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与同界面数据分类及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与同界面数据分类及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提出两个方面,即数据界面的新解与证候数学建模需要建立新的数据界面观。其中着重强调了对同一界面信息进行五行或者三阴三阳属性划分的重要性,这对于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生物学资料等尤为关键。另外,还提出证候数据界面分类及五行定性,从而为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避开了上述错误,为在证侯研究的道路上实施研究领域的细化与概念的细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证候数据 多维界面细分;逻辑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12-2759-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08

作者简介:黎明全(1971-),男,吉林松源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脑病学。

通讯作者:赵宏杰(1972-),男,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证候方法学及证候数学建模。证和证候在中医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王永炎教授及团队近10余年来对此倾意创见多多,影响力巨大,对笔者也颇多启发,本文意图进一步发挥相关研究。

1 证候数据多维界面细分

《证候概念的诠释》 \[1\]里面提出中医证候是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特征的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笔者认为是个非常好的概念,从证候建模的角度理解“证,是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就是说,证是模型既是理论模型也包括数学模型(中医数学模型具体的表达方式可以参见周仁郁所主编的《中医药数学模型》有所介绍),“候,是指这种病机或状态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侯,是模型基于的数据。

《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2\]中指出“‘多维界面’指证候的构成及相互关系而言。‘维’指组成证候的各种要素,‘面’指证候可供医生观察的显现,‘界’则是一证候与他证候之间的分水岭”。

李梢的研究认为,证候的高维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证候诊断资料的高维性(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生物学资料等);证候构成要素的高维性;证候诊断方法的高维性;证候演变的动态时相性。

这里面对界面、尤其资料界面或者数据界面的阐述仍显笼统,需要进一步细化。

1.1 数据界面的新解 理论上讲,证的变化,应该是同时体现于身体各个部位的,如果把每一个可以完整提供中医诊断信息的空间称为界面,那就是,证的变化,应该是同时投影到各个不同界面的,比如面部望诊界面(包括眼部五轮八廓望诊界面),舌部望诊界面,寸口脉切诊界面,而且同一证在各个界面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所以,中医/孟河费伯雄有“外感重舌,内伤重脉”的说法,具体到临床证候的判别或者识别上,一般是采用信息融合方式,也就是四诊合参,还有舌脉从舍的情况。

为什么要划分界面?这来自于对同一界面信息进行五行或者三阴三阳属性划分的需要。没有对同一界面信息进行五行或者三阴三阳属性划分,那么中医期待整合现代科学和医学研究成果的目标工作就无从着手,只有经过五行定性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对其定量,并且观察藏象或者证候的动态变化。这对于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生物学资料等尤为关键。笔者在《定性先于定量及中医量化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3\]和《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的定性的方法学理论基础》\[4\]中已经反复申述。

1.2 证候数学建模需要建立新的数据界面观 《证候的模型观、原型与建模方法简介》\[5\]中笔者提出证候是整体这个层次的模型,证候模型为病理生理模型(王永炎等提出的证候的病理生理/病理生理学属性可谓先得我心),由于证的变化同时投影到各个不同数据界面的,就是说,可以基于不同界面的数据进行证候的数学建模,为证候模型提供数据填充。进行更完整的证候建模当然要尽可能基于可以得到的全部数据,但是,其建模次序也适宜在单一建模数据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信息融合。

比较而言,首先进行建模数据采集的界面,其与建模的方法论原则中“相似性与简单性的统一,可验证性”越符合越好。

诸多学者青睐于血浆蛋白质组与证候的研究,李喜悦、王永炎《血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探讨》\[6\]“血浆蛋白质组学是对血浆中某一时段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具有时空性与整体性,与中医证候的恒动性与整体观念十分贴近。证候既然是一种有规律的病理表现,‘有诸内必形诸外’,就必然有其物质基础支配机制,且分布于机体各组织脏器中,正是由于存在于组织脏器的物质基础的某种改变引发中医的各种证候,而这种物质基础就有可能反映在蛋白质组学水平。”另外,近来对代谢组与证候相关研究基于的理由大体一致,这与笔者的观点非常接近,我们进一步认为血液成分是个更完整的信息源。这些蛋白质组、代谢组与证候的研究工作可以看做是对单一界面的寻找。

