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幸福教育”概念的真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幸福教育”概念的真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育与幸福”新近成为热点话题,更有人创出“幸福教育概念,主张将幸福作为教育内容纳入教育体系或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本文试对“幸福教育”这一概念及其主要观点做粗略评析,认为将幸福作为教育终极目的和内容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且在实践中可能会陷入一些误区之中。

关键词:幸福教育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一、“幸福教育”概念的提出

近年来,教育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甚至形成了“幸福教育”的实体范畴。“幸福教育”论者认为,我国现行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很多学生被困在填鸭式的课堂和暗无天日的题海里,学习的过程不但毫无乐趣可言,而且使学生丧失了追求和获得幸福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将幸福作为一种内容纳入教育的体系,有意识地进行幸福观和幸福能力的教育,提高学生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更有甚者认为在教育的“目的群”中应该有“幸福”的一席之地,幸福应该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本文通过对“幸福教育”论者的主张进行粗略评析得出,“幸福教育”这一名词纯粹是伪概念。

二、将幸福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会造成理论上的矛盾

毋庸置疑,确有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到不幸福或不够幸福,但是否由此事实就可以充分地推导出教育应该以幸福为终极目的呢?不可否认,人们往往是“根据当时情境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目的的,这种缺陷和需要是不是紧迫的、突出的、普遍的,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目的的选择。幸福是否可以明确地推至教育目的层面,不是依据某个人或某部分人遭遇不幸或不够幸福,而要视整个社会的总体幸福程度而定,因为任何社会中都可能有不幸福或不够幸福的人群,而且这种幸福的感受往往因个人的处境而发生变化。更进一步说,即便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社会上和学校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幸福或不够幸福,那么是否由此就可以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了呢?显然也是不能的,因为我们无法确知这种不幸福或不够幸福是不是因为个体缺乏对幸福的追求或能力所致。因为很有可能这种不幸福是因为外在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倘若如此,那么需要调整的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应该是社会环境本身。

从幸福的内生性来说,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存在“画蛇添足”的嫌疑。目的通常意味着一种需要或欲求,而需要或欲求产生于缺乏的状态,如饥饿而求果腹,不知而求解惑。当人们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时,这也就意味着,幸福“被看作”是学生所缺乏的,因而需要通过教育促使每个学生都去追求幸福,都去实现幸福。但问题是,学生是不是真的缺乏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呢?事实上,幸福是与个人的生活直接同一的,是内在于每个人的生活过程之中,是每个人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都在追求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幸福的追求是“自然的”或“内生的”,无需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之外另设一个“幸福”的目的,驱使他们去向往、去追求。这无异于“画蛇添足”。

从幸福的直接性来看,将幸福作为教育目的的观点有抽离幸福基础的倾向。幸福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切身于个人的,是和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而不能独立于或超越于这些具体的活动而加以分析,它是一种依存的状态——即对目的或理想实现活动的依存,而不是一种实体性的概念,因而它不可能是终结性的。“幸福是在生活中健全生活的感受,是全部生活行为追求的状态而不是结局,所以永恒性是幸福的一个特征。”倘若我们将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是否与幸福的“永恒性”相悖呢?而且,这样做有可能陷入 “幸福主义悖论”。也就是说,那些为了幸福而追求幸福的人,往往找不到幸福;那些追求其他目的的人,却常常可以体验到幸福。

三、将幸福作为教学内容容易走入实践上的误区

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屡见有人提倡“幸福教育”,更有人指责当前的教育简单重复、教无用的知识、毫无情趣,甚至说是在摧残学生身心、践踏学生个性,认为只有实行“幸福教育” ,将幸福作为一种内容纳入教育的体系,才能使学生幸福。殊不知,幸福的认识与获得之间不是刺激——反应的关系,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纯粹的所谓的“幸福知识”和“幸福技能”的传授,是一种肤浅的、危险的理解,它有可能容许以不幸的方式进行“幸福”的教学工作。

幸福有暂时与长远或眼前与未来之分。在个体的需要体系中,有些需要是临时产生的,有些需要则是关系到个人长远的生存和发展。临时的需要和长远的需要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矛盾的。人类经常为了长远而暂时忍耐,这也是人类生活与动物行为的一个区别,是人的社会性或文化性特征。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轻松愉快,是一种良好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只能有限实现,并且追求的主要是一种暂时的幸福感,在欢声笑语之后,学生们还要进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活世界,还要面对就业等的各种社会竞争。在学生暂时的快乐与恒久的幸福之间,教育和教学如何寻求一种平衡,恐怕不是简单一个“幸福教育”的概念就能解决的。

另外,“幸福教育”口号的倡导者认为,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苦不堪言、无幸福感可谈。这种看法是不符合教学过程实际的,恐怕也与倡导者自己做学生时候的实际体验不符合。人文社科各学科涉及历史故事、人物典故,再经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学生会感觉到极大的乐趣;自然科学的学习同样可以有极大乐趣。数理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能吸引学习者废寝忘食,认识到复杂万端的世界背后的道理,通过实验看到自然界的奇观,学生会获得惊讶、激动的。

四、结语

难道教育真的不需要去关涉学生的人生幸福吗?当然不是。无论是从理论的层面还是从经验的层面,人们都可以观察到教育在增进人的幸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也越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结果是教育在刻意追求学生幸福的过程中造成的,相反,这恰恰是教育在完成其他目的和任务(如传递知识、情感、价值观等)的过程中实现的。有鉴于此,在学校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将幸福设为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86.

[2]孙振东.教育,何以促进人的幸福.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08.

[3]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