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亡灵尊严上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亡灵尊严上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口述/王磊 整理/陈燕

“抚慰亡灵,慰藉生者,你们的工作功德无量!”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周后,一队带有特殊任务的突击队员赶赴灾区,开始了他们的“死亡”之旅。面对一具具遇难者的遗体,他们怀着无比敬畏的心,进行身份确认、收集遗物以及良好安置。12天之内,他们体验到了死亡的震撼,更为活下来的人们的坚韧而感动。只有面对死亡,才能尊重生命!

王磊,男,24岁,重庆市刑事技术专业突击队队员。2006年毕业于重庆警官职业学院。2008年5月19日,奔赴灾区,历时12天……

5月24日星期六

“抚慰亡灵,慰藉生者,你们的工作功德无量!”上前线之前,刑警总队长的话让我热血喷张。

按照国际惯例,灾害事故遇难人员火化前必须进行个体识别和身源确认。专业突击队负责鉴别地震遇难者身份,对亡者遗体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样本,收集死者相关遗物,为灾后群众寻亲提供基本数据条件。

5月18日,接到公安部紧急命令,邻近灾区的四省市100多名法医和照相技术人员急赴灾区。我们重庆刑事技术专业突击队45名队员携带法医检验箱、胶片单反相机、软骨检材盒、个体识别手环等高精尖仪器设备,抵达重灾区汶川映秀镇。

路旁随处可见坍塌的房屋、星罗棋布的帐篷、惊魂未定的灾区群众和忙碌的抢险人员,散落在路边的一块块巨石、一辆辆被砸得如肉饼的汽车、一处处危险陡峭的山体滑坡提醒我们,已进入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

对遇难者遗体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技术人员到殡仪馆对大量集中的未知名遇难者遗体进行编号、照相、提取生物学检材;另一种是深入灾区现场,检验发现的无名遗体,发现一具检验一具,对遇难者遗体进行编号和拍照,清理登记死者遗物,同时做好检验记录,为后期信息入库、身份确认留下宝贵的数据信息。

检尸地点在映秀小学。映秀小学满地碎片,一堆堆建筑垃圾。灼人的阳光下,蝇蚊乱舞,浓烈的臭气让人窒息。瓦砾堆中,那些红红绿绿的课本封面依然扬起,那些小女孩的发饰、小男孩的皮球散落在地,仿佛还在痴痴地等候小主人。

轰鸣的挖掘机,穿戴严实的防化兵,怀抱衣物、玩具、书包、目光呆滞、尘土满面的长辈。

装尸袋,拉链拉开闭合,一具具小小的、软软的遗体被放进去。

泪水,霎时奔涌而出。

5月25日星期日

现场挖掘难度大,救援部队从发现一具遗体到将其成功地从废墟中抬出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这时,我们只能选择在一旁静静地等待。困了就地打个盹儿,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吃两片饼干。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不断上升,遇难者遗体开始腐烂,腐尸味、血腥味、汗臭味、生石灰味夹杂在空气中,潜在的疫情和余震的威胁让空气更为凝重。

双层口罩、全副武装的防化衣服,这一身行头,穿上身就要花上5分钟。而在阳光的暴晒下,过不了10分钟,全身就像罩在蒸笼之中,汗流浃背,虚脱一样,喘不上气来,令人窒息。

映秀,除了废墟还是废墟,地震激起的沙尘在镇子上空弥漫。因为出去的道路险阻,一切物资都奇缺。

在突击队的“映秀词典”里,有这样三个词语:

一是“水床”。最开始有帐篷没垫子,我们将几张塑料布铺在砖头上,就当是床了。赶上下暴雨,帐篷里就是流沙河,我们几乎半个身体都泡在水里,此谓“水”床。

二是“摇篮”。映秀位于震中,每天都能碰到好几次感觉强烈的余震,晚上睡觉甚至能被震到帐篷外,如同在“摇篮”中。余震太多,我们就编了一个顺口溜:“四五级(余震)当按摩,五六级当踩背,六七级当跳舞”。

三是“干粮”。初到映秀,突击队一天三顿都是方便面。水壶也只有一个,烧一壶水只够几个人泡方便面。等不及的民警就拿着方便面干啃,这就是真正的“干粮”!

到映秀的第三天,当地的一位中年男子给营地扛来了一口大锅,尽管那锅布满凹坑,但“锅底没漏,还可以煮东西吃,送给你们突击队吧”!原来,这位淳朴的村民在领取救灾物资时,看到突击队员们蹲在简陋的帐篷前干啃方便面,于心不忍,就从废墟里翻找了一口锅送了过来。

当天晚上,突击队用这口锅煮了一大锅稀饭。就着从重庆带来的榨菜,喝着热腾腾的稀饭,我们吃上挺进映秀以来的第一顿美食。

5月26日星期一

这个女人,从我们19日第一次进入映秀小学尸检时她就在那里了。她大约三十几岁,一脸疲惫,衣衫上满是灰尘,眼神却反常的亢奋,不放过官兵挖出的任何一具遗体。

她随身背着一个大包,包里有一个漂亮洋气的娃娃和许多小花裙子以及一堆碟片。她一样一样地翻给队员们看:“这娃娃叫‘芭比’,是我女儿最喜欢的玩具,这个娃娃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我女儿亲自选的;我女儿唱歌可好听了,会学唱很多歌曲,所以我把家里能找到的歌碟都给她拿来了……哪怕她死了,我也要把这些她最喜欢的东西给她啊!”

她24小时守在学校附近,几乎不吃不喝,困了就坐进校门旁一辆破长安车里打一会儿盹。看到她那充满哀伤的眼神,我们心酸不已。在遍布死亡的废墟里,光是语言的安慰已经没有用了。队员仔细询问了孩子的衣着及外貌特征,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在检验每具遗体时都留意是不是那个可爱的“芭比娃娃”。

凌晨两点多,一具小小的尸体被部队官兵挖掘出来。虽是黑夜,那位母亲却一下冲了过去,她喊道,“这就是我的孩子!”

