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构还是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构还是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灵感女孩》中奥利维亚和李邝的身份认同,阐释了谭恩美对东方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建构。

关键词:《灵感女孩》;身份认同;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60-03

一、引言

谭恩美(Amy Ta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描写母女关系、中西文化冲突见长。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奠定了其在美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该作品被翻译成35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而且于1993年拍成电影,并取得成功。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 1991)、《灵感女孩》(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1995)、《接骨师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1)、《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儿童文学类作品《月亮夫人》(The Moon Lady, 1992)和《中国暹罗猫》(Sagwa, the Chinese Siamese Cat,1994);自传《命运的反面》(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 Musings, 2003)等非小说类作品。

《灵感女孩》是谭恩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和前两部作品一样登上了畅销书榜单。作者在跨世纪跨洋的时空交错中描写了出生于美国的奥利维亚和出生于中国的李邝两同父异母姐妹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感人故事。从文化批评的角度而言,评论界主要集中于探讨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及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有评论家认为,通过对奥利维亚身份认同的描写,谭恩美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1];也有学者认为,该作品“显露出了东方主义的痕迹,其实质仍然是东方主义”[2]。笔者认为,作为华裔美国人,谭恩美致力于描写处于中西两种文化冲突中的少数族裔的挣扎与身份追寻。在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谭恩美倾向于消除文化隔阂,为华裔寻求第三空间,以此来解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但在这一矛盾的次要方面,作为在美国出生长大,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谭恩美,仍然摘不掉西方人的有色眼镜,在其作品中重新建构了东方主义。本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灵感女孩》中奥利维亚和李邝的身份认同,阐释了谭恩美对东方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建构。

二、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和身份认同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研究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话语权力关系。在文艺批评领域,爱德华・萨义德和霍米・巴巴是两位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家的领军人物。萨义德在其《东方主义》(1978)这部作品中明确指出:“东方并不是一个自然存在”,而是“人为建构的”[3]。“为了确立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西方社会排斥非西方文化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并把自己的观念与价值标准设定为唯一自然、正确、合理的观念与标准。”[4]在东方主义者眼里,东方是蒙昧落后的象征,是西方文明的“他者”,是文化霸权的观念产物,是“白人至上”观念的表层反映。霍米・巴巴在其著作《文化的定位》(1994)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理论”,即“在东方与西方、他者与白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模糊地带――杂糅的居中空间”[5]。认为具有多元文化身份的个人,都会经历非此非彼,而是既此又彼的第三空间。具有多元文化身份的个人既努力融入主流社会文化,又承认接受自己的他者文化身份,从而建构起适当的文化身份,重塑完整的自我。“风靡全球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的意义不仅是理论上的,更重要的是实践上的,它成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使边缘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及其民族文化。”[6]

三、奥利维亚的身份认同

《灵感女孩》的主要叙述者奥利维亚出生于现代美国,父亲是中国移民,母亲是俄罗斯移民。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忙于“个人私事”,无暇顾及女儿。6岁时,出生于中国、比自己大12岁的姐姐李邝来到美国,主动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奥利维亚遭遇了身份的困惑。起初,她极力否定中国文化,力争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却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随着成长成熟,她逐渐认可、接受了中国文化,实现了中美文化的融合,创建了“第三空间”,构建了自己真实的文化身份:既认同自己的美国文化身份,又认同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

