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居民生育意愿中男孩偏好的矛盾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生育意愿中关于男孩偏好的矛盾选择在农村居民中还比较普遍。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居民男孩偏好矛盾选择的主要表现,并从传统文化、市场经济以及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对此现象作了分析。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60-02
一、农村生育意愿中男孩偏好矛盾选择的表现
在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农村地区,人们的生育意愿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期望生育男孩,不生男孩誓不罢休,没有生育男孩的家庭,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逃避计划生育,直到生育男孩为止;一方面,他们又害怕生育多个男孩,一般已经有了一个男孩的家庭,他们就不希望再生育男孩了。即农村家庭既希望生育男孩却又不希望生育多个男孩。
二、传统文化中性别价值取向对生育性别偏好的影响
1.以“男尊女卑”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强化了男性偏好
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由来已久,从“贵阳轻阴”的阴阳学说,到儒教之礼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到以男本为核心的“孝文化”,无不透露着“男尊女卑”的思想。“贵阳轻阴”的阴阳学说认为“男主阳,女主阴,男是乾,女是坤”,“先乾后坤”,“天尊地卑”,这就以天注定的形式否定了男女平等。封建儒教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强调了女性对男性的绝对服从,以达到男性至尊的地位,而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文化,其中“后”仅指男孩,不包括女孩,更强化了人们对男孩的偏好。此外,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总之,传统文化的性别差异文化集中表现在对男性的偏好上。虽然我们早已进入现代社会,然而文化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传统文化在当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仍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对男孩的偏好。
2.农村社会的乡土特性与性别价值观念对男孩偏好的影响
农村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关系,因而“面子”就显得格外重要。生活在同一个村落里, 人与人之间彼此熟知直接互动, 同处于一个生活单元之中,在这种情景中,他人的评价和自我的面子, 几乎对每个人和家庭来说,都相当重要[1],而有有无生育男孩是衡量“面子”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生育男孩的家庭会在全村人面前感觉没面子,直不起腰。而没有生育男孩的妇女,不仅在家中没地位,在其他生育男孩的妇女面前也会感觉自卑,低人一等。因此在某个农村地区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妇女们一起赶集,生育了男孩的妇女会走在一起,走在前面而且抬着头走,而没有生育男孩的妇女也会走在一起,并且会自觉走在她们后面,是否生育男孩把她们分成了两个圈子。可见,男孩对农村家庭和农村妇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挽回“面子”与提高“地位”的筹码。此外,熟人社会易形成群体舆论压力,因为村落活动范围比较小,人们之间难免会讨论各种杂七杂八的琐碎之事,结婚生子必定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没有生育男孩会被村人议论,人们会说没有男孩的家庭是“绝后户”、“绝门户”,因而,没有生育男孩的家庭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农村社会的这种舆论也强化了男孩偏好。
3.农村社会的各种习俗影响着男孩偏好
首先,从农村社会的婚嫁习俗方面讲,农村女子婚嫁后,一般从夫居,孩子从夫姓,因此农村普遍存在着女儿是“人家人”的观念,故有“嫁出去的女儿,扑出去的水”之说。其次,从农村的丧葬习俗来看,在许多农村的丧葬仪式上, 男子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妇女不可替代的,丧葬仪式中的几乎所有程序都必须由家里的男子去完成,如果没有儿孙送终,那将会是非常尴尬的局面,说不定还会受到乡亲们的同情、怜惜甚至嘲笑[3]。在我国农村地区,无论丧葬仪式怎么变化,男子在其仪式中的重要角色需求始终没有变化,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4]。再者,从继承方面来看,一般认为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家产,女儿是“人家人”,一般不能享受父母财产的继承权。第三,从养老方面讲,一般认为老了只能依靠儿子养老,没有男孩就丧失了养老资源,晚年生活就会失去依靠[5]。因此,大多数人认为靠儿子养老理所当然,靠女儿养老则“名不正,言不顺”,这些习俗都增强了人们的男孩偏好。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男孩偏好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需求的降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越来越机械化,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业生产对体力劳动的要求也相对降低,使得男性劳动力不再像以往那样显得不可缺少或不可替代。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广大女性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广大农村妇女走出家庭,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为家庭的经济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男性不再像以往那样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居民生育男孩的偏好。