现场是霍立文这一组队员在进行检验任务,他们急忙将她拉住。她哭着哀求大家:“让我看她最后一眼,让我把娃娃给她,让我把花裙子给她穿上!”

尸体已经高度腐败,完全白骨化了,一碰就碎,哪里还能穿上衣服?队员们的眼圈都红了,霍立文这位近30岁的汉子更是忍不住失声哭了出来。“我来帮你放。”他接过孩子母亲手中的衣服,一件一件小心牵开,轻柔地放到孩子的遗体上……终于,孩子“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芭比娃娃也紧紧地靠在了小主人的身边。这个小小的逝去的生命在法医的手下变得亮丽如一道星光,把黑夜照得如此的温暖!

怜子如何不丈夫!都说长期接触死亡的法医冷静,都说见惯惨烈案件现场的刑警硬朗,但这些有着悲悯心肠的刑警们,此刻伤心着灾区百姓的伤心,痛苦着百姓的痛苦!

面对惨烈的灾难,对遇难者是悲剧,对许多幸存者来说,更是一种炼狱。如果说,在救援部队的眼中,生命是最高目标,在重庆刑警突击队眼中,给逝者以最后的尊严则是他们最终的目的。

5月27日星期二

有人告诉我们,有一个81岁的朱婆婆,守在现场都12天了。她从山那边来,深夜也守在挖掘机旁边,冷了就披上尸袋御寒。看着她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忧伤和绝望的眼神,铁石心肠的人也要被打动。

房子垮了,儿子媳妇倒在自家屋檐下,一手带大的孙子小明也被埋进了学校的废墟里。老人背着孙子平时最喜欢的衣服,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学校旁,执意要亲自找到孩子的遗体,“我们是一家人,死也死在一起!”

看着老人不吃不喝的痛苦样子,我们队员纷纷将自己带去的干粮送给她,劝老人家回家等消息。但是,朱婆婆一直坚持要看孙子最后一眼,要将孙子的衣服给他穿上。我们一边劝慰老人,一边在心中默默记下了小明的衣着特征:白红相间的运动鞋,灰色长裤……

下午,公安部刑侦局七处处长葛百川到现场看望慰问重庆刑警时,看到了在现场等候的朱婆婆,也为之动情。他提出捐助1000元现金给可怜的老人,要求重庆刑警尽快找到小明的遗体。

凌晨,映秀小学废墟现场挖掘完毕,突击队即将转移到下一个地点。我们担心朱婆婆一早又去现场白白等候,天一亮就赶到挖掘现场。

但奇怪的是,这一天,已经连续等候十多天的朱婆婆却没有出现。

我们队员只好带上电脑,四处打听朱婆婆的临时避难住地。下午,当地老乡带路,我们终于找到了朱婆婆。原来,老人家因多日忧伤和劳累,躺在帐篷里一病不起。经老人和亲属仔细辨认现场收集的衣服残片照片,终于确认24日凌晨挖掘出来的19号遗体就是她的孙子吴小明。

我们给老人送去了牛奶、饼干、水等食物,并转交了葛百川处长捐给她的1000元现金。朱婆婆拉住我的手,哭着要下跪:“你们公安是好人,我没法报答了,死了去阴间都要保佑你们!”

听到这些,我的心好痛,好痛。对老人而言,孙子活过来,回到她的身边,才是她最大的心愿!可我们不是妙手回春的神仙,无能为力,无能为力啊!

5月28日星期三

有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每天都要骑着一辆自行车,在我们营地附近的空地上穿梭。我们都惊异于他的毫发未损,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说,地震那天下午,他逃课了,而同班的好多同学都已经遇难。得知他幸存的原因,没有一个人责备他,反而都在为他庆幸,不是为他的逃学庆幸,而是每一个活下来的生命,都弥足珍贵。在神圣的生命面前,不论原因,都值得庆幸和祝贺。

我觉得自己离幸福好近好近,我对幸福的领悟变得简单而透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幸福不就是有一口热菜热饭,一个稳定的职业,还有相亲相爱的家人吗?好好珍惜现在,好好爱亲人,好好活着,这就是对生命最好的报答。

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走了很远的山路来领救灾物资。看着他风烛残年颤巍巍的身影,就像看到远在千里之外亲人的影子。我的鼻子酸酸的,一个劲儿地问他还缺点什么,尽可能满足他的愿望。直到他的小背篓盛不下东西了,我们还在叮嘱他一路小心,让他吃完后再来领一些回去。老人扭过头来,说了一句话,让我们潸然泪下:“你们跑这么远的路来解救我们,难为了,吃苦了!”

明天我们就要换防了,每个人都恋恋不舍战斗的映秀营地:难忘粉尘、尸臭、蝇虫乱飞的日子;难忘白天酷热、全副武装的防护服加防毒面具赛蒸笼,夜晚奇寒靠烤火度过的日子;难忘爬山路、每天多次消毒、鞋子三天穿坏一双的日子。

如果说苦难是一种非凡的考验,那么,在严苛的灾难中,我们每个人无疑得到了心灵的洗涤、意志和毅力的提升,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地震灾害最严重、危险最大、任务最艰巨的条件下,“零距离接触这么多高腐败尸体,一步步按程序工作,非常严谨,非常尊重死者,让人震撼!法医是挖掘现场最苦最累的人!”联合国官员、境外媒体高度评价在大灾大难前,中国政府以最人道、最理智的方式慰藉亡灵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奉献。

E-mail:

Tel:(010)5102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