2 证本质、组学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分析

2.1 组学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归纳不全 组学证候研究的常见思路如下,选择一个或者多个疾病的同一证候若干病例,采集组学数据,挑选特征生物指标,验证。这里面目前阶段的主要问题就是归纳不全,从数学计算上看,五藏阴阳虚的指标与全部组学数据的种类数关系如何?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由于目前组学证候研究开展的仍然比较慢,受制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结构研究,组学证候研究对是否以及何时出现证本质研究中的指标非特异性问题还没有意识,但是,理论上,这个问题一定会遇到的。组学数据或者指标的总数远远大于当年证本质研究时代可以利用的数据合作指标的数量,也是导致大家忽视这个问题原因。

2.2 证本质证候研究中的逻辑问题:假设错误 证本质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指标的非特异性,就是说,在某证研究中发现的原本特异性的指标在另外的证研究同样出现了。这主要源于假设的错误,假设是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证本质研究者们隐含的研究假设是,五脏证中各证之间是截然独立的,所以不应该出现指标非特异性的情况。其实不然。

笔者以为,中医的证候中肺心脾肝肾,既可以标志区域也可以标志程度,所以,中医有久病必损及于肾的说法。按照五行互藏的理论也可以解释这个情况。所谓脾肾两虚,肝肾同源,也包含类似的内涵。就是某一藏之病,实际上就是整体之病,而以整体中的某一藏为主。《太极图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即是从整个传统文化理论基础的角度申说此意。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知道一个词语互文见义,互文见义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比如: 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 A和B都有C和D。这应该就是同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包来发、凌耀星等讨论过《黄帝内经》中的互文见义,以笔者的观点,互文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观方法在语言学中的体现,用这个观点和方法,我们看中医五行藏象证候模型,就可以发现,这里面提心藏的时候,其实其他四藏也是蕴涵其中的。

由此看来证本质研究中的指标非特异性问题的确是由于错误假设,而且这个问题在中西文化科技交流中屡见不鲜,下面举例说明。

巴德年院士是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其学术水平和学术品格是众望所归。也发生过类似的错误。《浙江大学报》:“曾经有一次,我被邀请参加某省的一个所谓的成果鉴定,该成果引起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说某中药提取液具有缓解疲劳、延长寿命、增强功能的效果。他们采用的实验方法非常简单,用2组小鼠,1组服用该提取液,而对照组不服用该提取液,2组小鼠同时开始游泳,结果服用该提取液的小鼠游得时间长。当了解到对照组服用的是由生理盐水,我想到一个问题,中药是含碳有机物,可提供一定的能量,于是要求他们测定该中药中的含碳量,并建议他们用同样碳分子的葡萄糖作对照,结果服用葡萄糖的对照组小鼠游得时间超过服用中药提取液的实验组小鼠。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科学必须经过严格的对照,如果该实验能排除能量因素的干扰外,还能真正得到中药提取液具有其他活性功效,那时你再跟我说报什么科研成果。”

我们知道葡萄糖、脂肪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能量物质,某中药提取液具有缓解疲劳、延长寿命、增强功能的效果从时间尺度上看,是长程的呢,还是短程的呢?我们以为基本上是以长程的为主,那他们做的用小鼠对照的实验本身就是个以短程测验代替长程测验的张冠李戴,而巴德年院士缺乏这个意识和知识给这个实验提的建议和修改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所以,好心办了错事。

在中医现代化研究中,这样的问题更比比皆是。

2.3 证候数据界面分类及五行定性 与证本质和目前组学证候研究的方法比较,我们提出的研究方法成功避免了上面的逻辑错误。

3 结 语

证候研究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研究领域的细化与概念的细化是同步进行的,既不宜徘徊不前,更不宜期待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 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

\[2\] 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J\].中医杂志,2004,45(10):729-731.

\[3\] 林宇春,赵宏杰,张笑波,等.定性先于定量及中医量化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C].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4\] 张华,张笑波,赵宏杰,等.证的量化与临床数据的定性的方法学理论基础[C].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5\] 王招荣,赵宏杰,张笑波,等.证候的模型观、原型与建模方法简介\[J\].中国实用医药,2009(13).

\[6\] 李喜悦,黄凌云,王永炎,等.血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7(5):581-582.

[FK(B80012*2。14〗药效学研究盘点 [WT5”FZ〗中华中医药 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