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就有了对愉快教学的认识,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乐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孜孜不倦。

然而,高中语文教学中诸多的积累,让教师陷入了困惑中:如何让学生愉快地背诵和记忆,如何不让学生陷入枯燥的学习,如何在一篇篇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思想的深化。事实上,若想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情感“破”课,即进行愉快教学,才会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一、创造引感的情境,营造气氛

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更应该有饱满的热情,这种热情是自然的,是充满情趣的,是对学生的一种感染。这不是一种肤浅的哗众取宠,而是一种主动的对文本的解读。当教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教师的感情是低沉的、哀痛的,当引导学生以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陈述“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时,尽管言语冷冰冰的,却要让学生感到一种压抑在心底的悲痛。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巨大的哀痛之情呢?很显然,文章开篇的语言以学生的阅历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可先提一个问题:“看到马克思的肖像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是马克思睿智的眼神”。于是分析了“睿智”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面对革命导师的肖像,联想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提高了语文能力。

二、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认识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境之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情境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沁园春・雪》一诗,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装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

三、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必须带有显明的情感体验进行朗读和泛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要根据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樱花赞》中,作者因受到墓地悲歌的感染,情绪压抑到“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像点着的焰火一样,从心灵深处喷出感激的漫天灿烂的火花”。作者感情强烈振动,这激情驱使作者用丰富的联想抒情,创造了一个壮丽的意境,作者的情绪达到了顶峰:“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光流彩。”大量实践证明,通过细若春蚕吐丝、壮如骏马奔腾、轻似山泉淙淙、重则雷霆隆隆等不同方式的“美读”,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不同的情感内容,就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出来,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四、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参与体验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形,情感也是生活中的普通情感。所以只要能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能让他们置身于课文中,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就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和父母亲生活的有关往事,带着对自己父母亲的亲昵感和崇敬感,去体验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这样,学生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美感和道德感。

五、引用作品中的名句,激发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的欲望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如,《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效国之情,《荆轲刺秦王》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视死如归的豪情,《满江红》中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等等。在分析文章时,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句子,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引导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必须抓住情感这条绳子,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本,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出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