(一)弃华亲美,二元对立

尽管父亲是中国人,6岁之前的奥利维亚一直保持着典型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力图获得纯粹美国身份从而得到主流社会认可。但邝的出现凸显了她的中国血统,使她受到同伴的“歧视”,成为“愚蠢的中国佬”,这给奥利维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当别人把她和邝相提并论时,她怒不可遏地喊道:“她不是我姐姐!我恨她!但愿她回到中国去!”[7]从孩童时期开始,奥立维亚便以自己的美国生活方式为骄傲,本能地疏离、排斥中国姐姐邝,自觉地与她划清界线,捉弄她,欺骗她,无数次地伤害她。这种伤害尤其体现在她对姐姐邝的告密。小说中的李邝具有“阴眼”,可以和鬼魂说话,奥利维亚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母亲。结果李邝被送去精神病院强行施以电疗,一头乌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堪入目的阴阳头。很显然,作为“香蕉人”的奥利维亚以东方主义的视角歧视同父异母的姐姐邝,选择了弃华亲美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身份认定之路。殊不知这条道路根本就走不下去,因为一心渴望成为“纯正”的美国人的奥利维亚自身其实也是美国白人眼中的“他者”,不被白人主流社会所认可。长大后,这种“非此非彼”的身份焦虑集中表现为奥利维亚的婚姻危机。结婚17年,奥利维亚一直生活在西蒙已逝女友艾尔萨的阴影中,担心西蒙依然在内心深处爱着艾尔萨。但为了不让西蒙察觉,还得强装欢颜与他一道欣赏艾尔萨生前创作的曲子。奥利维亚对爱的怀疑和伪装使得她和西蒙之间“除了做同样的工作,观看同样的电影,睡在同一张床上”[8],再无任何共享的了,最后两人只好分手。离婚前奥利维亚对自己未来姓氏的选择使她第一次意识到她还从未有过任何适合自己的身份。离婚以后自然不会再随西蒙的姓,而无论重新选择华裔父亲的姓“伊”还是选择继父的姓“拉贾尼”,都不能给她带来归属感。事实证明,奥利维亚弃华亲美、二元对立的文化身份认定之路不能消除她的身份焦虑,不能给她带来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点可以从奥利维亚和西蒙结婚17年却不能生育的事实中似乎得到一些启发。

(二)中西文化杂糅,创建“第三空间”

为了消除身份焦虑、寻求归属感,奥利维亚放弃了弃华亲美、二元对立的东方主义成见,踏上了不同的身份寻求之旅。在这一漫漫旅程中,姐姐邝关于前世今生的讲述是奥利维亚逐渐建构起自己真实的文化身份的催化剂。在邝的故事中,今生的奥利维亚和其丈夫西蒙分别是前世的班纳小姐和一半。在前世的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他俩互帮互助,产生了爱情。后来,怒怒目的“好心”导致了这对恋人永久的分离。在今生的现实世界里,为了弥补自己前世的过错,为了挽救奥利维亚的婚姻危机,让他俩重续前世情缘,在邝的精心安排下,她们三人踏上了回乡的路。这是奥利维亚第一次抛开二元对立的东方主义视角,正面审视邝代表的中国文化。“这次旅行对于我也展示了许多的第一次:我第一次到中国去;自从我还是个孩子以来邝是第一次在两个星期里始终是我的伴侣;西蒙和我是第一次睡在不同的房间里却一起旅行。”[9]第一次到中国,真正接受姐姐邝的陪伴,寻找前世的记忆,是奥利维亚保持其美国文化身份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的开始。因为如果一味地弃华亲美,将来可能会后悔。“我有着很实在的去的理由――写杂志的文章、找到我父亲的名字。但是我的主要动力却是害怕后悔。我担心如果我没有去,将来的某一天,我会因回溯往事而感到疑惑。”[10]第一次和西蒙“睡在不同的房间却一起旅行”与“睡同一张床却别无共同点”的西方日常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长鸣的巨大婚床上,奥利维亚和西蒙重新品尝了久违的爱的滋味,获得了新生。寻找失踪在长鸣山洞里的邝无果后,他俩返回了美国。令人惊讶的是,久不生育的他俩,迎来了新生儿。最后,奥利维亚和女儿都随了邝的姓――李。至此,在美国白人文化中长大的奥利维亚终于接受了中国文化,创建了既是美国人又是中国人的“第三空间”,完成了文化身份追寻。

四、李邝的身份认同

《灵感女孩》的另外一个叙述者李邝“有着令人哀伤却又使人着迷的生活经历”[11]。她出生于中国广西桂林一个叫长鸣的小山村,5岁丧母,父亲把婴儿交托给大妈李彬彬照看后奔赴美国开始新的生活。她18岁时才来到美国,无论是在相貌、语言,还是行为方面都与周围的美国环境格格不入,自始至终成为西方的“他者”。不管是在前世还是在今世,邝都扮演着似乎只适合“他者”身份的保姆和牺牲品的角色。谭恩美笔下的李邝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凸显了西方人的优越感,重新建构了西方和东方之间的主仆关系,陷入二元对立的东方主义泥潭。

