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体,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教师的教法和课型设计尤为重要。常言道:“教无定法。”的确,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去套,却有教学方法可循。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抄读课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抄读课型,就是让学生在摘抄、背诵精彩句段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让学生在抄读中不断积累、聚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同时,通过抄读课型,提高揣摩语言的能力,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通过我多年的教学,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列举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读课文,确定摘抄内容
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读懂句子、读懂文义,确定摘抄的内容,勾画摘抄的句子。下面我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设计这一环节:
首先,用情节导入新课。回忆有关描绘春的诗歌或描绘春天的词语。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等,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接着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走进春天,走进课文的欲望。然后导入课题:“那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与朱自清先生一道走进春天吧!”让学生通读全文,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学生大声地品读美文,圈点、勾画文中优美而生动的句段,确定摘抄的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二、抄句段,熟读和背诵摘抄内容
指导学生认真抄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摘抄的句子、语段,边读边抄、抄抄读读、抄读结合,熟读成诵。在摘抄、熟读中加强记忆,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感经验。对有些句子,学生可能朦朦胧胧有所感悟,却又难于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就不必强求学生要去分析或理解,只要求他们在抄读过程中形成感性认识,从而使文本中那些准确传神的、充满灵性的语言唤起学生心中某种情愫,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就可以了。
三、谈体会,谈摘抄的理由
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词语、句子的意思,思考摘抄的句子、语段好在什么地方,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简要写下心得体会,说出摘抄的理由。并分组进行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已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说句子的意思,说摘抄的理由,说句子的妙处,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和沉淀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只要教师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并把握好这种课型的几个环节,这种课型对于我们每位同仁来说,是值得探讨的、可行性很强的一种阅读教学课型。
通过对抄读课型的探讨和实践,我不禁回忆幼时父母说起,他们小时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只有向人家借书来抄读。后来我上学后才知道,因为买不起书而抄读的当然不只是我的父母,与父母同龄的长辈们也都是如此。明代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宋濂,出身贫苦,生活艰辛,幼年时代常常要靠借别人的书来抄录诵读。他在《送东阳马生序》的赠序里写道:“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鲁迅先生也曾是一个不辞辛劳抄书的读书人。据鲁迅日记记载:1913年3月5日开始抄录《谢承后汉书》,3月27日抄完,全书六卷,约有10余万字。在此期间除了补抄《台州丛书》和《易林注》之外,还抄《易林》残本卷三、卷四、卷十三、卷十四。他为了撰写《古代小说钩沉》一书,从各种文献和著述中抄写的珍贵材料卡片共计5000张以上。学者顾颉刚在总结读书经验时说过,自己年轻时脑力摧残过剧,陷于神经衰弱之苦况,他后来能从事于考索之业,只缘于他个人习惯和爱好,乐于抄读代替其记忆。由此可知,前辈们为了能读书学知,就只有去抄读,而且还要能够快速地去抄读……他们受尽了多少难,吃过了多少苦啊!但更让我明白的是,抄读也是古人读书、背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初读《汉书》时就抄读了三次。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每读一篇文章,总要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又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七遍就把这篇文章背诵了。可见他们在抄读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既用心又专心,更有助于理解阅读,真正意义上诠释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内涵。
当然,每一种课型,都有一定的优势,也有一定的不足。我认为我们教师要恰当地把握,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具体的教材为准绳,根据学生实际,共同研究,相互探讨,就能让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一把打开金库的钥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对语文阅读课型的运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不同的课文,选用不同的课型。阅读课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样的课型运用,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县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