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类医生”: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类医生”: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医务社会工作的出现与发展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医院里采用“类医生”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即给予医务社工岗位及编制、发挥医务社工处理各类医患问题的能力、多层面的推介医务社工。

【关键词】 类医生; 医务社工; 发展趋向

我国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借鉴国外发达地区的经验,“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有条件”地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这是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1]。不过,我国医务社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从2000年上海市东方医院设立社工部以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2]。国内引入医务社工的医院数量依然非常少,目前急需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现有医学模式。2011年7月,汶川县人民医院在香港红十字会的支持下成立了社工部,社工部制定了相关的社工制度,招聘了2名具有多年一线服务经历的社工。经过1年多的发展,社工部评估跟进了300多名地震伤残患者,开启了30多期小组活动,协助处理了多起医患纠纷,极大地完善了医院的医疗健康照顾体系。汶川县人民医院医务社工取得成功有赖于“类医生”模式的探寻。所谓类医生,就是医院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提升到与医生同一层次,对社会工作人才参照医生管理,将社会工作服务类似于医生医疗健康照顾等。本文以汶川县人民医院“类医生”的社工发展模式为例,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中的职能和重要性,研究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向。

1 岗位设置“类医生”:给予社会工作职业岗位与编制

社会工作者的使用问题是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者的人事制度是发展医务社工的关键。2003年,民政部向各省市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通知》;2004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标准》;2006年,人事部与民政部联合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2010年,国家将社会工作作为第六类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了社会工作职业定位也完善了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但有关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制度仍是空白[3]。

由于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没有规范的薪酬和职称评定标准,导致大多数医院仍处于无岗、无人、无知的状态,其在岗社工绝大多数由医护人员转型而来,专业水平普遍不高[4]。对此,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刘继同博士主张各级政府应当承担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待遇。为确保医务社工的专业身份与地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就医务社工编制、身份地位、职责范围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5]。汶川县人民医院对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社会工作人才采用“类医生”管理。汶川县人民医院依据阿坝州有关特殊人才选聘的相关规定,为医务社工申请了事业编制,使社工享受与医院医生同等的福利与待遇。汶川县人民医院对社会工作人才的“类医生”定位,除给予了相应的职业岗位和编制外,对医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制度化的考核、定级、晋升和业务培训等,使医务社工岗位与其他医护人员岗位一样有自已的专业发展机会。

2 服务内容“类医生”:有效预防及处理医患各种问题

医务社会工作在国外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内地要与国际接轨的高度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美国是医务社工的起源地,是世界上医务社工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医务社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局限在医院或病房服务于生理疾病患者阶段、医院与社区服务于生理疾病患者阶段、医院与社区服务于普通大众的健康服务的阶段。美国医务社工的发展反映了医务社会工作制度结构性变迁的基本规律,深刻揭示了有效预防与处理医患各种问题的本质,其发展历程可以作为我国医务社工界所借鉴。

整体而言,医务社工有效预防及处理的医患各种问题包括患者的心理及社会支持问题、如对诊断治疗的担心、手术的恐惧、医患沟通的障碍、就医不顺畅的烦恼、经济的压力和社会角色的担忧,这些不仅影响治疗方案的实施和治疗效果,还会引起医患矛盾。还有医生团队建设问题及医患关系协调问题[6]。在患者的心理及社会支持服务方面,通过经济援助、各项基金申请、协助开展募捐工作等解决患者实际经济困难及陪护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减压服务、个案咨询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通过成立病友互助组、建立义工服务平台及社区服务平台提供患者社会支持;在医生团队建设方面,运用户外素质拓展训练、趣味性活动、医生工作坊等形式消解医生工作压力,促进整个医院及各科室间医生关系的融洽和谐;在医患关系的协调方面,社工作为调和者充当独立的第三方,创设医患自我表达的平台,推进医生与患者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彼此双方能够信任与接纳,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此,汶川县人民医院社工部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场所,针对医院医生、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在医院康复中心、患者所在社区与家庭开展情绪支持、互助网络构建、义工服务、输入关怀、医疗保健知识培训等服务。经过1年多的发展,社工部评估跟进了300多名地震伤残患者,开启了30多期小组活动,协助处理了多起医患纠份,极大的完善了医院的医疗健康照顾体系。

3 社会认同“类医生”:多层面广泛推介医务社工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权威弗莱克斯讷(Flexner)博士提出了职业要满足六条标准才能称其为职业化,结合王思斌教授给出的权威定义:职业化是某种劳动岗位变为社会所承认的职业并形成体系的过程[7],职业化是一个过程,它的实现必须是以职业(社会分工造成的大量专门从事某种职能活动的工作岗位)为前提,以社会认可为保证,最终形成体系的过程。由此,医务社工的职业化进程及发展趋向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在医院里应形成“有疾病找医生”与“有困难找社工”的全方面格局。也就是说,医务社工的发展应达到医生的社会认同程度。

在汶川县人民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务社工的作用,从多层面广泛推介医务社工。一方面,在医院内形成各个科室与社工部的联动机制,让每个科室都能够了解社工,每个科室医生将出现心理障碍、情绪困扰、社会支持不足的患者直接转介给社工部,共同完成患者的康复工作;另一方面,借助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现场宣传、医院宣传栏推介等形成让汶川县人民群众接触了解社工,主动到医院寻求社工的帮助。目前,医院社工部已接收并介入住院部转介的80多名患者,接待了20多名到医院单纯寻求社工帮助的汶川群众,汶川县人民医院社工部已具有了较高的社会知晓度。

医务社工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领域,将在医院中处理各类医患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医务社工的出现能够弥补现有医院救治体系的不足,能够有效解决医生与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及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还能及时协调处理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向。汶川县人民医院社工部借助灾后重建而成立,运用“类医生”的模式而发展,现阶段所取得的成绩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现实选择,在运作机制、服务内容、服务技巧及组织发展等方面获取了本土化经验,也为医务社会工作“类医生”模式的形成作出了些微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继同.美国医院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经验[J].中国医学管理,2007,1(11):38.

[2] 李平,郭永松,吴水珍,等.开展医务社工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20.

[3] 佚名.医务社工:需要制度支撑与机构保证[N].健康报,2007-04-26.

[4] 郭永松,李平,张良吉,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置与专业要求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15.

[5] 徐英.中国医务社工复萌 [J].中国医院院长,2008,(10):16.

[6] 刘岚,孟群.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5):20.

[7] 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0.

(收稿日期:2012-10-18) (本文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