(一)保姆

前世的邝是从中国北方移民到南方的客家女怒怒目。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救下了落水的班纳小姐,两人从此成为好朋友,也从此随班纳小姐和一群西洋传教士生活在一起,自愿扮演起了洋人的奴仆。看看她一周都干些什么,“在我的前一生里,我不得不洗很多的白色衣服――一大堆,一大堆,一大堆。那是我在鬼商大屋里挣得一席容身之地的方式。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我就必须洗衣,在第二天熨烫所洗过的衣服,第三天是擦亮皮鞋和缝补衣服,第四天打扫院子和走道,第五天是拖地板和擦拭教堂里的家具……”[12]今世的邝18岁来到美国旧金山同父异母的妹妹奥利维亚家,从此成为了这个自以为是“正宗”现代美国家庭的保姆。“对于妈妈来说,邝是个心灵手巧的保姆,甘心情愿、能干利落且不用花钱。”[13]“当我的老师给妈妈打电话,说我在发烧时,是邝来到看护员的办公室把我带回家;当我在溜旱冰时摔跤后,是邝给我包扎的手肘;她给我梳辫子,为凯文、汤米和我准备午餐,还试着教我唱中国的儿歌;当我掉了一颗牙齿时,是她来安慰我;我洗澡时更是她来用洗澡布擦拭我的后背。”[14]而她没有为此感激她,因为在西方白人眼里,东方的劣等“他者”就该为上等白人服务。谭恩美在《灵感女孩》中着力刻画了这一来自中国的保姆形象。不管是在前世还是今生,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低人一等的东方人在高傲的西方人面前只能俯首称臣,甘愿做仆人或保姆或只能做服务员之类的适合“他者”身份的工作。正如文中所述:“最终妈妈给她在一家中美餐馆找了个服务员助手的工作……”[15]

(二)牺牲品

在东方主义者看来,作为劣等“他者”的东方人理所当然要为白人服务。为了白人的利益,“他者”要牺牲其自身的利益,不论是爱情还是生命。不论是在前世还是今生,邝都充当了“白人”的牺牲品。在前世,为了拯救传教士,邝自愿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生命。清兵即将攻到长鸣的前夜,邝的恋人曾想带她离开,这也被邝认为是曾向她求婚的中国式表达。但当时她心里丝毫没有婚姻的位置,“我在为班纳、老鲁、一半――甚至所有的耶稣教徒们担心,他们的面孔一一在我眼前浮现:牧师、阿门夫人、老鼠小姐、太迟了医生……怎么会对他们无动于衷呢?”[16]就这样她拒绝了曾,选择和洋人同患难,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也因此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今世,为了弥补前世的“过失”,拯救奥利维亚(前世的班纳小姐)和西蒙(前世的一半)的婚姻,邝再次充当了牺牲品。西蒙和奥利维亚吵架后走进了长眠的山洞,被陷在里边出不来。邝自然知道,一旦进入山洞,谁都不可能活着出来。但为了完成夙愿,弥补她在前世因“好心”使班纳小姐和一半分离的过错,从而最终拯救奥利维亚和西蒙现世的婚姻,她依然走了进去,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西蒙,悲壮而又快乐地永远消逝在长眠洞中。

五、结论

少数族裔的身份问题研究一直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热点问题之一。出生于美国的华裔作家,由于其自身特殊的文化身份,格外注重描写中西文化时空交错中的人物命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跨国跨地区的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已成为当今时代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谭恩美在其作品中也在探索如何确立美国华裔的身份问题。在《灵感女孩》这部作品中,通过描述奥利维亚的身份追寻,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消除了中西文化隔阂,建构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和谐。而对邝的身份追寻的描述,重新建构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关系模式,反映了谭恩美作为一个美国“白人”作家的身份困惑。

――――――――――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从二元对立到第三空间杂糅――奥利维亚的双重文化身份认定之路[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3~78.

〔2〕张奕.《灵感女孩》中的东方主义[J].天府新论,2007(z1):206.

〔3〕SAID,EDWARD. Orientalism[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ed,1978.

〔4〕薛玉凤.美国华裔文学之文化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15.

〔5〕BHABHA,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 114.

〔6〕张春梅.《百种神秘感官》中的他者[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75.

〔7〕〔8〕〔9〕〔10〕〔11〕〔12〕〔13〕〔14〕〔15〕〔16〕Amy Tan.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M]. London: Harper Perennial, 2004.10,113,151,151, 7,67,9,10,18,194.

