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性IT实践者黄嘉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性IT实践者黄嘉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曾用两年走遍中国医药集团公司每个业务环节,从供销存到财务票据管理,再到会计核算,无不了若指掌,只为设计最贴合企业流程需要的核心系统;他,近不惑之年却选择了人生和职场的新征程,离开从业十余年的传统制造业,迈向IT前沿阵地——金融领域,只为离理想更近;他,获“2011年度中国优秀CIO”殊荣,载誉归来,不忘兄弟情,称“横向彰显价值,依托纵向团队成员协作支持,方显T形管理之道。”8小时内,他是企业信息化掌舵人,说一不二;8小时外,他是渴望观点争鸣的圈内活动组织者,精益求精。

他,是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CIO——黄嘉粤。

时近岁末,趁着他前往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下简称“天相投顾”)子公司办事的“空当”,与他就地约定了采访时间。

初次见面,眼前这位圆脸、架着副半框眼镜,体型微胖的人,站在办公室门前,一脸热忱,毫无架子,一扫我对IT人内向、寡言的惯有印象,也竟很难将其与十多年丰富且厚实的从业履历相联划等。

寒暄间,走进他在子分公司相对简易的办公室,一杯热水已经递到我手中,像是朋友聊天,我们的对话也从调侃他粤式发音的普通话开始了。

CIO角色无需“标签式”预设

在CIO圈,黄嘉粤绝对是个“标签式”人物,这点他毫不否认。

“或许是因为我从制药业到金融业的巨大跨越,或许是因为获评2011年度中国优秀CIO增加的媒体曝光度,”黄嘉粤坦言,“当时的这一跳,的确引来不少业内关注。”

于是,关于CIO跨行转型之难、空降CIO如何获得信任等问题,也常被同业及媒体念及,向他寻求答案。

“这也敦促了我思考,环境变了,以前熟悉的业务流程完全被颠覆,必须面对金融业证券交易开市时间内系统零中断的风控要求。最初的三个月,压力巨大,每天睡眠不足三小时。”黄嘉粤毫不掩饰当初的艰难。

有些痛苦不会成为财富,但对痛苦的思考则让人受益良多。黄嘉粤即是如此。

当我谈及对CIO进行“学究范”、“80后”等标签式归纳,并追问他对CIO角色的定义时,黄嘉粤摇了摇头:“不要为CIO角色贴标签,因为国内能够作为管理者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CIO真是凤毛麟角。CIO需要的不是某种归类,而要能依靠自身经验和能力,利用技术帮助企业提升业务。”

在他眼里,CIO必须技术管理“三七开”。“技术只是工具,管理才是能力体现。”黄嘉粤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差别很大,象牙塔内以对为目的的解题思路在CIO工作岗位上不再适用,因为IT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发性。”

这种能力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经验的积累。黄嘉粤坦言:“我的知识多来源于实践。”

行动的巨人

抛弃对传统行业的熟络,像个“新人”步入金融业。做出这种选择,黄嘉粤胆识过人。

而在刚毕业不久时,时任中国医药(集团)广州公司电脑室负责人的他,主动请缨“下基层”的举动更令人费解。

只因一句话:“系统软件设计的关键点是必须熟悉业务全流程。”领导一拍板,黄嘉粤直接站到了业务第一线,两年时间内,从采购、销售、仓库,到开票、结算、客户服务,当时的所有业务环节,他都直接参与其中。实践期结束,他回到信息岗位,公司业务管理系统的初步架构已了然于胸。

我好奇,在多年制药业信息化从业历程中,就没碰上棘手问题?当然会有,这段回忆来自他在中国药材公司的项目经历,黄嘉粤毫不避讳:“公司的药材都是原料,以贵细、大料两类药材为例,一方面受天气、温湿度等储存条件影响,运输前后的轻重会有差异,势必牵涉库耗、途耗的计量;另一方面两者的单位基准不同,贵细以克计,大料论吨,单位换算也增加了业务系统设计的复杂性。经过两三年的系统设计、测试、调适、部署、实施,终于解决了药材流通业务中一些关键问题。”

行业跨越,身份转变,但黄嘉粤自己上手干的习惯还在。

在天相投顾,他曾连续三天,在机房与员工共同奋斗,解决问题;每次系统升级,他必到前端部门,亲自实践。用他的话来说,“做过之后,感觉不同,尤其是系统,与时俱进、不断升级。若不动手,多次升级之后,可能你的判断还停留在之前,那会有问题。”

