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摄影图片的解读与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摄影图片的解读与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正处于一个“读图时代”,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课题。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用了一组摄影图片,单独成篇,颇有新意。然而,部分教师对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摄影图片感到茫然,虽说教无定法,但选择不同的角度解读摄影图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从不同的侧面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图片。

一、 解读图片内容

我们看一幅历史摄影图片,常常观其大略,初步判断照片讲了什么“故事”。照片凝固的是典型的时刻、特殊的空间、著名的事件、代表性的人物等;我们解读图片内容时,就必须结合图片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摄影师的政治态度,透过图片无声的画面,挖掘出丰富的内涵,把图片的内容更加全面地揭示出来。

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先找出图片中最突出的内容,即图片的“焦点”,再引导学生仔细解读图片上的细节。可以从左向右,或从上往下,或从主到次依次读图,然后口头描述。摄影图片的描述可以概述为:名词/动词/副词。即:人物(事物)[在何时][何地][怎样地]做了(什么事)。

如《图片两组》中“越战伤兵归来”,其背景是前方战士有强烈的厌战心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昂;我们这样来描述图片:这是一张亲人久别的重逢图。图片左侧是紧紧地相拥在一起的战士和他的妻子,战士仅剩一条腿,他的半张脸部对着镜头,表情似喜似悲。妻子背对着镜头,飘起的裙摆下是健美的双腿。夫妇俩着装端庄整齐,但下士那条挺直而空荡荡的裤腿中,透出浓郁的悲凉;主画面右侧是宽阔空旷的机坪,画面右下角的大块空地上横着一根小小的拐杖。

二、 提炼图片主题

文学作品总是要反映一定的主题,摄影师也常常用画面来表达时代诉求的情感和思想,表明自己的追求和愿望。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图片主题。

以《图片两组》中“战士别子图”为例,可引导学生探究:摄影者的镜头对准了离别的父子,而构图的元素却包含了父亲手中冷血的钢枪和孩子悲伤的脸庞,整个画面发人深思、荡气回肠,交织着责任与使命、人性与亲情、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反思。

多数学生都可以提炼出摄影师的观点:因为战争,人们不得不拿起钢枪,从而彻底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亲人无奈地生离死别;图片主题是赞扬舍家卫国的崇高情感。

也有学生这样解读这幅图的主题:战士的左手是孩子,右手是钢枪,孩子意味着亲情、生命,而钢枪却代表了无情、剥夺生命;父子离别后自己的孩子也许会失去父亲,而钢枪所面对的,不也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吗?他们也是儿子或父亲,不管是战争的哪一方,都是无情的牺牲品。这幅照片传达出普世的价值:对于生命而言,战争就是罪恶,不管是施难的、受难的,正义的、非正义的,主动的、被动的,都意味着残酷的毁灭,幸福的剥夺,不幸的降临,人类应该停止一切战争,战争是人类的灾难!解读到这一步,主题可谓挖掘得很深了。

用引导学生提炼主题的方法来解读摄影图片,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入感悟和深刻思考,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三、 探究图片选材

选择什么样题材和素材来表达时代主题,这是摄影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我们在欣赏摄影图片时,常常意识不到摄影创作时选材的困惑,当然不排除有极少的浑然天成的惊人之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图片的选材方面做一番解读,了解不同的艺术手法遵循共同的思维模式。

可以先请学生回顾一下,曾阅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表现“战争的创伤,和平的珍贵”的文学作品中,最受感染、印象深刻的是哪些作品?接着启发:在文学创作中,同一个主题,选材的巧妙与否决定了作品水平的高低,那么,在摄影领域,如何表现战争的苦难?你会选择什么素材入镜?步步铺垫之后,再让学生看课文《图片两组》,分析作者的选材角度与技巧。

第一组表现“战争的创伤”的四幅图片,分别是空袭后的孤儿、伤残归来的战士、父子别离赴战场、集中营的幸存儿,四幅图片中有三幅涉及了儿童,从人的精神痛苦、弱者的无辜、战争的无情等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立场,每幅照片都强烈地震撼着读者。这样的素材就表现了摄影者独特的眼光和冷峻的思考,关注了战争中易被人们忽略的方面。

再深入一步来分析:东西方文学有着差别,是因为东西方文化有着差异。摄影由西方传入中国,摄影作品是否如文学般有着东西方文化差异呢?就选材而言,同样的主题,东西方摄影家选材视角会一致吗?

