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航班延误情境下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生成机理与预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航班延误情境下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生成机理与预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意义的基础上,对引发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生警源、外生警源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群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旅客突发事件的生成机理,构建了非线性的航班延误情境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并提出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策略,包括以情感策略舒缓旅客的负面情绪,建立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等部门的应急预案联动机制,改进航班延误补偿标准的行政法规,创新航空公司和机场应对旅客突发事件的学习机制。

关键词:航班延误;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1-0136-04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arly Warning of Passenger

Emergency Mass Incidents in the Context of Flight Delay

LIU Xiaoping, LUO Fan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arly warning significance of Passenger Emergency Mass Incidents,analyz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alert sources which would cause Passenger Emergency Mass Incidents,and the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group psychology, it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assenger emergency incidents, and built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passenger emergency mass incidents in the case of nonlinear flight delay, and proposed emergency plan for dealing with the passenger emergency mass incidents, including relieving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passengers by affective strategies, establishing the emergency warning linkage mechanism between airlines, civil airports and air traffic control departments,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f flight delays compensation standards and innovating the learning mechanism to cope with passenger emergency incidents in airline and airport.

Key words: flight delays; emergency mass incidents; early warning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迅速,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自2005年起已越居世界第二位,跨入世界民航大国行列,成就令世人瞩目。据统计,2003年我国在册的民航飞机总数有600多架,航线约为1000条,至2009年底,我国民航登记在册的飞机总数增加到1400架,定期航线也增加为原来的1.5倍[1]。民航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航空公司运力的不足以及天气、空中交通管制、机械故障等原因使得航班延误时常发生。中国消费者协会的“2011年航空服务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航空服务投诉已成为服务类投诉增幅最大的行业,有76.5%的消费者遇到过航班延误,表明目前我国航班延误情况普遍存在。航班延误不但造成运输服务资源的不匹配,影响旅客出行安全,降低航空运输服务质量,而且由于航班延误信息不对称,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置和适时疏导方案,容易造成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给航空安全带来负面影响[2, 3]。

2 文献回顾

随着航班延误的发生,国外对改进航班延误技术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和成熟,而对于航班延误引发的旅客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于欧美一些国家对于航班延误补偿的规定方式虽然不同,但大部分都没有制定针对旅客航班延误的补偿办法,仅在运输条件中规定航班延误后由航空公司提供通讯、交通和食宿等服务,对航班延误明确提出补偿的非常少,由航班延误引发的旅客冲突事件更是不多见。Vasquez[4]认为航班延误对于旅客行为有着重大负面影响,额外的航班延误的负面边际效应成凸状曲线,且这种负面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Lettovsky[5]认为旅客过程一般分为初期的群体磨合,情境触发;中期旅客个性消失,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后期的情绪感染和行为的群体模仿。Rudner[6]认为航空维修业务不但直接影响航班延误的发生,并间接影响到旅客的心理和行为,在模拟飞行时,把管理决策、故障维护、服务质量和飞行安全进行全面考虑。自2000年以来,国内由航班延误引发的冲突事件逐渐增多,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路荣[7]从政策的角度,认为航班延误引发的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航空公司补偿标准的不统一。李雄[8]认为航班延误后,机场、空管、航空公司等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通,容易造成部分旅客破坏安检设施、拥堵安检口、甚至出现拦机、霸机等不理智行为。李勇[3]从满意度角度研究了旅客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余兰[9]、史心良[10]从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角度分析了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成机理。

通过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出,尽管有许多学者对航班延误引发的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原因、特点进行了分析,但从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角度对旅客突发事件进行研究的尚为鲜见。本文在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意义的基础上,对引发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生警源、外生警源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在内生警源与外生警源的基础上对旅客突发事件生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航班延误下旅客群体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预警策略,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因航班延误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最终实现民航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 航班延误情境下群体性突发事件警源分析

客观地看,航班延误引发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而对突发事件警源的确定和划分是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研究的基础。基于此,本文把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诱发因素视为警源,并分为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

3.1 引发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生警源

内生警源主要是指由于旅客个体在成长和发展中形成的对外界环境和自身产生的认知偏差,内生警源是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潜在因素,主要包括航空公司、机场和旅客自身三个方面。

3.1.1 航空公司因素

航空公司隶属于服务行业,优质的服务是航空公司形象和品牌的标志,航班延误引发的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航空公司服务不到位。首先表现在航班延误发生后,部分工作人员对旅客的服务滞后,部分航空公司的服务安排既不热情,也不周全,旅客的餐饮、住宿和接送都显得很被动,如果延误时间较长,旅客不满、焦虑的情绪就会产生。其次,航空公司与机场、空管等单位的应急联动保障机制落后,服务保障不到位,滞留旅客无人问津的情况屡见不鲜。通常情况下,旅客无法忍受的不是航班延误本身,而是延误事件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沟通过程冲突不断。

