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性别批评视阈下的《还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性别批评视阈下的《还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性别批评的角度来分析《还乡》,力图通过探讨游苔莎是否应该无条件支持丈夫姚伯的教育事业,她是不是真的爱慕虚荣,对婚姻是否不忠以及对姚伯太太的死应不应负全责等问题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游苔莎形象,并直面男权社会下的游苔莎的不自由与孤独。同时,指出游苔莎需要反思的地方。从而展示哈代具有矛盾性的女性意识。

关键字:性别批评 男权主义 不自由 反思自我

一.游苔莎作为妻子是否应该无条件支持丈夫的教育事业

1、教育事业本身还不成熟

在小说《还乡》中,克林善良,正直,甚至有普世之心。他问他母亲“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世界上的人,有一半因为没有人扶助教训他们去抵抗他们生来受的苦难,都快要完全毁灭了,却把自己的时光都消磨在妇人女子的事情上,那他还配叫男子汉吗?”他认为凭他的体格无论做什么都够格,何必要低三下四去卖珠宝满足阔女人和有名爵的浪子顶卑鄙的虚荣,浪费光阴,为何不能做点有意义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了?而克林认为自己值得做的事情——当一个穷人和愚人的教员,教给他们向来没有别人肯教他们的东西。我们不得不佩服克林的悲悯情怀,对爱敦荒原人民的关心和责任心。但是万事开头难,此时的克林也并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与调查。他一厢情愿地认为慈善事业就会有无穷的支持者,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农民是否需要,爱敦荒原当地的变革是否处在一个临界点上,自己的热心愿望是否会一拍即合?游苔莎认为姚伯像耶稣的门徒保罗——在“圣经”里是完美的人物,但在实际的生活里可行不通。”结果证明,威斯克斯乡民确实不需要,克林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教育计划,当了牧师,一心布道,宣传他的主义。

除了当时客观环境的原因,克林自身也没准备好,首先他不具有成为教员的资格证;其次,他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用眼过度,得了急性青光眼,只能暂时砍荆棘不让自己闲下来,以及随后家里面发生的一些变故,使他的教育计划只能一拖再拖。所以,可以说,克林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者,并且还是一个强迫者。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反而还破灭了游苔莎的梦想。

2、游苔莎想到巴黎去有错吗

游苔莎并不是爱敦荒原的原住民,她的故乡本是当时那个时髦的海滨浴场蓓口。她父亲是希腊人,一个很好的音乐家,在驻扎在蓓口的联队里当乐队长。因为父母的早逝,不得不随着外祖父来到爱敦荒原。游苔莎对于这种变动却很痛恨;她自己觉得跟充军发配一样,不过她没有法子,非在那儿住不可。在哈代另一部小说《林地居民》中苏柯·丹逊因为舍不得旧情人菲茨比尔斯医生不愿与丈夫远赴新西兰,借口说自己舍不得此地,她丈夫一针见血指出“她心有所属”——“可你并不像我是在这儿生的”。同样地,游苔莎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威塞克斯人,爱敦荒原与游苔莎的性格又格格不入,所以她很难产生像克林和朵蓀的那种归属感,对爱敦荒原没有深深的乡土之情也是情理之中。

二.还原一个真实的游苔莎

1、游苔莎爱慕虚荣吗?

当韦狄说你就是为了想享受这样的人生——音乐、诗歌、热情、战争和世界的大动脉里一切的搏动和跳跃才嫁给姚伯的吧?游苔莎回答说:“那是你把我看错了。我是因为我爱他,才嫁了他的,不过我也承认,有一部分是因为我认为我在他身上有实现那种生活的希望我才爱他的。”游苔莎这种直率地自我评价的憨直作风让读者觉得她可爱真实。姚伯娶游苔莎就没有一丝目的性吗?他难道不是认为游苔莎识字,可以帮助他的教育事业吗?为什么人们就不对此计较了?克林没有带游苔莎去过一次巴黎,却承受着人们对其虚荣心的指责,显然这是不公平的。克林到巴黎来,自己感受了一番,发觉自己不喜欢珠宝商这种职业,然后就可以不事先和母亲商量一下,毅然辞职。寂寞无聊的荒原生活,让游苔莎窒息,这无疑让游苔莎更对巴黎平添了许多虚幻的好感。她根本不知道她所追求的巴黎生活是否有价值。如果真正的巴黎正如她想象的那样,无疑她是对的,她的本能的表现也是健全的。但是,真正的巴黎并不是游苔莎想象的巴黎。从侧面来看,游苔莎是值得同情的,她一直都梦想着城市生活,自然愿望越强,在现实生活中却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绝望之感也越来越深。渴望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并不等于虚荣!

2、游苔莎对婚姻的不忠吗?

