.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1(3).

[5] 张美玲,罗亿.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

[6] 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7] 丁慧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8] 商树松.浅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6).

[9] 李旭鹏.试论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