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辽宁“华侨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辽宁“华侨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辽宁省盘锦市有一个“华侨村”,这是中国唯一以“华侨”命名的行政村,村内居住着143户、403名朝鲜归侨侨眷。

2月7日,记者随盘锦市侨联主席郭平连来到位于盘锦市大洼县王家镇的华侨村。老远就看到气派的“华侨村”牌匾竖立在村口。沿着铺设柏油的村路向前走,一排排崭新的倒置房进入记者视线,统一粉刷成淡黄色的院墙、墙内统一的红色房顶的厕所、路两旁U形排水沟等让记者惊叹不已。

郭主席向记者介绍,如果是盛夏季节到这里,路两边全是盛开的鲜花,景色更漂亮。他说,华侨村近两年的飞速发展,一是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二是实行村企共建,使华侨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村企共建人均年收入超五千

“华侨村”的称谓相沿已久,不过它原来的正式称呼不叫“华侨村”,而是隶属于王家乡的东方红村。东方红村始建于1962年,当时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1964年至1966年,一批旅朝华人思念祖国心切,经中国政府批准返回故乡,被安排到东方红村居住。由于该村归侨侨眷聚集,2004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东方红村正式更名为华侨村。

华侨村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5000亩,下辖东方红、十八间两个自然屯,现有居民323户、1145人,其中旅朝归侨侨眷分别占总户数的44%和总人口的34 7%o

近年来,华侨村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国务院、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人大侨务外事部门多次到华侨村指导工作,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华侨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截至目前,投入华侨村新农村建设资金累计达到1200余万元。

为了促进华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华侨村人积极探索新体制和机制。2008年3月,借鉴华西村、大梨树村等地的先进经验,华侨村成立了盘锦华侨实业有限公司。同时,将原华侨村党支部改为华侨村党总支。通过村企共建,探索出了企业推动村经济发展,村为企业提供服务,形成村企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壮大了村级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村企共建机制建立后,为华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盘锦华侨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侨村党总支书记李景云对记者说,华侨村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村民整体生活平淡,之所以成立华侨实业有限公司,就是要以企养村,以企业拉动村的发展,为村注入生机,找出村经济增长点。

通过盘锦华侨实业有限公司的龙头牵动作用,华侨村现已有7家企业入驻,主要以工程项目为主,共安置华侨100多人。李景云书记说,现在每年村里的财政收入利润达100多万元。由于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华侨村享受五年内免税的特殊政策。截至目前,华侨村增加村级财政收入达6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华侨村还先后成立了德仁水稻种植合作社、侨兴养殖合作社、鸿发源养殖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组织。目前全村已有130多户村民成为农业合作社成员。

多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华侨村村民的淡水养殖业、畜禽养殖业、埝埂经济及第三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华侨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新刚介绍说,目前华侨村的“华侨”牌有机大米认证工作已经结束。华侨村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4000亩,水稻亩产达到1350斤,总产达3375吨。依托盘锦这个著名的鱼米之乡,“华侨”牌大米带给华侨村的将是又一个福音。

在增加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华侨村大力发展稻田养蟹、养鸭、养黄鲳鱼等现代立体农业,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王新刚说,农民在养蟹的同时,又可生产市场需求大、价格高的有机无公害水稻,再一次增加经济收入。

埝埂经济是华侨村在生产实践中的发明,现已形成430亩规模,主要种植西红柿、芹菜、大葱等品种,年产蔬菜500余吨。

在发展产业增收的同时,华侨村积极发展劳务输出,发挥“侨”牌优势,扩大境外劳务输出人数。2009年在外务工达130余人,主要从事建筑、装饰、家政等行业。外出劳务人员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主力军。

华侨村的归侨侨眷大都能歌善舞,爱唱爱跳。华侨村人热情好客的性格,使华侨村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抓住这一契机,华侨村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餐饮业,目前正在积极规划运作“华侨民族风情园”的建设。

惠民工程 改善村容村貌

为加快华侨村经济、文化发展,当地政府近年来投资600多万元,帮助华侨村实施了八项惠及于民的工程,如秸秆气化、修路、环境整治等,使华侨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文化生活等都发生了新变化。

目前,投资230万元的秸秆气站已经全部建成,正在试运转。据了解,使用秸秆气,村民每户每天只需0.3元,费用低且环保。

王新刚副书记介绍,近两年,华侨村实施村路宅分离工程,为村民统一修建了院墙和U型排水沟,并在主路的120个厕所内安装了冲水式便池。村巷路均铺设黑色柏油路面,路边安装路灯,建入户桥近200座。

2007年开始,华侨村先后投资128万元,建成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的华侨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占地1400平方米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高标准文化广场。中心设有村级办公场所、党员教育基地、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广场中体育健身活动设施一应俱全。记者在采访时看到许多村民在广场上打球、健身,“忙”得不亦乐乎。

王新刚说,依托文化活动广场,华侨村相继举办王家乡“魅力金秋”文化广场晚会、元宵灯谜晚会、大洼县首届秧歌大赛等大型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使华侨村村风、民风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村里还设立了法制宣传角、书籍专柜,设置了《侨法》等图板。

去年,华侨村投资10万元建成华侨村卫生所,使广大村民享受到了便捷的医疗服务。据了解,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卫生所医疗费报销试点工作将在村卫生所进行。

两年来,华侨村先后荣获了省级“五个好基层党支部”、“文明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依托“华侨”品牌打造新农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使广大归侨、侨眷足不出村就能购买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华侨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30万元建设了占地1240平方米的华侨超市。

同时,华侨村目前正在建立邮政代办处。王新刚副书记向记者介绍,邮政代办处可进行金融、电信代办、邮购邮寄、证件代办等业务,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国际国内各种方便、快捷的服务。

李景云书记表示,未来3到4年问华侨村将有大的变化。一是搞定单农业,出口兼内销。目前,华侨村农作物60%都是定单产品。2009年华侨村建成100幢大棚,种植十几种农蔬作物。今后仅靠定单农业这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可增加700―800元。二是搞土地流转。现在每户村民几乎都有土地,今后要将这些土地集中到少部分人手中,向大型机械化农业发展,腾出劳动力从事其他工作,这样会更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

如今走进华侨村,金丝垂柳摇曳,文化广场宽敞,入夜则路灯闪烁,一派北国新农村的景象。对于华侨村的新变化,村民们喜不胜收。68岁的归侨王德义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柏油路铺到了家门口,下多大雨,鞋不沾泥,这样的农村生活以前想都没想过。”

王德义老人1966年回国即落户华侨村,可算是华侨村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人。他感慨地说,刚回国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大家都不习惯种水田,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才逐渐适应。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以后,华侨村的精神面貌有了一定改变。2008年以后华侨村的变化非常大,农民收入增加,文化生活丰富。王德义说,现在村民都有养老保险,老人没有后顾之忧。他每月有1800多元退休金,老伴也有退休金,儿女都有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老两口生活非常幸福。他满怀希望地说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华侨村的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