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智者一虑――培养孩子的逃生技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上世纪1998年抗洪报道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画面:洪水滔滔,一片中,一个幼小的生命紧紧抱着摇摇欲坠的杨树。这个坚强的小女孩叫江珊,年仅6岁。
小江珊的家乡在湖北嘉鱼县洲湾。她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什么好事也轮不到她。姐姐穿旧了的衣服她接着穿,弟弟吃剩的东西她接着吃。正因如此家境,江珊有一个特别自由的生存空间。她整天四处“野”,从两岁开始就跟着大男孩在池塘里玩水,学游泳,攀枝爬树掏鸟窝,抓蛇走坟地她也敢。
8月1日晚,洲大堤突然溃口,江珊由奶奶带着逃命,一转眼功夫,洪水便淹到奶奶的胸部。奶奶把她拖到一棵小树边,说:“快爬树,千万莫睡觉,等人来……”话没说完,一个浪头便把奶奶卷走了,小树上还“挂”着另外4个伙伴,树小人多,小树被冲得左右摇晃,吱吱作响。四周漆黑一片,只听见洪水的咆哮声。
又一个凶猛的浪头打过来,小树被折断,5个人落入水中。洪水卷走其他4人,江珊呛了几口水,手中抱着的小树杆也滑脱了。几经挣扎,她终于能一边划水一边张开小嘴换气。这时,她反而镇定了。她先想用“狗爬式”游向岸边,但水流太急,反被水流推得更远。她改用比较省力的仰泳,随波漂流。不知过了多久,她的头撞在一棵树上,于是她连忙翻身抱住树干,然后爬上树。她感到很累,上下眼皮不停地打架,但不敢睡,水涨多高,她就往上爬多高……
2日凌晨,前来营救的武警隐约发现有个小孩趴在一棵碗口粗的树上,孩子三分之二身体浸泡在水中,两手抱着树干,双眼微睁,奄奄一息。这是在整个营救过程中发现的第一个没有大人庇护而存活的小孩。
一个年仅6岁的幼小生命,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让不少人惊叹。江珊能劫后余生,一是她学会了游泳、爬树等在洪水中自救的技能;二是她有非凡的毅力,由于平时父母对她不溺爱,锻炼了她独立活动的能力;三是她机灵敏捷,能在洪水中及时抓住小树,并死死抱住不放。
像江珊这样的孩子,从小起就什么事都自己做,较早地燃烧出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现在,有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十四五岁还事事依赖父母,甚至上大学还要父母送到学校。这些孩子倘若遇到突发事件,往往无力应对。要是江珊也如此,恐怕她早就被洪水吞没了。
小江珊在洪水中逃生成功,使人不禁联想到1994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市的那场大火。火灾使325人丧生,其中有288名中小学生,最小的年仅8岁。然而,却有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不仅奇迹般地保护了自己,而且还救护了好几名比他年级高的女同学。原来,这个小学生曾看过有关火灾中如何逃生的电视科普节目,他发现失火时,不是随着人流涌向那惟一的出口,而是按电视中所教的方法,转身到水源多的洗手间,等待营救。
一系列沉重的教训告诫人们,应该重视培养儿童的“逃生能力”:孩子们随时可能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诸如火灾、水灾、地震、触电、溺水、车祸、迷路、遇上坏人或诱拐等特殊事件。面对突发事件,孩子们往往会惊慌失措,甚至面临危险却毫不知晓。原因在于,许多父母只偏重儿童的智力教育,而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的日常活动大多在成年人的“监护”下进行,很少单独遇到“特殊事件”,故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差。
在日本儿童教育家松厚达哉教授编著的《从零岁开始的智力教育》丛书中作者强调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培养,要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培养儿童的社会生活能力,使儿童勇敢、无私、沉着、自信、有主见等。作者主张对3~4岁的幼儿应开始危险性教育和培养逃生技能,以及让孩子正确理解“生与死”。例如:“小太郎死了吗”“什么东西是可怕的”“发现失火时怎么办?”……通过一问一答的游戏方法,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这些问题就知道如何处理,同时也可培养孩子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处变不惊的勇气。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儿童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特殊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危险、意外和接受逃生训练,这是书本上难以编排和找到的。但在不适当的场所游戏也易发生危险和意外,尤其是对孩子进行爬山、攀登等训练时,应重视安全问题,须有成年人在旁边加以保护,以防发生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