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徒步环渤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徒步环渤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2011年10月,为扎实推进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景展现我国环渤海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风貌,鲁中晨报隆重推出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徒步环渤海。从10月9日到11月21日,四名记者历经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四省市数百座村庄岛屿,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用脚步丈量了整个环渤海1900余公里的路程,真实记录了环渤海区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风貌和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这次采访,收获了大量好报道,也锻炼了采访团队的每一个记者。此文是采访团队成员、记者朱贵银对采访活动的回顾。

心里涌动着战斗的激情

起风了,海浪被客船分在两边,甲板上的旅客很多,我是其中之一,这是我一生都会铭记的时刻――2011年10月9日,鲁中晨报“徒步环渤海”开始的时间。

从烟台坐船到大连,从那里开始我们徒步环渤海之行。对于坐船我并不陌生,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小船,这次坐的是一艘大船,像一座有五个单元五层楼高的楼房。

面对着蔚蓝的天空,身后是发动机的轰鸣,听着海浪时而发出的呼叫,我的心出奇地平静。有人说,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自己理想中的地方,也有人说,人的一生注定要游历很多地方,但是一定会有一个地方让你怦然心动,我的那个地方在哪里?海风告诉我,我把我的怦然心动留给了渤海。

虽然这些年我的采访足迹遍布了整个中国,但是像这样长的时间在外地采访并不多见,而且还是步行,这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我们这个4人采访小组中,王兵是个老同志,外出采访的经验丰富,我唯一的担心是他的身体恢复速度;韩凯的孩子还小,1岁多,虽然进报社的时间也比较长了,但是外出采访的时间还是比较少,他能否适应呢?孙小是个年轻的同志,才24岁,做记者还不足一年,各方面素质都不错,但是外派采访还是头一遭。我呢,最大的问题是体重过大,“这么大体重的负重行走对你绝对是一个挑战,”出发前我一个朋友曾经这样忠告我,“行走对你的腰、膝盖和脚关节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没有泪水的人,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夜晚是黑暗的。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我的心里突然涌动着战斗的激情。生命的每一个驿站都有它独到的意境,只要我们把经过的一切都当成一种宝藏,从这个角度说,“徒步环渤海”将在我们四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留下最具魅力的一程。

真正的战斗在10月10日打响。大家起得都比较早,可能是兴奋劲还没有过去。大连旅顺口的黄渤海交汇处位于一个风景点――老铁山下,这里也是我们正式徒步行走开始的地方。

记者走基层,这是中央对记者的要求,其实这并不是新要求,只是重新强调,我们大众报业集团每年都会提出记者一定要深入一线采访的要求,记得之前我到集团参加一个会议,傅绍万总编辑还专门就这个事情进行了强调。实事求是地讲,这次提出记者“走转改”是非常及时的,在新闻采访中我多次发现有些记者对于一些基层的东西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竟然敢提笔就写,也出现过道听途说导致新闻失实的事情,这都是典型的缺少生活经验、不深入采访的结果。

艰难的日子贯穿始终

行走后第一夜宿营在水师营镇,住的地方比较简陋,有床,没有卫生间,也没有洗澡的地方。而经过一天的奔波,我们四个人已经由兴奋转为了疲劳了。韩凯的脚上起了两个血泡,王兵累得说晚上不出去吃饭了。我心里一紧,是不是第一天走得太多?饭还是需要吃的,我和韩凯、小在我们所住大车店外的小商店买了方便面、火腿肠、饼干和水,晚饭就这样打发了。

11日,我们的行程定为60公里。小的脚磨出了血泡,而韩凯在晚饭的时候什么也不想吃。

晚饭后,我在采访本上写下:“过于舒适往往会流于平淡,几遭磨难才会生出不凡。”

10月12日早上起来,我发现我的脚出现了一个血泡。我的脚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血泡的,因为我的脚原本就有老茧,坚硬得很,但是这次却在老茧上磨出了血泡。