谭恩美(Amy Ta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描写母女关系、中西文化冲突见长。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奠定了其在美国当代文学界的地位,该作品被翻译成35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而且于1993年拍成电影,并取得成功。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 1991)、《灵感女孩》(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1995)、《接骨师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1)、《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儿童文学类作品《月亮夫人》(The Moon Lady, 1992)和《中国暹罗猫》(Sagwa, the Chinese Siamese Cat,1994);自传《命运的反面》(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 Musings, 2003)等非小说类作品。

《灵感女孩》是谭恩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和前两部作品一样登上了畅销书榜单。作者在跨世纪跨洋的时空交错中描写了出生于美国的奥利维亚和出生于中国的李邝两同父异母姐妹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感人故事。从文化批评的角度而言,评论界主要集中于探讨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及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有评论家认为,通过对奥利维亚身份认同的描写,谭恩美成功地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1];也有学者认为,该作品“显露出了东方主义的痕迹,其实质仍然是东方主义”[2]。笔者认为,作为华裔美国人,谭恩美致力于描写处于中西两种文化冲突中的少数族裔的挣扎与身份追寻。在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谭恩美倾向于消除文化隔阂,为华裔寻求第三空间,以此来解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但在这一矛盾的次要方面,作为在美国出生长大,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谭恩美,仍然摘不掉西方人的有色眼镜,在其作品中重新建构了东方主义。本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灵感女孩》中奥利维亚和李邝的身份认同,阐释了谭恩美对东方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建构。

二、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和身份认同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研究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话语权力关系。在文艺批评领域,爱德华・萨义德和霍米・巴巴是两位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家的领军人物。萨义德在其《东方主义》(1978)这部作品中明确指出:“东方并不是一个自然存在”,而是“人为建构的”[3]。“为了确立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西方社会排斥非西方文化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并把自己的观念与价值标准设定为唯一自然、正确、合理的观念与标准。”[4]在东方主义者眼里,东方是蒙昧落后的象征,是西方文明的“他者”,是文化霸权的观念产物,是“白人至上”观念的表层反映。霍米・巴巴在其著作《文化的定位》(1994)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理论”,即“在东方与西方、他者与白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模糊地带――杂糅的居中空间”[5]。认为具有多元文化身份的个人,都会经历非此非彼,而是既此又彼的第三空间。具有多元文化身份的个人既努力融入主流社会文化,又承认接受自己的他者文化身份,从而建构起适当的文化身份,重塑完整的自我。“风靡全球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的意义不仅是理论上的,更重要的是实践上的,它成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使边缘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及其民族文化。”[6]

三、奥利维亚的身份认同

《灵感女孩》的主要叙述者奥利维亚出生于现代美国,父亲是中国移民,母亲是俄罗斯移民。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忙于“个人私事”,无暇顾及女儿。6岁时,出生于中国、比自己大12岁的姐姐李邝来到美国,主动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奥利维亚遭遇了身份的困惑。起初,她极力否定中国文化,力争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却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随着成长成熟,她逐渐认可、接受了中国文化,实现了中美文化的融合,创建了“第三空间”,构建了自己真实的文化身份:既认同自己的美国文化身份,又认同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