这种实践模式也被他推行至天相投顾,黄嘉粤对信息部部门经理、主任的要求是“通吃”业务——必须把公司具体业务都干一遍,并且一定周期内操练一次。

在我看来,这或许就是弥久常新的根本。

“你还挺爱给自己找事。”我笑言。黄嘉粤正色道:“CIO可不能光是苦干,还得能言善道,不然真的很糟糕。”

沟通不行 事倍功半

“因为技术再怎么做,如果你表达不出来,没人知道,就没法把IT思想宣贯下去。”他说。

尤其是在IT制度严苛、系统复杂度高的金融行业,要按期顺利推进信息化项目,让业务部改变原有工作习惯,适应新系统的工作方式。这一过程就像一场革命,但又不能用革命的方式推广信息系统。

“无论是产品还是新事物,都有用户接受度,强压会逆反。并且人有惰性,习惯的方式不愿轻易改变,对系统的使用也是。”黄嘉粤分析,“我的方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舆论宣传,二是做群众基础。”

“这就好像做媒体,项目推行前半年,我会通过内训、宣传等方式,让上到公司领导,下到基层员工都了解并开始关注即将上线的新系统。同时,对于新系统涉及的业务部门,我会主动去与部门经理沟通,可以从新系统带来的优势入手,让其认可项目可预期的成果和价值。有了部门经理的赞成,项目申报成功的机率更高,在培训、测试和部署时,也会得到业务方的支持。”他娓娓道来:“在企业内推广IT系统往往是个难点,甚至会影响IT系统建设的成败。必须提前沟通,循序渐进,从一些局部让大家习惯使用新系统,继而逐步扩大系统使用的方面和范围。”

再优秀的CIO也会偶尔出现沟通失误。“关键是CIO必须与IT部门成员、与业务部门拥有共同语言,寻找共同价值点。”黄嘉粤补充道。

但在IT价值衡量方面,很多信息化管理者也是一筹莫展。

即便是应用数学专业的黄嘉粤,也直呼IT价值量化难。“销售部的工作成绩一目了然,只看几个数字:全年销售额、成本、毛利、利润,不用复杂的公式运算就能判断销售部全年的贡献值。而信息部的工作必须局部量化,关注全年故障率、发生故障事件数、解决故障事件数,以及响应时长之外,我更关注IT如何改善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

“但成果的量化统计很难。需要不断收集、归类和总结系统升级前后、不同阶段的业务流转时长,在进行跟踪、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对比,这些直观的对比结果,也会让业务部门认可信息部,让其了解每年对IT人力的使用情况,以及需要IT部协助解决的故障数量,让他意识到缺IT不可。”也许是不止一次地思考过,他回答这一题简明、清晰。

师生谊与兄弟情

采访中,感受到CIO承担的角色之多。那么,怎样的人才能成为CIO?

“杂家。CIO就该是复合型人才。”略经思索,黄嘉粤回答我。

在黄嘉粤的理解中,CIO必须是经验和能力的结合体,通过对业务内容和流程的熟悉、理解,积累经验,依靠提高组织沟通、团队建设本领,提升能力。

“团队需要新晋人才,但每次面试,都让我纠结。”黄嘉粤感叹90后跳槽频密、不靠谱,透着几分师长的无奈。

“北京生存压力大,应聘者关心薪酬,无可厚非。但我个人排斥员工相互间工资的攀比。我会通过合同来约束员工骑驴找马的心理,希望员工能够在一家公司做满两至三年。”他解释道,“其实这对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益,我会让他们知道他的目标、下一步的晋升岗位,需要学习和补充的业务方向等。”

对IT团队的培养、建设,必须从招聘开始。这是黄嘉粤的观点。

在部门员工面前,他像老师,却不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观念的影响。手把手教,将所学分段式拆分,教给不同业务岗的员工。

正像他在微博中的自我描述:“90后的敏捷,80后的创新,70后的经验,60后的思维。生活就是要不断地勇敢创新!”。敏捷居首,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直面挑战。

“我希望他们不仅止于自身专业领域,要多学一些、多懂一点,做ORCALE的也得学点AIX,做硬件的,也应学习软件知识,每个人都应成为多面手。”黄家粤对其IT团队发展有着自己的执着。

在他眼里,IT人员年轻时多吃苦,有理财观,并能踏踏实实学好基础,日后便能获得更多。

当问及他与IT部门员工是怎样的关系时,他回答:“像是兄弟。”用黄嘉粤自己的话来说:“8小时内,我会有一说一,8小时外,我跟他们打成一片。”

“我认为,”他神色坚定,“CIO虽是管理者,要不断探索并实现自身价值,但在这一过程中,CIO个人成功的前提,必须要让你的团队成功。”