3.1.2 机场因素

机场与航空公司属于租赁关系,航空公司租赁机场跑道等一系列设施,并支付租赁费,机场负责硬件的日常维护并提供安全服务。航班延误发生后,旅客首先要和航空公司进行沟通,若航空公司认为延误确系天气或空中交通管制等原因拒绝赔偿,双方协议不成,因经济补偿产生纠纷,部分旅客出现在机场候机大厅、安检口、跑道等地方静坐、拦截飞机等过激行为。机场作为为航空公司和旅客提供服务保障的窗口,在航班延误过程中接触旅客是最便捷的,机场若一味地推诿责任,各方对旅客的处置口径不一致,加上机场本身服务管理不到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旅客情绪失控。

3.1.3 旅客自身因素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机票价格的下降,选择民航作为出行交通工具的人越来越多,使得民航旅客的成分更加复杂,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旅客成分的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11]。航班延误发生后,在舆论报道中常见有情绪失控的旅客与工作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毁坏办公用品、阻塞安检口的极端事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旅客法律意识淡薄,自身素质需要加强。主要表现为:看问题简单化,易主观和片面,自我意识不成熟,缺乏理性,自我期望值偏高等,这些是旅客突发事件中不可忽视的内生警源。

3.2 引发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外生警源

外生警源主要指旅客群体受外部不良干扰因素产生的警源,民航作为复杂的开放系统,始终处于多变的环境中,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民航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挑战。民航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特征与外部环境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12]。外生警源是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外显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2.1 高速发展的民航背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民航作为舒适快捷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受追捧。 “十一五”期间,民航旅客运输量超过10亿人,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4.1%,在航空运输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增长速度是最快的,预计到“十二五”末,旅客运输量将达16亿人[13]。“井喷式”发展的民航市场使原本有限的空域资源更加紧张,在遇到大范围恶劣天气或遇到客流量大、持续时间长的民航运输旺季时,空域资源的紧张和日益增加航班量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民航高速发展的同时,必然要求服务质量的提高,而航空公司的服务却没有随之增加,为满足出行需求的迅速扩张甚至可能降低服务质量,使得旅客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不断增大。

3.2.2 国家的相关政策

为切实保护旅客的利益,减少航班延误,民航总局于2004年6月颁布《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民航总局出台《指导意见》是值得肯定的,它顺应了时展的需要,维护了旅客的权益,但《指导意见》的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航空公司和旅客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原因在于各航空公司对于补偿标准的不统一,《指导意见》对于补偿标准并没有统一规定,而是建议各航空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补偿方案。各航空公司具体情况又不相同,因此补偿方案会存在差异,航班延误发生后,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难免就补偿的形式和数量出现矛盾。

3.2.3 社会维权意识的普及

近年来航班延误引发的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是社会发展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旅客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必然现象[14]。以往旅客遇到航班延误,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维权意识并不强烈,很多旅客由于维权过程繁琐而选择放弃。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维权意识的普及和《指导意见》的颁布,加上部分旅客对航班延误的特殊性不够了解,缺乏基本常识,往往采取极端方式过度维权,甚至发生违法事件。

4 航班延误情境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生成机理

对航班延误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预警与控制,必须科学系统地分析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生成机理,突发事件生成机理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研究。在静态层面,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某一时期危机的具体表现,置身于航空公司和机场环境之中的旅客群体,由于环境或自身的原因可能会对某些问题产生压力或不满情绪,使得旅客群体在特定时间出现浮躁心态与目标缺失等相对静态的认知意识。此时若旅客群体不满情绪得到航空公司与机场的及时妥善处理,危机就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直至消失;反之若航空公司与机场互相推诿责任,彼此信息沟通不畅、加上管理层决策不果断、各部门配合不到位,难免出现旅客焦躁不安的现象,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在动态层面,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与诱因交互作用的结果,若两者交互失调且程度不断加强,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经历由渐变到质变的过程之后,最终会爆发显性的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旅客突发事件的演变是一个呈现出渐变与突变特征的非线性的动态周期系统(见图1)。

5 构建非线性的航班延误情境下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体系

由于旅客突发事件呈现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突发性、层次性等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特点,因此构建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要坚持系统论的原则,以群体心理学行为理论为指导,建立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由于传统的群体心理学的心理发展是渐近的,过程是平稳的,结果是确定的,演化形式表现出线性平滑运动方式,而非线性系统的群体性危机演化表现在从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基于非线性系统的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是在群体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的联合预警,科学分析旅客群体心理与行为,建立旅客群体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见图2)。