2.生育男孩的成本使人们的性别偏好选择趋于理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育孩子的成本也逐渐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对孩子的质量与素质有了更高的期待,教育成本在养育孩子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在农村,男孩的养育成本更高,不仅包括教育、各项生活费用、健康医疗等费用支出,还包括结婚费用和买房费用,并且这两项费用占养育成本的比重最大。在农村地区,从提亲到订婚到正式迎娶,需要的时间较长,在这期间,逢年过节都得带着各种礼品去看望岳父母,而订婚、结婚的彩礼动辄就是几万元,除此之外,还要准备新房。近几年来,在农村自盖的新房已过时,很多农村青年结婚都需在城里买新房,儿子结婚要买房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建房费虽然不能完全打入养育孩子的成本,但很多人盖房的确是为了孩子娶亲盖的。同女孩相比,男孩身上的教育投资被认为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随着教育收费的不断上涨,他们的教育可能消费更多的家庭资源[6]。而农村的经济收入比较单一,经济能力比较薄弱,养育男孩所需的费用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因而,生育的男孩越多,就意味着将来更大的经济压力。虽然,生育问题不能仅仅用经济因素来解释,但由于生育多个男孩要付出巨额的经济代价,所以农民在生育过程中不得不更理性,从而自觉地减少生育男孩的数量。
四、农村养老保障的薄弱对男孩偏好的强化
几千年来,我国农村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模式是依靠孝文化和传统的礼治秩序来维系的,藉由这种非正规的制度安排,我国老年农民依靠子女提供物质上的供给、生活上的扶持和心灵上的慰藉度过晚年[7]。虽然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都在农村实行了最低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现阶段保障水平比较低,每位农村老人每月只有几十元,远不够每个月的生活开销,因此农村居民养老仍然要依靠子女养老。并且年龄越大、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越低的这部分人一般是没有什么社会保障的,他们担心有一天失去生活能力的时候没有人养活自己,养儿防老成为农民多生男孩最重要依据[8]。因此,农村养老保障的薄弱与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农村居民的男孩偏好。所以,著名学者李银河指出,农民生育动力的真正下降,有待于养老保险在农村的普及。只有做成了这件事,才有可能用老年自养的方式取代盛行了几千年的由子辈为父辈养老的传统生活方式[9]。
农村民居生育意愿中男孩偏好存在的矛盾选择,是传统文化、市场经济与养老保障制度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村居民衡量各方面得失作出的最终选择。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首先,加强农村生育文化教育,改变其生育观念中存在的价值误区。其次,大力发展经济,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第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村老年人也能“老有所终,安享晚年”,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终,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农村生育意愿中存在的性别偏好矛盾会逐渐消失。
――――――――――
参考文献:
〔1〕熊凤水.压力与从众视角下的农民生男偏好―基于皖南H村的实证研究[J].南方人口,2007,(2):8―13.
〔2〕纪晓飞.实践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生男偏好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1―133.
〔3〕岳天明,王倩.农村生男偏好的社会学互动论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2010,(4):110―111.
〔4〕吴业苗,黄润龙.乡村生育中男性偏好的社会学解释[J].人口学刊,2007,(1).
〔5〕张纯元,陈胜利.生育文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27.
〔6〕朱秀杰.相对效用、男孩偏好与生育性别选择[J].南方人口,2010,(1):7―13.
〔7〕袁同成.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对“生男偏好”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0,(3):80―85.
〔8〕郑龙真,史清华.农村家庭生育行为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3):30―31.
〔9〕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