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反思象征交换理论:我们如何理解媒介接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思象征交换理论:我们如何理解媒介接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波德里亚无疑是当代引人注目的理论家,他的关于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象征交换等的思想观点立足于批判的视角对以电子媒介为技术特征的当代社会做出了深刻独特的理论分析。本文在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语境下对媒介现状的进行分析,反思象征交换理论,对其把“大众的沉默”作为一种对媒介进行抵制的象征性反应进行评析。

【关键词】 象征交换;媒介;大众的沉默

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研究,为二战以后围绕着商品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关于符号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将符号学的视角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融合在一起,从而为消费如何来组织当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见解。他对于新的信息和媒介技术的研究也为当代社会理论照明了新的路子

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媒介

理解波德里亚对现代传媒的观点,需要从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说起。在他看来,借助现代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社会步入了一个由“物”所围绕的“丰富”社会。他提出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认为对符号的消费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转的核心议题。“整个社会对商品的盲目崇拜转向了对符号的崇拜,符号意义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地位、价值的区分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由此,资本主义的社会控制也更趋全面、系统、隐秘。”1

波德里亚受到了索绪尔的启发,认为在现代消费社会,各种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完全被分离开来,“所指”的价值取消了,分离出来的“能指”则作为“漂流的能指”,还需要去寻找新的所指进行配对,而现代媒介为“漂流的能指”提供配对的一个场所。“拟像”是波德里亚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认为,正是媒介的推波助澜加速了现代社会向“拟像”社会的进入。他提出“拟像三序列”来形容社会发展的阶段。“仿真”是拟像当前的秩序。“这种模式的典型就是电脑读取的数字编码,数字编码将所有的问题和答案、所有的现实都转换成了0和1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仿真阶段,客体并不仅仅是通过机械技术被复制,他们本来就因为其可复制性被生产出来。”2在波德里亚看来,在这一阶段拟像创造了“超真实”,当代社会则成为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

正是基于上面的认识,波德里亚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现实世界是一个由媒介所营造得被符码控制的世界。在这样一个被符码支配的信息时代里,大众几乎是无力的,媒介传递给大家的信息独白式的、单向度的,人们就是生活在这种单向度的媒介所提供的“超真实”的世界中。

二、超真实中的象征交换

在波德里亚的思想建构中,象征交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象征交换体现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另一种文明模式。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波德里亚吸取了法国人类学家莫斯与当代社会学家巴塔耶的思想,对象征交换这一理论做了说明。

莫斯的《礼物》讨论的是较为原始的文化,他特别要揭示的是一种原始部落中的礼物馈赠,它不是个体之间经由市场达成的物质、财富和产品的简单交换。而是一个不断地取与送的过程,要证明自己的财富,就是要把财富分发掉,财富的分发和接受都变成了一种义务,变成了相互确认的过程。对于莫斯来说,通过这些讨论也是想表达他的一种文明理想:“有一种制度,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类在一个极其漫长的转变阶段中所共有的,他至今仍然存在于我们所描述的那些民族中。那么,我们还可以设想,对于那些业已超越了(从氏族到氏族、从家庭到家庭的)‘总体呈献’阶段,但尚未形成纯粹的个体契约、货币流通的市场、确切意义上的销售,特别是尚未形成通过计量与命名的货币来估算价格的观念的社会,这种礼物――交换的原则也应该有效。”3在这里,一种相互的、非计算的关系成了波德里亚所吸取的内容。

巴塔耶的死亡理论源自于当时黑格尔哲学在法国的深刻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柯热夫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中主奴辩证法的解释影响到巴塔耶。在讨论自我意识时,黑格尔谈到自我意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的沉思,而是两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之间的相互承认。但由于人是有欲望的,因而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两人相遇时就会发生斗争,一方因不惧死亡而变成主人,一方因惧怕死亡而变成奴隶。对主人的承认是奴隶压抑着自己的欲望,在主人的命令下进行劳动,也正是在这个劳动的过程中,奴隶发现了自己的强大力量,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主人离开了自己什么也不是,这时主奴关系就发生了颠倒,奴隶实现了对自身自我意识的承认。在柯热夫的解读中,面对死亡变成了一种更好的维护尊严的方式。巴塔耶要解构的就是这样的死亡理论。在他看来,柯热夫所揭示主奴辩证法中,死亡实际上不是一个虚无化的过程,而是一种诡计,敢于面对死亡,才能获得权力。

