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粉丝”及其背后的文化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2005年超级女声等一系列选秀节目开始,“粉丝”这一特定的称谓就经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而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关于粉丝群体极其特点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存在着诸多理解,本文试图从粉丝这一称谓出发来寻找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粉丝 粉丝文化
“粉丝”来自英文“Fans”,意为“迷”,代表狂热、热爱,后引申为影迷、歌迷的代称。在中国,主要指某个明星的支持者。“粉丝”这一称谓被大众熟知源于2005年的《超级女声》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各种选秀节目。
与上世纪80年代的追星族不同,今天的粉丝更具有现代性特点。她们具有浓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从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结成并肩支持的伙伴;她们清晰地表明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把对偶像的支持看做一种态度和立场,强调的是对偶像不计成本的付出,不因为偶像事业的高低,境遇的好坏而改变自己支持态度。
首先,粉丝年龄代际。如今的粉丝已不仅是青少年,但大致可以以年代做一个划分,以70年代末为界限,年龄大部分为30岁上下,大致出生于改革开放后,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感觉,能够对自身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勇于表达。他们来源广泛,平日可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学习,但出于对偶像的热爱,从彼此毫无了解的陌生人迅速结成为一个团体。
其次,粉丝之间的交流大部分通过网络进行。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贴吧或网络社区的繁荣。在贴吧或网络社区中,粉丝可以利用关键字迅速找到自己的同伴,围绕共同喜欢的主题进行不同深度的挖掘。是网络的存在使粉丝从单个的个体走向带有共同色彩的群体,从而形成严密的有组织的团队。而粉丝对于其追捧的明星的支持力度,往往取决于粉丝团队的规模、组织的严密程度,以及活动的方式与效果等。又由于贴吧这样的社区为粉丝的聚集提供了一个快速、定向性强的渠道。粉丝很容易找到与他兴趣相同的“粉丝”,在贴吧,粉丝间互称为“亲”。这个词也形象地反映出粉丝间的亲密关系。 而粉丝间的交流经常会使用粉丝间特有的名词、网络词汇来表示自己的态度独特性。
此外,他们会有自己特有的称谓,玉米、芝麻等等。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恰恰体现着粉丝来源的平民化。支持偶像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比如比赛投票,网络投票,舆论造势,购买偶像的正版音像制品,优先选择偶像代言的各种品牌,购票参加有偶像参与的演唱会,响应偶像号召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等等。并且在粉丝群体内部有不同的职责划分,有的负责视频照片制作,有的负责撰写文章扩大偶像影响力,有的负责制作体现本粉丝群体的服装,歌曲,纪念品等等,充分参与到偶像的每个成长过程当中。
虽然粉丝的种种行为吸引着大众的眼球,并且形成了以粉丝关注度为依托的注意力经济。但是在商业利益之外,本文要思考的是粉丝行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含义。
在大众消费文化中詹金斯曾指出“挪用”文本是粉丝的基本行为特征。粉丝可以无视传统美学提倡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刻意保持的距离,将自己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投射于文本中。粉丝与文本的关系像伽达默尔描写的那样,即艺术品向审美主体“最直接地”述说“自然界和历史界所碰到的一切事物”,“似乎在艺术品和我们之间,根本不存在距离,而我们同艺术品打交道就好像是同我们自己打交道一样。”也就是说粉丝通过支持偶像,溶于偶像的成长过程当中,她们已经不像以前的追星族满足于处于默默的喜欢的状态,而是试图拉近与偶像的任何距离,希望通过参加偶像的活动或者消费相关的产品实现对偶像的充分了解,并把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寄予在这一支持行为当中。比如在诸多选秀歌手的贴吧中,有人会给偶像在歌曲选择和舞台风格方面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也有粉丝表示只要是偶像的作品她们都会喜欢。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歌手的含义,更多的体现了粉丝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角度,她们不再把偶像视作高高在上的明星,更多是把偶像视作自己身边的朋友。
陶东风的《粉丝文化读本》中指出,在粉丝与非粉丝之间有着严格的分辨:“哪些属于粉丝,哪些不属于粉丝。这种文化领域的分辨还会和社会领域里的区隔联系起来。粉丝社群与社群之外的世界之间的界限非常分明。边界两边的人都对差异有所投入;世俗的观众总希望避免他们所认为的粉都的污点――“当然,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粉丝,但是……”而在分界线另一端的粉丝却会争论到底是哪些特点让一个人越过了分界线,变成真正的粉丝,不过,这两类人都清楚地承认该分界线的存在。也就是说在粉丝与非粉丝之间有一个界限,有的人希望以超然的态度来关注偶像的成长,有的则使自己充分参与到偶像的成长过程当中,有的会仅仅满足于观看有偶像参与的节目,并且对其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有的则希望亲身参与其中,对于偶像的任何表现对作出正面的回应,即使出现有违自己接受范围的事件也会走向“选择性失忆”,达到心目中偶像的完美。
同时粉丝的辨别力与大众文化的社会辨别力以及主导文化的审美辨别力有着密切联系,布迪厄认为,臣属文化与主导文化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臣属文化是一种功能性的文化,它必须是为了某种东西的文化。在对电视连续剧《美国警花》的粉丝的研究中,粉丝通过这一电视剧和剧中的明星来提高他们的自尊,从而使他们在社会中行事更加有力。粉丝们报告说,这个电视剧给予他们自信,让他们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更好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这一“大众的”辨别力涉及对不同文本和明星的选择,这些选择给粉丝们提供了对自身社会形象和社会经验做出自利的、功能性的理解的机会。而这些认识和理解有时可以转化为有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又会停留在实际阻碍社会行为的补偿性幻想的层面。比如当2005年李宇春以三百多万的选票获得超级女声冠军的时候,一时间人们都在议论这场胜利是民意的胜利,是由大众所选出来的没有官方色彩的冠军,人们被她所吸引的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唱歌,还有她在参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更多关于人本身的东西。她的衣着,她的行为方式甚至说话方式等等对于她的粉丝有着独特的吸引力,粉丝通过短信投票网络投票,使自己的偶像获得冠军,并且通过各种吸引路人注意力的方式来提高偶像的关注度, 在她们眼中,偶像的成功就是她们的成功,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对于偶像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自身没有实现的弥补,毕竟工作、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压力使得自身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充满着选择和放弃,做一个社会人意味着自身个性的隐藏,通过偶像的行为实现自己曾经希望实现却没有实现的愿望,从而在内心得到安慰,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对自身的要求,实现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在这过程中有的可以转化为有力的社会行为,有的则仅仅停留在心理层面上。
粉丝世界体现着现代社会的诸多现象,无处不在的PK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竞争的延续,由偶像联系在一起的团队精神实际上是集体主义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发展,投票、选举这些支持偶像的手段是现实社会民主精神的在粉丝群体中的预演……实际上,所谓“粉丝文化”的出现恰恰是人们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即人们不满足于传统既定模式生产出的偶像,转而寻找符合自身要求的偶像,并亲身参与到偶像的“生产”过程当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更多的体现出人性的光芒。如果说文化的本质在于它的宽容性、多元性和参与性,是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的体现,是人格提高的手段,那么粉丝文化的出现在这一点上是符合的,如果粉丝文化能够实现这些目标,那么称作粉丝文化自有它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参考文献:
[1]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美]费斯克.约翰.理解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