结合课本中摄影图片,如表现“欢庆战争胜利”这一主题,都是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同样的群众欢庆场面,东西方摄影师撷取的素材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

《图片两组》第二组图片“欢庆胜利”。图一“中国东北人民庆胜利”,摄影师选择了中国东北的少年、中年、老年人,以他们兴奋的神态、热烈的鼓掌、欢呼的场面作画面重心。图二“英国妇女庆胜利”,摄影师把伦敦妇女节日的盛装、明艳的笑容、舒展的姿态作为表现主体。相同的主题,中外摄影师的视角大相径庭。一组镜头取材东方男女老幼,镜头下的东方民族是含蓄的,他们表达胜利的喜悦是以鼓掌、欣喜的笑容作载体的;欧洲民族的性格是外向的;镜头以女性为画面的主体,把女性在阳光下的美丽、自信作为表达重点,体现了西方民族对女性的尊重,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摄影的选材,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各自的魅力。

引导学生解读摄影图片的选材角度,可以加深学生对摄影作品的理解,对不同文化的体验。

四、 探究图片表现手法

摄影图片也是艺术作品,其表现手法与别的文艺作品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摄影图片为了突出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也常用虚实、渲染、衬托、对比等手法。比如,《图片两组》中“越战伤兵归来”,美国下士与妻子相拥的身影满满占据画面左半幅,右半幅却是出奇的空旷,只有大片空地、遥远而模糊的地平线、小小的拐杖,空阔的旷地,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显出人物的无奈而无助,而下士笔直的裤缝、锃亮的皮鞋、女子连衣裙下健全的双腿与下士残缺的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摄影图片与文学作品一样,常用描写,而且摄影更注重全景式描写以及近景式描绘。全景式描写,场面大,背景深,环境占据了画面的较大面积,人物只占一小部分,画面着重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用色彩和光线来烘托气氛,图片显得意蕴深远,让人感觉到有浓烈的情感隐藏在画面的背后。如《图片两组》中“集中营图”中的孩子只占小部分,大片尸体延伸到远方,高大的蓊郁的树木,阳光下的阴影营造了压抑的氛围。摄影师利用全景营造图片的氛围,强烈地感染着读者。而近景式描绘,人物占据画面的主体,关注人物的表情,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比如,“战士别子图”,即将奔赴前线的战士忧伤的神色与孩子哭泣的脸部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摄影师使用近景式描绘,把注意力汇聚到人物脸部,突出人物表情,既增强了图片的纪实性,也加强了感染力。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摄影图片运用的艺术手法,可以让解读更深入。

五、 丰富图片意蕴

图片是具象,镜头记录的只是事情的瞬间和局部,既不是全程也不是全部。我们解读也可以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一幅经典的摄影图片通常浓缩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合理想象图片上场景发生之前或过后的一些情景和故事。在教学中不妨尝试着让学生对摄影图片作“创作性解读”。但这种“创作性解读”只是对图片的延伸阅读,不能无中生有,错解或歪曲原意。

“创作性解读”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图片两组》中每幅图片都没有标题,可以让学生多角度个性化拟定小标题,精确而生动的标题是图片明亮的“眼睛”。不同的标题,是学生关于图片的二次创作的结果。如“战士别子图”,学生就拟出了这些小标题:生离死别、亲情与责任、正义与非正义、施难与受难、刚性与柔情……还可以让学生为每幅图片拟一段话,作为图片的“解说词”,既要简明形象地介绍图片内容,又要有较强的感染力,这种解读就是在加工创作。

这种“创作性解读”的结果,没有统一的答案,只有更好的解读,当解读与图片相得益彰时,图片意蕴会变得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也大为增强;还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

总之,摄影图片以独特的视角表现生活,形象生动,别具一格。在新课改中出现的图片解读是新的课题,我们只有深入探究,不拘一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新型的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江苏省扬州中学;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