象征交换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交换形式方面的强调,和其他事物相比,象征交换包含着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相互性,而这种相互性是不遵守等价原则或交换原则的。交换双方维持的前提必须是双方互惠,否则就会导致关系的破裂,走向终结。回到媒介上来看,波德里亚将媒介看作一种单向性、强制性的交往模式,认为这是由其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即现代媒介巨大的资本和技术投入,这些决定了大众不能接近媒体,不能参与到现代媒体的制作和播放过程中,因此在大众媒介和接受者之间就不是一种双向的互惠关系,而变成一种单向的关系,这种关系没有为交往服务,而是阻碍了交往,这显然就破坏了象征交换的原则。

三、大众的沉默

波德里亚并没有声称媒介接受是被动的,是被异化的,而是试图寻找对媒介的一种抵制性的反应。他认为这种抵制是位于象征交换的形式中。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象征交换是以死亡这样的灾难性的形式出现,因为只有死亡才是一种没有任何等价回报,没有任何交换价值的行为。这之后,波德里亚又在《拟像与仿真》中再次稍微修改了他的立场观点。象征交换可以在大众对媒介的要求做出的沉默反应中找到。波德里亚将媒介定义为一种没有反应的不可逆转的交往模式,通过反应媒介的不可逆转性,大众的沉默实际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通过将自己的逻辑反馈给他们自己而达到同媒介进行互给互换的目的。“这种反应的缺失至少可以不再被理解成是一种权利的策略,而是大众自己在与媒介对抗中使用的一种反策略”。在这里,“沉默”既是“死亡”,是大众面对单向性的媒介所采取的一种迂回策略。

波德里亚声称自己在这些大众的沉默中发现了对媒介运用的编码的一种抵制性的象征性反应。根据波德里亚的看法,大众将沉默作为一种策略而采用,从而挑战现状。在沉默中,大众消失了,他们无法做出反应,这就使得无法将他们定位、分析并操纵。媒介想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他们甚至要求知道这些,它们将我们作为有愿望、有意志、有自由选择的主体对待,目的是否定作为主体的我们。我们通过“意愿的拒绝”做出反应。对于那些将我们自身作为主体来建构,不惜用任何代价来解放我们自己,表达我们自己,以便去投票,去生产、去做决定,去说话,去参与以及去遵守规则等等的要求,我们则通过一种不负责任的,带有讽刺挑战意味的,主动丧失意愿的,甚至暗中带诡计的游戏,将选择的权利委托给其他人,这就是我们的反应。

四、结语

波德里亚反对将大众视为被动的、异化的这种悲观主义的观点。他赋予大众狡猾多谋甚至离经叛道的秉性,这使得大众占据了上风。大众知道他们一无所知,也就不想有所知。大众知道他们一无所能,也就不想有所为。沉默成为了人民对抗试图使他们无能或是愚蠢的制度的一种十分聪明的上策。

可这就又一次招来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毕竟,为什么大众不想拥有意愿,而宁愿消失?看起来似乎波德里亚认为消费者宁愿消失是为了在一个象征换占上风的世界中重新出现。但是,还存在着另一种解释,死亡的意愿可以轻易地被阐释为一种绝望感和失望感。渴望成就任何事情根本没有意义,因为不管怎么样都成就不了什么,最后胜出的还是权力。玩弄死亡也许是一种策略,但不是一种颠覆现状的策略。波德里亚不应该将除了戴着死亡面具的沉默之外的一切事物都当作无效而放弃,他需要对构成有效反应的事物重新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陆亨.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3)

[2]莎拉・休恩梅克.资本主义与编码:对波德里亚第三秩序拟像的批判[A].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33.

[3]莫斯.礼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

[4]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