(一)弃华亲美,二元对立

尽管父亲是中国人,6岁之前的奥利维亚一直保持着典型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力图获得纯粹美国身份从而得到主流社会认可。但邝的出现凸显了她的中国血统,使她受到同伴的“歧视”,成为“愚蠢的中国佬”,这给奥利维亚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当别人把她和邝相提并论时,她怒不可遏地喊道:“她不是我姐姐!我恨她!但愿她回到中国去!”[7]从孩童时期开始,奥立维亚便以自己的美国生活方式为骄傲,本能地疏离、排斥中国姐姐邝,自觉地与她划清界线,捉弄她,欺骗她,无数次地伤害她。这种伤害尤其体现在她对姐姐邝的告密。小说中的李邝具有“阴眼”,可以和鬼魂说话,奥利维亚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母亲。结果李邝被送去精神病院强行施以电疗,一头乌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堪入目的阴阳头。很显然,作为“香蕉人”的奥利维亚以东方主义的视角歧视同父异母的姐姐邝,选择了弃华亲美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身份认定之路。殊不知这条道路根本就走不下去,因为一心渴望成为“纯正”的美国人的奥利维亚自身其实也是美国白人眼中的“他者”,不被白人主流社会所认可。长大后,这种“非此非彼”的身份焦虑集中表现为奥利维亚的婚姻危机。结婚17年,奥利维亚一直生活在西蒙已逝女友艾尔萨的阴影中,担心西蒙依然在内心深处爱着艾尔萨。但为了不让西蒙察觉,还得强装欢颜与他一道欣赏艾尔萨生前创作的曲子。奥利维亚对爱的怀疑和伪装使得她和西蒙之间“除了做同样的工作,观看同样的电影,睡在同一张床上”[8],再无任何共享的了,最后两人只好分手。离婚前奥利维亚对自己未来姓氏的选择使她第一次意识到她还从未有过任何适合自己的身份。离婚以后自然不会再随西蒙的姓,而无论重新选择华裔父亲的姓“伊”还是选择继父的姓“拉贾尼”,都不能给她带来归属感。事实证明,奥利维亚弃华亲美、二元对立的文化身份认定之路不能消除她的身份焦虑,不能给她带来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点可以从奥利维亚和西蒙结婚17年却不能生育的事实中似乎得到一些启发。

(二)中西文化杂糅,创建“第三空间”

为了消除身份焦虑、寻求归属感,奥利维亚放弃了弃华亲美、二元对立的东方主义成见,踏上了不同的身份寻求之旅。在这一漫漫旅程中,姐姐邝关于前世今生的讲述是奥利维亚逐渐建构起自己真实的文化身份的催化剂。在邝的故事中,今生的奥利维亚和其丈夫西蒙分别是前世的班纳小姐和一半。在前世的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他俩互帮互助,产生了爱情。后来,怒怒目的“好心”导致了这对恋人永久的分离。在今生的现实世界里,为了弥补自己前世的过错,为了挽救奥利维亚的婚姻危机,让他俩重续前世情缘,在邝的精心安排下,她们三人踏上了回乡的路。这是奥利维亚第一次抛开二元对立的东方主义视角,正面审视邝代表的中国文化。“这次旅行对于我也展示了许多的第一次:我第一次到中国去;自从我还是个孩子以来邝是第一次在两个星期里始终是我的伴侣;西蒙和我是第一次睡在不同的房间里却一起旅行。”[9]第一次到中国,真正接受姐姐邝的陪伴,寻找前世的记忆,是奥利维亚保持其美国文化身份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的开始。因为如果一味地弃华亲美,将来可能会后悔。“我有着很实在的去的理由――写杂志的文章、找到我父亲的名字。但是我的主要动力却是害怕后悔。我担心如果我没有去,将来的某一天,我会因回溯往事而感到疑惑。”[10]第一次和西蒙“睡在不同的房间却一起旅行”与“睡同一张床却别无共同点”的西方日常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长鸣的巨大婚床上,奥利维亚和西蒙重新品尝了久违的爱的滋味,获得了新生。寻找失踪在长鸣山洞里的邝无果后,他俩返回了美国。令人惊讶的是,久不生育的他俩,迎来了新生儿。最后,奥利维亚和女儿都随了邝的姓――李。至此,在美国白人文化中长大的奥利维亚终于接受了中国文化,创建了既是美国人又是中国人的“第三空间”,完成了文化身份追寻。

四、李邝的身份认同

《灵感女孩》的另外一个叙述者李邝“有着令人哀伤却又使人着迷的生活经历”[11]。她出生于中国广西桂林一个叫长鸣的小山村,5岁丧母,父亲把婴儿交托给大妈李彬彬照看后奔赴美国开始新的生活。她18岁时才来到美国,无论是在相貌、语言,还是行为方面都与周围的美国环境格格不入,自始至终成为西方的“他者”。不管是在前世还是在今世,邝都扮演着似乎只适合“他者”身份的保姆和牺牲品的角色。谭恩美笔下的李邝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凸显了西方人的优越感,重新建构了西方和东方之间的主仆关系,陷入二元对立的东方主义泥潭。

