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结合教学模式的人性思考浅思符合个体知识的教学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结合教学模式的人性思考浅思符合个体知识的教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个体人格的独立乃是意味着个体能摆脱他人的控制而能使用自己的经验、理智来思考、判断、言说,即能运用个体所获得的带有个体性特征的知识结构来思考与言说。对于个体知识而言,合理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尊重个体既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个体前知识结构合法性存在的基础上,展开新旧知识的对话,展开教育双方的对话从而在个体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个体新知识体系的建构。

关键词 教学模式 个体知识 人性

一、关于什么是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因素及其形式。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这五个结构主要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

教学模式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在不同的区域和国家都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但主要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概念获得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式、抛锚式、范例教学式、现象分析式、加涅式、奥苏贝尔式、合作学习式以及发现式学习式等经过教育学家充分分析和研究的模式。

二、对现阶段设计教育模式的看法

(一)对设计教育的浅解。

从西方现代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的情况来看,现代设计教育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作为建设一套完善的现代设计教学体系来说,因素非常多,而其中,教育管理结构的建立和教学结构的建立两方面是最为关键的。

无论师生于哪种设计教育模式之中,都是一种适合某一类学生的,有利于他们发展与扩充的教育途径、形势或者方法。而无论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何种训练,归根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教育本身的技能传授,而是教育所传导的启迪与思维。在寻找对个体知识而言适合的教学模式中,更重要的是先搞清楚进行该教育的人性基础和思想启呈。

二、个体知识及其教育模式所须承接的人性思考

(一)个体知识。

从个体的知识体系建构途径而言,个人的知识,包括外来规范型知识和个体经验型知识,前者往往是个体通过正规的教育途径而接受的具有合法性的公共知识,后者往往是来自个体生活经验的、渗透了本土习俗传统和个人感受性的缄默型知识;从构成方式而言,则往往是两种知识相互对话而综合成的知识结构,即是在承认两种知识各自合法性的基础上,以个体缄默型知识基础与背景来创造性地理解、接受外来规范型知识,从而在个体创造性、自主性的理解与接受中建构个体内在的、切身于个体生存经验、又能超越个体经验的完整知识结构。

(二)对个体教育模式的人性思考。

《圣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们是世上的光,曾照在山上是作为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爱的教育业应该是一种光的教育。只有当这种光实实在在地照亮个体的心灵,那么这种爱的教育才会浸润于个体的心智生活,实实在在地浸染其中,建构个体美好的心智空间。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其实不过就是“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没有真实的爱的交流,就没有充实、和谐、高贵的教育。

(三)符合个体知识的教育模式浅思。

对于个体知识而言,合理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在尊重个体既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个体前知识结构合法性存在的基础上,展开新旧知识的对话,展开教育双方的对话从而在个体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个体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正是因为个体缄默知识的合法性存在,个体在当下教育情景中始终是主动的,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个体人格是独立的,而不是盲从的,更不是屈服的。

教育,无论是哪种方式或内容的教育,首先是立足于个体的经验世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公平和正直的基本要求,并纳入自己的行为依据之中,以公民的姿态参与当代社会生活之中,这是当代教育起码的境界。教育应立足于启导个体人心,引导个体超越自我,超越经验,以宽厚和仁爱之心去感受世界的幽深和恢弘。

参考文献:

[1]魏青主编.教育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背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铁芳著.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杨东平主编.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文科学士)毕业论文精选评-教育学卷[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