在金州海边,王兵、韩凯、小忘记了寒冷和危险,在充满恶臭的垃圾堆上寻找各种拍摄角度。我们采访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采访时间也比较长,以致在接下来的好几天中大家似乎还闻得到某种腥臭味。

晚饭后,脚疼得厉害,我决定把血泡撕破,用双手在我长满老茧的脚底来回拉扯。半个小时之后,口子被硬硬撕裂,只是多撕了一段,比原本血泡的位置要长很多,很疼。后来我把这样的运动称为“动手术”。

作为一名深度报道记者,我一直以来都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硬汉,在挫折中自我疗伤,学会容纳失意,品尝苦难,在各类危险的采访面前以一名无畏者的姿态出现。在本次徒步环渤海出发前,我写下了“新闻在哪,我就在哪,愿为新闻事业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人总要在战斗中历练成长的,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战斗就是深入一线的采访。13日的采访正实践着这一标准――这里正大面积地填海造田,面积之大远超我们的想象。在接下来的日夜中,“填海造田”成为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

每天走多远,走到哪里,走哪条路,这是我每天晚上都要思考的工作之一,每天早上都会告诉大家我们当天的目的地,只说当天的。实践证明,这比把未来所有的路都规划好要强得多,非常务实。由此我想到,人应该学会思考,学会筹划,学会预见,还要学会为了梦想而行动。这次徒步环渤海,从策划到开始行动,只有短短两周时间,这给了我很多启示:我们很多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喜欢幻想,喜欢憧憬,喜欢描绘,但这一切如果仅停留在心动的层次上,永远不会有结果,必将一无所有。既然我们希望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既然我们想获得幸运,那么面对未来行走的困难重重,我们就必须自觉而坚定地对自己说――大胆向前走。

随时准备扬帆前行

在营口的晚上下起了小雨,很冷。离家已经半个月了,每天除了行走、采访、写稿子,我们也学会了思考,距离可以容纳我们有沉淀的思考,距离可以允许我们以冷静的目光去观察过往,痛苦、狂妄、得意……我们都极易被一些情绪所左右,甚至丧失理智让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

采访知青,总会让我有着或多或少的沉重,那一段灰暗中透着光明的岁月,成为无数人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那个年代透着激情、青春以及对信念的坚持,而从这个角度说,这也恰恰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记者,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用理想和激情来守护的,一个小采访单元,一张报纸的出版,没有一批新闻人的付出是无法实现的,更是无法坚持的。大众日报70余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为自己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而倍感自豪。

10月26日,我们第一次不间断行走超过15个小时,找到住宿地的时候时间已经接近23点……

11月10日,我们帮农民收棉花,干得热火朝天……

11月13日在广利港,我们被几名船老板热情邀请:上船吧,不上船打渔就亏了你们这个身板了。

……

11月21日晚,写完最后一篇稿子,一切归于平静。我的头突然剧烈地疼起来,四十多天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了,我们没有辜负读者和报社的期望,我们完成了本次采访任务,虽然其间遭遇了各种困难,但是我们都克服了。

那个黑夜很安静,我却无法入眠。

很荣幸,也很幸运,我们有这样一次机会,徒步行走整个环渤海区域,这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许在很多年之后这也会成为我们向亲朋好友炫耀的资本。

我们完成了一次艰苦的采访,也完成了一次人生突破,四个人一个团队,四十多天,1900公里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们不但是紧密团结的同事,更是亲如一家的兄弟。我们四个人在行走中都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成长,同时也修正了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就是一次壮丽的出海,既有风平浪静,艳阳高照,也会出现静水潜流,惊涛拍岸。但这一切,都不会阻挡我们出海,不会影响我们远航。

我们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每当为了某一个选题进行大量阅读之后,再去谈论一件事情时,会发现从阅读中走出来的我们不仅仅了解了一些知识,更有了对人生更多的感悟;当我们从渤海这个大自然中走出的时候,我发现我们更像孩子,除了职业的习惯之外,我们更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

人生的路,无需过多的准备,行动最重要。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济沧海的机会。

(作者为鲁中晨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