人们多评价游苔莎为对爱情不忠,对婚姻不忠。其实不然!游苔莎后来之所以不愿与韦狄在一起,是韦狄在爱情中先抛弃过自己,当时游苔莎孤立无援,对此无能为力只好对韦狄殷勤来赢得韦狄的心。韦狄看到有人与他竞争朵蓀,游苔莎后又没如期去他们约定的地方时,权衡之下选择了朵蓀。其实韦狄才是最对婚姻不忠的人,并且是游苔莎对婚姻不忠的引诱者!他对妻子朵蓀多少有点残忍,因为生了女儿就给朵蓀脸色看,私下还不断约会游苔莎,最后不顾自己的妻女怂恿游苔莎与他私奔。每次韦狄和游苔莎的见面都是韦狄主动找游苔莎。对于克林和韦狄,游苔莎的内心当然更倾向于克林,她崇拜、尊敬克林。游苔莎在韦狄和外祖父面前都是极力维护姚伯的。老舰长讽刺克林斫长青棘一百捆卖三先令。她马上反驳。她在婚姻中的苦闷并没有告诉外祖父。最后只能借助韦狄离开时表露内心的挣扎。

3、姚伯太太的死游苔莎该负全责吗?

游苔莎无意害死了姚伯太太,实际上她无比自责,但她也知道她不会被克林轻易饶恕。不知所措的游苔莎期望克林打死自己,好让自己解脱。失去理智的克林丝毫没有去考虑游苔莎的心境。实际上,在得知屋里还有个男人的时候,姚伯对此更愤怒。面对姚伯的指责,她有些顾影自怜,想起要是之前能到巴黎去多好。无法面对姚伯的游苔莎最终只能回到外祖父家,极端绝望的她想到了自杀。

4、孤独、不自由、反抗命运的游苔莎

游苔莎最后想要逃走的时候,发觉自己身上的钱不够长途旅行时,那种呜咽的自我怜悯是能让受困的女性感同身受的。自己为什么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到头来,还是要依靠男人。一开始,老舰长如果听听外孙女的心声,也许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老舰长选择爱敦荒原上这块高临半天的山岗上住下,一是因为不花钱;二是在门前,能看见传说中的英伦海峡。外祖父囿于自己的船员身份而爱上了这里却没有征求游苔莎的意见。而游苔莎对于这种变动很痛恨,在这片荒原上整天无所事事的孤寂着。

游苔莎从未掩饰她对爱敦荒原的不喜欢,她一直希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游苔莎感叹过命运的捉弄,但是她从未停止过反抗。游苔莎深知即使姚伯最后走出姚伯夫人之死的阴影,原谅了自己,自己还是不得不和姚伯在爱敦荒原居住下去,而游苔莎真的不能容忍继续呆在爱敦荒原,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游苔莎的角度来说,与韦狄私奔,是她唯一的一种力所能及的反抗命运的方式。不管怎样,游苔莎迈出了与命运斗争的第一步。

三.女性之间的倾轧

在爱敦荒原男士的眼中,游苔莎美丽,高贵。而在爱敦荒原女士的眼中,游苔莎爱慕虚荣,懒惰,对爱情不忠贞。姚伯太太就认为游苔莎是一个坏太太,和克林在一起,克林最终不会得到幸福。最后,疼爱儿子的姚伯太太在韦恩的劝说下还是做出了让步,主动去克林家找他们和好,此已难能可贵。然而苏珊·南色则不然,尽管游苔莎没有对她做过错事,但她在内心却一直恨游苔莎,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些。

四.游苔莎需要反思的地方

在哈代的其它小说中,总会刻意安排女主角在不如意时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净化自己。 如《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她在克莱尔的帮助下奋力学习写字、看书。《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伊丽莎白·简也是因为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多而自卑,拼命学习。为什么这些女主人公都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看书上了?而在小说《还乡》中,游苔莎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少女时代的孤寂、婚后生活的平淡,作者为什么都没让她用读书来打发时光,是不是有意侧面谴责游苔莎人生的虚无?

五.结论

总之,命运从未真正厚待过游苔莎,作为一名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她已经意识到对生活的品质的追求,这本身是一种进步。我们不能因为游苔莎身上懒惰等缺点就简单地理解成她爱慕虚荣。如果想游苔莎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女性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而女性想真正决定自己的命运,最根本的是要改变女性生存的环境——男权社会!

参考文献:

1、《还乡》哈代 著 张谷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版

2、D·H·劳伦斯:《托马斯·哈代研究》,《文学批评选集》,第173页。英文版

3、《林地居民》哈代 著 邹海崙 译 贵州人民出版

4、聂珍钊:《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 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63页

5、西蒙·波伏:《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09页

6、《哈代创作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焘宇 编选 1992年版 第224页

李迎亚,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