这,就是黄嘉粤奉行的IT团队组织管理哲学。

成功IT人士的习惯

在黄嘉粤的办公室内,临桌的白板上总或多或少地呈现着几幅流程图。这是他习惯的工作方法,无论遇上系统问题还是开发难点,他总习惯性地在白板上列出系统相关的人和事,明确不同部门间衔接的单据和数据类型。

业务流程结构逐渐清晰的过程,原来纠结的节点消失了,问题也迎刃而解。

基于这种方法,当一个故障问题或系统需求摆在眼前时,黄嘉粤会首先思考,这些系统涉及公司内部的哪些人、流程和数据,涉及哪些外部单位及相关部门的人与事,然后再做详细的业务流程梳理。通过流程梳理,每个环节、每一步数据源都很明确。

现在,这种思考方式也被他宣贯至天相投顾IT部。“我会要求员工针对自己每天的工作画出流程图,明确业务流程上存在哪些单据类型、哪些数据源之后,员工也会自发地敦促前一个业务节点提交信息。”

通过流程图工作法,黄嘉粤能“预测不可预测之事”,这样的思考方法,也是成功的IT人必须养成的习惯。

CIO如何成功“跳”与“转”?

问:当CIO准备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陌生行业,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怎样做到完美的转身?面对一个陌生行业,会有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具备哪些条件,才是CIO考虑跳与不跳的底线?

答:这是很多CIO关心的问题。CIO的工作主要是在公司经营战略上制定IT战略和具体实施计划,所以需要CIO首先积累几方面知识,一是组织能力,二是沟通能力,三是技术能力。对于各个行业,其实IT的工作都是类同的,所以把自身工作做好,就能做好积累。

对于陌生行业,首先要融入团队,与高管团队融合;然后就是熟悉这个行业,包括了解自身企业、竞争对手企业、国家相关政策等。决定跳与不跳,其实真是一个很难的决定,因为要离开一个熟悉的行业和环境,需要很大的决心,决定了,就必须义无反顾向前冲!

对于选择企业,我遵从两个原则:第一,这个企业的历史和发展前景;第二,这个企业是否能让我有更大发展空间。

问:在实际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转不好、不适应,会“死”的很快。忽然到另外一个企业重打地基,这种落差感会很大。在转型过程中,您更多关注的是什么?

答:转型好与不好,其实重点在于是否融入了团队,是否与老板的思想一致,有些老板希望CIO助其更好地建设IT项目,有些老板是想CIO给企业带来创新,所以一定要搞清楚老板的想法。这样在与高管、中层干部接触时,才能统一思想。

其实,每个CIO都想要一个好的发展平台,但这一切都需要CIO自己去创造,需要自己去熟悉。要让其他高管服你,你就要熟悉业务,“IT一定要以业务为导向”,这也是我一贯的宗旨,不熟悉业务,很难说服别人。自己的空间也就仅限于IT范畴了,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问:金融信息化和医药制造业信息化,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您为何选择金融行业作为跳槽的目标平台?最初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金融行业和建筑行业其实我是一直看好其未来发展潜力的行业,但在开始与猎头接触时,我其实还是很保守的,倾向选择传统医药制造业,毕竟自己很熟悉业务流程,熟悉IT环境以及供应商;但是我确实希望自己能在年轻的时候,尝试未接触过的行业,实现自我创新。作为CIO,如果自己都不敢创新,何谈给企业带来创新。

在接触、了解金融行业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金融IT讲求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它“秒秒都是金”。尽管压力很大,但是转型的过程,确实挑战了自己,升华了自己。

问:IT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中层管理者,如何快速进入公司高管层或决策层?如何通过跳槽实现由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到高层管理者的跃变?

答:很多IT经理在企业中都是中层管理者,在本单位提升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编制问题;可以通过跳槽来实现,但一定要做出对的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不要为提升而提升。

再补充一点,IT经理应该尽可能让老板认知你,让老板意识到你不单纯是一个IT经理,你是能为企业业务带来发展机会的人,这样才能有提升空间。IT经理必须要熟悉业务,要在企业中比任何人都熟悉业务。

他,曾用两年走遍中国医药集团公司每个业务环节,从供销存到财务票据管理,再到会计核算,无不了若指掌,只为设计最贴合企业流程需要的核心系统;他,近不惑之年却选择了人生和职场的新征程,离开从业十余年的传统制造业,迈向IT前沿阵地——金融领域,只为离理想更近;他,获“2011年度中国优秀CIO”殊荣,载誉归来,不忘兄弟情,称“横向彰显价值,依托纵向团队成员协作支持,方显T形管理之道。”8小时内,他是企业信息化掌舵人,说一不二;8小时外,他是渴望观点争鸣的圈内活动组织者,精益求精。

他,是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CIO——黄嘉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