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让“恐吓教育”害了孩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让“恐吓教育”害了孩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天吃过午饭,我和妻子带着3岁多的儿子到院子里玩。

一棵巨大的法桐树下,不知谁家拉了一车沙子堆在那儿。儿子一见沙堆,便要冲过去玩。玩沙子,挖沙洞,似乎是大多数孩子喜爱的游戏。可妻子一把拉住了儿子,说:“不能去!”

“我去,我要去。”沙堆的诱惑实在很大,儿子不听妈妈的,执意要去。

“不能去,就是不能去。”妻子牢牢拉着儿子的手,不放行。儿子急得要哭。我有些不理解妻子的做法,就问:“为什么不让儿子去玩沙堆?”

妻子小声说:“刚给他换的新衣服,一会儿就玩成小泥猴了……”原来妻子是怕儿子弄脏了新衣服。

可儿子根本不在意自己的新衣服,只是眼馋沙堆好玩,还是不断地挣扎。于是妻子便用了个“恐怖”的办法吓唬儿子――

妻子领着儿子来到树下的沙堆旁,找找寻寻,忽然发现一只毛毛虫。其实那是一只挺可爱的毛毛虫,妻子却指着虫子故意惊恐地喊:“毛毛虫,咬人!好可怕呀,快跑。”一边喊一边假装逃跑的样子。儿子顿时吓得不行,跟在妈妈身后拼命地跑。跑出好远,妻子才停下脚步,儿子跟在后边小脸都吓白了,追上妈妈后紧紧抱着她的腿不松手。

妻子继续恐吓:“沙堆旁边有可怕的毛毛虫,你还要去玩吗?”

儿子惊恐地连连摇头。

“恐吓家教”成效显著,妻子颇为得意,对我说:“看看,小孩子就是不经吓,好多事情只要吓唬吓唬就能得手。”

我可不同意妻子的这种“恐吓家教”,因为类似被“恐吓”的经历,让我始终无法接受一种极平常的动物――蚂蚁。我怕蚂蚁怕到现在,其原因就是一次意外的恐吓。

小时候,我爱吃奶糖,父亲就给我买了一袋,让我每天吃两块。

一天,我自己从袋子里拿了一块奶糖后,却不知道如何把袋子的口扎起来,一不小心把几块奶糖落到了地上,事后也没察觉。

第二天,父亲发现了落在地上的那几块奶糖,不过上面已经爬满了蚂蚁,便捡起来准备扔掉。我看见了,不舍得让他扔,非要他放回糖袋里。

父亲便指着地上那些到处乱爬的蚂蚁对我说:“这些糖刚才都被蚂蚁咬过了,不能再吃。”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蚂蚁,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蚂蚁是好还是坏,只是感觉在奶糖上爬来爬去的蚂蚁有点儿奇怪而已。所以,当父亲说被蚂蚁咬过的奶糖不能再吃时,我很不理解,也很不相信,便努力从父亲手里想把奶糖夺过来,因为那是我的最爱。父亲见我执意不让他扔,握着奶糖的大手松开了,可就在我准备把那些奶糖攥在手里的时候,父亲突然一声怪叫:“哎哟,好疼啊,蚂蚁咬我的手了。”爸爸表演“痛苦”很到位,跟真的一样。

一听爸爸被爬来爬去的蚂蚁给咬了,咬得还很厉害,我心里立即惊恐起来,也怕被蚂蚁咬。于是,我像扔烫手山芋一样把刚抢到手的奶糖全扔了,而且再也不敢去拾一块。

父亲见我怕了蚂蚁,扔了奶糖,当时肯定很得意。可母亲却抱怨父亲:“孩子这么小,你这样吓唬孩子是不好的。”

父亲不以为然:“小孩子,懂个啥,过会儿就忘了。”

可我一辈子也没有忘记对蚂蚁的恐惧感――父亲对我善意的“恐吓”,居然成为我潜意识中不可逆转的恐惧种子。随着我渐懂人事,这种子也渐渐萌了芽,蚂蚁这种很平常的小生灵,居然成了我内心深处十分惧怕的怪物。理智虽然告诉我这种动物并不可怕,但情感却左右着我,让我始终认为这种动物会伤人。

我怕蚂蚁怕到现在。每每提及此事,母亲还是抱怨父亲对我无中生有的恐吓。父亲便无奈地说:“谁知道小时候的一句玩笑话,会让孩子记一辈子呢……”

妻子听我讲完“怕蚂蚁”的故事后,后悔起来:“早知道这样,不该拿着毛毛虫吓唬儿子。”

是呀,大人“一惊一乍”地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虽然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但“恐吓”往往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埋下一粒恐惧的种子,随着这粒种子的萌芽,它会导致一个人错误地认识这个世界。恐吓的次数越多,孩子心里的恐惧种子就越多,这样的种子多到一定程度,便有可能阻隔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