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游泳教学中儿童恐惧心理的产生与克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恐惧心理是游泳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影响游泳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在进行游泳教学时,特别是对儿童进行教学时,他们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恐惧心理,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而这些障碍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学习及掌握游泳技术和技能。如何正确地引导、教育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自觉积极地投入练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象:郑州市某个游泳初级班的学龄儿童。
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0份,回收率100%。
3.访谈法。
对部分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了解恐惧的原因。
4.数据统计法。
【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儿童第一次下水时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害怕人数占总人数的88%。
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儿童恐惧的外部因素包括水、教师和环境等其他因素。
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儿童恐惧的内因很多,缺乏动机、胆小、缺乏自信都会给他们造成心理障碍。这是游泳教学中儿童恐惧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儿童恐惧心理产生的内因分析
1.缺乏学习动机
动机是行动的内驱力,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激励儿童学习游泳的主观动力。在游泳教学中,学生因对游泳的学习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动机,就会对游泳的学习产生反作用,也正因为这种反作用的产生,使儿童对游泳的学习产生冷漠心理,进而缺乏积极性和勇气,引起消极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而游泳的学习,要求儿童要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地克服所遇到的困难。部分儿童正因为缺乏良好的动机,所以一入水就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
2.对水的恐惧
习惯:有的孩子从小就恐惧水,不愿意洗头。可能因为小的时候妈妈给他洗脸,把肥皂沫弄到眼睛里去了,他就恐惧,他就躲,妈妈就强制,慢慢这种对水的恐惧就扩散了。
胆小:对陌生的事物,儿童除了产生好奇心外,还会产生自我保护,所以行动畏畏缩缩,胆子越来越小。再加上年龄小,容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在看到、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中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由于无知,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恐惧感。
3.自卑、缺乏信心
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学习成绩欠佳等),从而产生的轻视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具有体育自卑感的儿童,总觉得自己的运动能力不如他人,对游泳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在游泳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作了较低的评价,就会影响他对自己的认识,过低地估计自己。另外,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越比越觉得不如他人,越比越泄气,这种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优点的比法,会形成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因此,在练习时总是不敢迎难而上,力不从心,并错觉地夸大动作的难度,加上他人并无恶意的说笑,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影响了学习兴趣。
二、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的方法
恐惧心理经过认真诱导可以得到调节、控制,直到消除。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儿童的行为表现与恐惧的特征,进行分析、诱导、区别对待,培养他们对游泳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觉的克服困难,更快更好的学习游泳技术。
1.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初学游泳时,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兴趣,游泳教师应该简单解释水的特性和掌握游泳的意义。首先示范动作要力求规范,轻松,漂亮,讲解要幽默,能吸引儿童的注意,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另外,进行一些熟悉水性练习和游戏来培养儿童对游泳的兴趣,克服其恐惧心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消除对水的恐惧
消除儿童对水的恐惧,不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应当用脱敏疗法,降低压力情境,逐步适应。很多孩子本来喜欢水,后来一学游泳就不喜欢了,原因是有些教师喜欢一次性的做法,怕水就扔下去,孩子更怕水。我觉得应该在教法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以轻松安全的感觉,促使他们大胆练习。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语言引导法
在课中教师多采用一些积极鼓励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和真诚的语气,这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做蛙泳腿的练习时,可用“慢收快蹬”,“注意翻脚”,“腿要蹬直”等语言,来强化动作的要领和节奏,也可以用一些“做的真好”,“你一定能行”,“我相信你”来鼓励学生。教师可以用暗示、启发的话语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让学生自己领会。不过语言不能深奥,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效果会更好。
(2)动作提示法
因为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注意要相对集中,学生只能凭感觉体会动作,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间提示学生应该注意的动作要领。
在游泳教学中,儿童产生恐惧心理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在找到诱发原因的基础上,转变学生的认知,使他们对游泳学习的目的、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差异区别对待,及时排除心理障碍。还要遵循体育教学原则,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强对技术动作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