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桂林景区景点名称翻译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广西桂林旅游景区景点名称可谓包罗万象,很多是独具中国特色、富含诗情画意、寓意深刻的汉语景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运用生态翻译学中提出的概念――“三维”转换法来翻译旅游景区景点名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具体翻译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提高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从而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景区名称;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4-0088-03
[作者简介]刘爱萍(1977―),女,山东平度人,硕士,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桂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这就要求旅游基础设施、景区管理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要与世界接轨。作为旅游景区景点特征形象概括的景区景点名称,对景区景点的宣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是桂林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桂林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翻译的水平,不仅直接反映译者能力的高低,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桂林这座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桂林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翻译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名称翻译不统一。如“象鼻山”就出现了三种翻译文本,“Elephant Hill”“the Elephant Hill”和“Elephant Trunk Hill”,让国外游客摸不着头脑。二是名称翻译不贴切。如把“世外桃源景区”翻译为“Shangri-La”,没有体现出桂林“世外桃源”的特色。三是名称翻译不规范。如把“漓江”翻译为“Li River”,就违背了“通名专名化”翻译规则。
旅游景区景点不同于一般行政区划地名,它不仅具有提示性、指示性等功能,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因此,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景区景点名称的翻译充分传达源语语义和文化色彩,以达到增进文化交流,促进涉外旅游发展,增强外国游客对桂林的了解和认识,将桂林打造成国际旅游胜地,是积极树立富有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品牌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桂林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的翻译进行探讨。
二、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它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1]这一理论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功能,一是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二是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三是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四是评价标准――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2]
目前,该理论共涉及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即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事后追惩。在本文中,主要运用其中的三大理论对桂林景区景点名称翻译实践进行指导。
(一)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语境更宽泛的概念。语境仅仅是以使用语言为参照,不包含语言本身或语言使用。而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范围极其广泛。它是由所涉文本、文化语境与“翻译群落”及精神和物质构成的集合体。可以说,译者以外的一切都可以看作翻译的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1]
(二)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认为,“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优胜劣汰”。从这个角度说,翻译可以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1]
(三)“三维”转换
“三维”转换就是指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和交际维转换。语言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这种转换可以发生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文化维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它关注的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交际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它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把翻译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三维转换”是发生在翻译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译者应如何进行翻译。
三、生态翻译学在桂林景区景点名称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专业翻译。概括地说,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3]而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翻译是旅游翻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翻译实践。在旅游景区景点名称翻译中,需要翻译成英文的汉语专有名词可谓包罗万象,很多是独具中国特色、富含诗情画意、寓意深刻的汉语景名。因此,翻译者在生态翻译环境中,不能只从一个维度进行考量,而是要灵活运用“三维”转换,将“三维”有机结合,综合考虑。
(一)关于“世外桃源”的译法
“世外桃源景区”是根据晋代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意境,结合当地的田园山水风光开发建设的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对于该景区名称的翻译共有两种,一是将其翻译为“Shangri-La”;二是将其翻译为“Peach Blossom Land”。
将“世外桃源”译为“Shangri-La”,就只是运用了文化维转换,而没有考虑到交际维转换,因此,此种翻译值得商榷。《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把“世外桃源”定义为“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Shangri-La”是指美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en)里所虚构的与世隔绝的乐园。美国《韦氏大词典》将其解释为“乌托邦”式的幻想乐园。正是由于两者在文化内涵上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译者就直接将“世外桃源”译为“Shangri-La”了。但是这种译法在交际维转换层面就出现了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Shangri-La”有两大所指,一是指在我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香格里拉县,该地是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的创作原型;二是指酒店,香格里拉(Shangri-La)是国际连锁酒店的知名品牌。因此,一提到香格里拉,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香格里拉大酒店(Shangri-La)和香格里拉县,而不是“世外桃源”的意思。
将“世外桃源”译为Peach Blossom Land,就是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综合来考虑。此种译法较为贴切,较为妥当。从语言维和交际维转换角度看,在英语中,旅游景区名称也经常用Land这个词来表达“乐园”“乐土”的意思,如美国迪斯尼乐园,就是用Disneyland。因此,用Peach Blossom Land更容易让外国人接受和理解。从文化维角度看,用Peach Blossom Land也能体现出“世外桃源”的文化内涵,能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落英缤纷、安静祥和的情境。
(二)关于“两江四湖”的译法
“两江四湖”景区是指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构成的环城风景带,属于国家AAAA级景区。目前,笔者发现有关“两江四湖”的译法有“Two Rivers Four Lakes”“Dreams On Water”“Water System in Guilin”以及“Guilin Water System”四种。
“Two Rivers Four Lakes”的译法直接采用了语言维转换,没有表达出“两江四湖”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环城水系内涵。“Dreams On Water”则想表达在游览两江四湖时的一种心理感受,作为景区名称不太适合。“Water System in Guilin”虽然表达出来了“两江四湖”的内在本质,但是违背了在景区名称翻译时应避免使用冠词和介词的要求。因此“Guilin Water System”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译法,既表达了“两江四湖”的文化内涵,又符合景区名称翻译的规范要求。同时,还便于冠名“桂林环城水系”或“两江四湖”的复合名词的英译,如桂林环城水系游――Guilin Water System Tour、桂林环城水系图――Guilin Water System Map、两江四湖问讯处――Guilin Water System Inquiry Office等,既简洁,又达意。
(三)关于“伏波山”的译法
“伏波山”景区是桂林市区的经典景区之一。关于“伏波山”的译法共有两种,一是把“伏波”的意译出来,于是就把“伏波山”翻译为“Wave-Subduing Hill”(制服波涛的山)或“Wave-Restraining Hill”(抑制波涛的山)。二是把“伏波”直接音译过来,将“伏波山”译为“Fubo Hill”。两种译法均来自伏波山的传说。
伏波山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此山因有一崖角突出江面,每当春夏涨水时,遏阻了汹涌的波涛,好像驯服了波涛似的,因此取名“伏波山”;另一种说法是,东汉时有一位伏波将军马援,受光武帝的派遣出征交趾,途径桂林屯兵,与敌使谈判于山下,试剑劈石,吓退敌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山上建了一座新息侯祠。新息侯是伏波将军的爵号,新息侯祠也叫伏波庙,山因庙而得名。[4]因此,这两种译法都能体现“伏波山”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根据外国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翻译为“Wave-Subduing Hill”更妥当一些。
关于桂林景区景点名称不妥当的翻译还有很多,如把漓江翻译为“Li River”,把“叠彩山”翻译为“Diecai Hill”,把“穿山”翻译为“Tunnel Hill”,把“乐满地度假世界”翻译为“Lemandi Amusement World”等,本文就不再一一分析和论证。只是想通过上述三个例子表明,在翻译景区景点名称时,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生态环境中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综合运用,翻译出最为贴切的景区景点名称。
四、结论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在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旅游景区景点名称可谓包罗万象,很多是独具中国特色、富含诗情画意、寓意深刻的汉语景名,其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外宣形象,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景区景点名称翻译由于错误层出不穷,历来被专家所诟病,其翻译市场的规范和整顿任重而道远。在此,我们建议,译者不妨采用生态翻译学中提出的“三维”转换法来指导旅游景区景点翻译,翻译过程中考虑具体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提高整合适应度,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8.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59.
[6]李灵资.新桂林经典导游词[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129.
[7]胡联伟,周长利.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