6 航班延误情境下旅客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策略

6.1 以情感策略舒缓旅客的负面情绪

当大面积航班延误发生后,相关部门应当尽早做好解释和善后工作,及时缓解或消除旅客的不良情绪,特别是发现有部分旅客开始焦躁不安、言语激烈时,更要引起警觉,尽量将负面情绪消灭于萌芽中,否则等旅客情绪彻底爆发,处于失控状态再进行补救,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旅客突发事件发生后,最佳干预时间是在事件发生的早期阶段,当旅客在表达焦虑情绪的时候,相关部门要及时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引导,使其压抑的负面情绪得到充分的释放。例如在旅客等待时间内,可以选择在候机厅安排文体表演活动、免费开放候机厅移动上网功能、在候机厅增设更多娱乐消遣设施、增设“老弱病残孕”专属休息区等方法,分散旅客注意力,将其因航班延误产生的负面情绪转移至其他兴趣点。

6.2 建立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部门的应急预案联动机制

通常航班延误发生后,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部门彼此都有各自的应急预案,但往往缺乏互相沟通协调,各自的职责和功能在应急预案响应过程中不明确,没有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因此,在整体战略层面上应建立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等部门的应急预案联动机制,明确各自的任务与职责。在遇有大面积航班延误,或遇有极端天气及其他因素导致不能按时执行航班计划的情况下,航空公司值班经理应主动与机场带班领导取得联系,通报相关情况,共同协调处理有关事宜。航空公司应充分利用机场和自身的硬件设施,主动以多种方式告知旅客航班延误相关动态,积极缓解旅客负面情绪,争取得到旅客的理解。此外,在因航班延误导致旅客大量聚集时,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承担责任、告知旅客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机场应及时启动航班延误处置预案,加强对旅客聚集地区的动态巡逻,并对因航班延误引发的破坏公私财物、扰乱公共秩序、干扰机场正常运营秩序等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置,保证民航运营的正常运行。

6.3 改进航班延误补偿标准的行政法规

民航总局出台《指导意见》一方面维护了旅客的权益,另一方面也造成因补偿争议导致旅客滞留机场、甚至拒绝下飞机的事件,主要原因在于《指导意见》对于补偿标准的不统一,缺乏可操作性,加上旅客对航班延误补偿规定的理解不一致,一旦处理结果不满意,很容易发生纠纷。所以要真正解决航班延误引发的旅客冲突问题,关键在于尽快改进和完善航班延误的行政法规,出台更加细化的规定。包括准确界定航班延误的内涵,清晰界定航班延误在合理和不合理延误情况下,航空公司和旅客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不合理延误状态下各航空公司关于补偿范围、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要趋于统一,同时建立航班延误的处罚制度,对于非不可抗力造成的航班延误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对延误后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追究其行政责任,使航班延误的处置工作步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6.4 创新航空公司和机场应对旅客突发事件的学习机制

航班延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是突发性、偶然性和时效性,而快速、及时、高效的应对有赖于各部门系统科学的应急管理体制。如果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应急知识,没有从旅客的角度来应对突发事件,使得原本简单的突发事件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所以航空公司和机场的管理部门要加强并创新对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有专业知识培训,还包括心理与情感培训,让工作人员用平和心态面对来自旅客的各种压力,提高工作人员辨别旅客情绪的能力,强化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等。同时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突发事件的模拟训练与情景演习,让工作人员切身体会到突发事件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情景,提高参与者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茜,于辉.从旅客冲跑道事件分析航班延误后旅客维权心理的理性回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6):329-331.

[2]袁冬霖.加快空域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民航航班延误问题[J].中国民用航空,2011,(07):28-30.

[3]李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民航运输市场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4]Vasquez M A. American Airlines Arrival Slot Allocation System (ASAS) [J]. Interfaces, 1991, 21(1):42-61.

[5]Lettovsky L. Airline Operations Recovery: An Optimization Approach [D].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7.

[6]Rudner S M, Mundy R A, Whitaker J. Alternatives for Reducing Delays at the United States Busiest Airport[J]. Transportation Journal Spring, 1997:18~25.

[7]路荣,毛加强.《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实施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44-47.

[8]李雄,刘光才,颜明池等.航班延误引发的航空公司及旅客经济损失[J].系统工程,2007,(12): 20-23.

[9]余兰.航班延误的发生与控制[J]. 空运商务,2009,(09): 8-12.

[10]史心良,李洪涛,王旭.规范旅客服务标准 做好不正常航班服务[J].中国民用航空,2012,(01): 62-64.

[11]姚韵,朱金福,柏明国.关于民航业航班延误服务补救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6,(12): 64-66.

[12]董金阳.网络环境下民航企业危机公关策略[J].中国民用航空,2011,128(08): 74-76.

[13]李莉.中国民航产业发展困境与政策选择的思考[J].中国民用航空,2012,(01): 67-69.

[14]周海滨,张圣亮.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航班延误服务补救质量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7): 66-70.

收稿日期:2012-12-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1104)

作者简介:刘小平(1979-),女,山东德州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预警管理;罗 帆(1963-),女,湖南益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预警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