(一)保姆

前世的邝是从中国北方移民到南方的客家女怒怒目。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救下了落水的班纳小姐,两人从此成为好朋友,也从此随班纳小姐和一群西洋传教士生活在一起,自愿扮演起了洋人的奴仆。看看她一周都干些什么,“在我的前一生里,我不得不洗很多的白色衣服――一大堆,一大堆,一大堆。那是我在鬼商大屋里挣得一席容身之地的方式。每个星期的第一天我就必须洗衣,在第二天熨烫所洗过的衣服,第三天是擦亮皮鞋和缝补衣服,第四天打扫院子和走道,第五天是拖地板和擦拭教堂里的家具……”[12]今世的邝18岁来到美国旧金山同父异母的妹妹奥利维亚家,从此成为了这个自以为是“正宗”现代美国家庭的保姆。“对于妈妈来说,邝是个心灵手巧的保姆,甘心情愿、能干利落且不用花钱。”[13]“当我的老师给妈妈打电话,说我在发烧时,是邝来到看护员的办公室把我带回家;当我在溜旱冰时摔跤后,是邝给我包扎的手肘;她给我梳辫子,为凯文、汤米和我准备午餐,还试着教我唱中国的儿歌;当我掉了一颗牙齿时,是她来安慰我;我洗澡时更是她来用洗澡布擦拭我的后背。”[14]而她没有为此感激她,因为在西方白人眼里,东方的劣等“他者”就该为上等白人服务。谭恩美在《灵感女孩》中着力刻画了这一来自中国的保姆形象。不管是在前世还是今生,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低人一等的东方人在高傲的西方人面前只能俯首称臣,甘愿做仆人或保姆或只能做服务员之类的适合“他者”身份的工作。正如文中所述:“最终妈妈给她在一家中美餐馆找了个服务员助手的工作……”[15]

(二)牺牲品

在东方主义者看来,作为劣等“他者”的东方人理所当然要为白人服务。为了白人的利益,“他者”要牺牲其自身的利益,不论是爱情还是生命。不论是在前世还是今生,邝都充当了“白人”的牺牲品。在前世,为了拯救传教士,邝自愿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生命。清兵即将攻到长鸣的前夜,邝的恋人曾想带她离开,这也被邝认为是曾向她求婚的中国式表达。但当时她心里丝毫没有婚姻的位置,“我在为班纳、老鲁、一半――甚至所有的耶稣教徒们担心,他们的面孔一一在我眼前浮现:牧师、阿门夫人、老鼠小姐、太迟了医生……怎么会对他们无动于衷呢?”[16]就这样她拒绝了曾,选择和洋人同患难,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也因此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今世,为了弥补前世的“过失”,拯救奥利维亚(前世的班纳小姐)和西蒙(前世的一半)的婚姻,邝再次充当了牺牲品。西蒙和奥利维亚吵架后走进了长眠的山洞,被陷在里边出不来。邝自然知道,一旦进入山洞,谁都不可能活着出来。但为了完成夙愿,弥补她在前世因“好心”使班纳小姐和一半分离的过错,从而最终拯救奥利维亚和西蒙现世的婚姻,她依然走了进去,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西蒙,悲壮而又快乐地永远消逝在长眠洞中。

五、结论

少数族裔的身份问题研究一直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热点问题之一。出生于美国的华裔作家,由于其自身特殊的文化身份,格外注重描写中西文化时空交错中的人物命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跨国跨地区的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已成为当今时代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谭恩美在其作品中也在探索如何确立美国华裔的身份问题。在《灵感女孩》这部作品中,通过描述奥利维亚的身份追寻,解构了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消除了中西文化隔阂,建构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和谐。而对邝的身份追寻的描述,重新建构了中西两种文化之间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关系模式,反映了谭恩美作为一个美国“白人”作家的身份困惑。

――――――――――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从二元对立到第三空间杂糅――奥利维亚的双重文化身份认定之路[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3~78.

〔2〕张奕.《灵感女孩》中的东方主义[J].天府新论,2007(z1):206.

〔3〕SAID,EDWARD. Orientalism[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ed,1978.

〔4〕薛玉凤.美国华裔文学之文化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15.

〔5〕BHABHA,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4. 114.

〔6〕张春梅.《百种神秘感官》中的他者[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75.

〔7〕〔8〕〔9〕〔10〕〔11〕〔12〕〔13〕〔14〕〔15〕〔16〕Amy Tan.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M]. London: Harper Perennial, 2004.10,113,151,151, 7,67,9,10,1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