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质疑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质疑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古人也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农村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别说是主动质疑,就是老师的提问,他们的反应也是很沉默的。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动脑提问的主观能动性,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以此作为本学年的研究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一、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学生没了疑问,也不需提问,长此下去,质疑从何而来呢?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教师、向经典挑战,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片温馨的土壤。

2.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 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不以成败论英雄”,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并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3.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善于设疑,就是要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一个疑问设置的恰当与否,设置的疑问太简单或太难,都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师摸清学生的水准,对教材进行精心的研究,选好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深入浅出,或直题曲问,或小题大做。

二、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1.把握质疑时机。 打铁要看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的,也有涉及写作方法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提出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教学环节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时,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克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释疑的氛围。

2.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课堂上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学生积极举手,但当他站起来后,却张口结舌,说不明白。这类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提问的形式。直问,简单问“有什么”等。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为营,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3.教给学生提问的要领,提高问的质量。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的例子,范问的例子可来自于课文后面的思考问题,来自老师设计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课文中段与文章的关系,指导我们学习作者的写法。老师小结:这一段就段来理解没什么难度,但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可以显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价值。以后我们阅读也需要想一想,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为什么?从分析问题着手,逐步指导学生提问要有清楚地指向,语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与思考度。通常是从阅读文章的普遍规律上去找问题:第一、理解的重点处;第二、理解的困难处;第三、产生疑问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视打破规律的提问,往往这些问题的含金量更高。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材中许多课文的题目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读好了题目,就初知了课文大意。所以,课文教学应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出示了课题后,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什么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什么这‘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学生从课题引发而提出了不少问题,学习起来就很有兴趣。学生能抓住这些题眼来质疑、探究,就是跨出了自学的一大步。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我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求他们找出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在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学生读到“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一句时,质疑这里的“?”、“!”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联系全文思考,最终知道了“?”是科学家不断发问的过程,而“!”是找到的真理。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提问。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这地方提问并为他们解决疑难,可以让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提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本应感到欣慰,但为什么他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呢?”经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释疑,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随着进程,问题一个一个相应地得到解决。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不占用单独的大块时间来解难释疑,教学时间比较经济;二是把问题置于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使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于其中,训练比较到位,比较科学。这种“一切都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促进。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刻胸中有数,能够及时纳入到教学情境之中。一般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常用。

5.把学生的提问和老师备课时的思考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进行筛选,或通过合并使问题的归纳性较高,削枝强干,突出思考的重、难点。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4)在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质疑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疑能力非一时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胆探究、灵活运用、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