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时下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并且引起了强烈的争论。有的认为这是对教师理想状态的要求,有的则认为这是衡量教师优劣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话都可能被赋予特定含义或背景。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在我国现代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独到的建树,给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被称为“东方的福禄倍尔”,“和陶行知一样,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大潮中站在历史前沿的大教育家”。有日本学者曾说,“中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可以视为现代的‘活教育’,‘素质教育’所欲克服的‘应试教育’正是陈鹤琴在半个多世纪前所指出的‘死教育”’,“可以预测:陈鹤琴所提倡的‘活教育’是超越时代、国籍得以留存的思想”。那为什么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说出来的话在今天的教育界会有如此强烈的争论和反响呢?下面笔者谈点简陋的看法与同行共勉。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那么“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有的说有能力,不一定考试成绩高,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坚强的毅力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独立,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好,灵活,快乐,健康,知足长乐,可以凭能力找到自己所追求的幸福,不嫉妒别人,不在乎别人可笑的想法,有爱心,有性格,宽厚,有实践能力,懂得满足和让周围的人快乐,可以爱人并被人爱,懂得享受生活,而非被一点相对与快乐来说根本微不足道的小痛。有的说能够热爱学习,经常阅读,善于培养自己的特长并发挥出来,有良好的性格,与人为善。分数高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吗?分数考不好的学生一定不是好学生吗?在当今社会,分数真的可以当饭吃吗?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一名到了社会就手足无措的学生,一定不是什么好学生,好学生至少应该是一个在将来可以自食其力的人,是一个社会公认的好公民。有的人认为和我关系好的就是好学生;有的人认为和老师关系好的就是好学生;还有的人认为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更有的人认为他有一方面是我欣赏的就是好学生;但实际上或许你眼中的好学生正是别人眼中的差生呢?在我们教师眼中,好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热情、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恒心,“热情”强调了个体生命的自由――激情、张扬、独立、个性,对于人生来说,没有“热情”,不仅一事无成,而且索然无味。“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良知(包括道德),以保证学生的“热情”不与社会相脱离和冲突,即不能培养学生极端个人主义,这是现代文明对于人的基本要求。而“恒心”是强调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几乎是任何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和任何事业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有“热情”激发智慧,有“社会责任感”的引导,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何愁学生将来不能成才。这三个“好学生”标准与现代文明一脉相承,而且界定明确,内容具体而不空泛,简单易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以至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这是一种明显的现代教育观念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由、独立、激情和社会责任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且认为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将来都可以成才。这在表面上好像要求不高,实则寓意深远。它绝不是用分数来衡量的,也完全打破了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的框架。试想一下:像陈鹤琴这样的教育大家说这样的话,不会单单指学生的成绩好与坏吧?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不会把陶行知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改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由此可见他的教育观是多么的前卫。下面来看一下发生在我们学校自己身边的事。
小明星的风采
2004届的赵晨媛同学,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由于身材高挑,喜欢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老师针对她的特点把她招入学校女子篮球对,她平时训练非常刻苦,从不迟到和早退。当年代表学校参加金坛市的小学生女子篮球比赛荣获第一名,并且我校女篮代表金坛参加常州的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由于赵晨媛同学出色的身体条件被常州市垒球队相中而被调入大市队。经过刻苦的训练现已被调入省青年队进行集训。她是我校第一位入选省队的运动员。她不仅为我校、为金坛,更为常州争了光,为我们老师赢得了荣誉。希望同学们以她为榜样,刻苦学习和训练,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为学校争光、为班级争光是多么光荣和自豪的事。
通过这个案例,虽然她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你能说她不是好学生吗?不可以吧?所以说任何学生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就看你从哪个方面去看问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听起来很刺耳,任何话都可能被赋予特定含义或背景。仔细想想这句话的“老师”指的应该不是单单的学科老师,单单的学科老师至少本学科的教材很熟,不存在不会教的可能。这里所说的老师不仅仅是指会教学科的,更重要的是要懂教育的艺术。下面来看一个案例。
没读“lame”的一课
那是一节很普通的一课,但对陈玉同学来说却很不普通。因为这节课要学一个单词“lame”(瘸子),陈玉同学的学习成绩很好,但英语却不突出,由于小时候的一场重感冒夺去了她健康的左腿,使她很害怕读着个单词,更害怕同学们的哄笑。然而老师始终没有和同学读这个单词。再上英语课的时候陈玉常常偷偷地凝视英语老师,她那么高挑,那么美丽,还那么善良,尤其她没有读“lame”、读瘸子。从此,陈玉同学不仅喜欢上英语老师,更喜欢上她的课。几年后,当她考上师范学校的时候她才知道那节是老师特意事先安排好的,老师说你的肢体残了,但关键是你的心灵也受到了打击,那个单词肯定会影响你的情绪。原来如此,命运这厮,曾一度扼杀了陈玉同学活泼和健康,也一度扼杀了她健康的奋斗精神,折断她理想的翅膀。那节课,镶嵌在生命深处,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也赐给了她战胜不幸命运的人格力量。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老师手中握有多么重要的权力!当我们教师一脸阳光走进学生时,他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我们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时,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反之只会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让我们永远铭记美国教育心理家古诺特博士的一句名言:“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仅以此文与教育一线的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