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电巨头海尔转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电巨头海尔转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面临着家电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的现状,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计划将主要精力从制造业撤出,转型服务业。

近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海尔集团计划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以削减成本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作出反应的步伐。

制造优势渐失去

在海尔集团之前的发展历史中,对生产环节是非常重视的,并曾经一度将“生产质量”与企业的存亡相挂钩。

在名牌战略阶段(1904-1991年),海尔集团用了7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生产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紧接着,海尔集团又走过了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并从2005年底开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

去年海尔集团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

不难看出,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这样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与重视生产环节、狠抓产品质量紧密相关,“制造企业”一度是海尔集团的明确定位。

不过,当2004年海尔集团以1016亿元的年营业收入首次迈过千亿元大关位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榜首之后,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家电市场中发展速度便骤然放缓。

数据显示,2007年海尔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为1180亿元,被联想超过200多亿元。而2007年海尔集团的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企业利润率仅为1.5%。

海尔集团一度引以为荣的制造光环,在竞争异常血腥的红海中正在逐渐黯淡。白色家电的利润已经薄如刀刃。对于在营业收入和利润率这两个重要指标上均遭遇严重发展瓶颈的海尔集团来说,转型势在必行。

外包生产提高利润

张瑞敏表示,海尔集团的战略将是进行越来越多的外包。海尔集团正与能够运营该公司一部分或大部分工厂的台湾合同制造商进行商谈,以便使海尔集团能够专注于自身产品的开发与营销。

这种转型,对于多年来凭借生产成本优势迅速壮大发展起来的海尔集团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冠捷、唯冠、捷普、瑞轩、广达、声宝等众多台湾专业代工厂家,近年来大多凭借在大陆地区投资的工厂使原材料、人力等各项费用得以显著降低,海尔集团的生产成本优势正在逐渐缺失。

据悉,近年来海尔集团与专业代工厂家们的合作尝试已经哨然开始。

增长较快的电脑产业,是海尔集团目前新型支柱产业之一。海尔电脑某负责人透露到,海尔电脑的总部位于青岛,运营中心位于北京,而自身很少涉足生产业务。近年来海尔品牌的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主要是由广达、富士康、合硕、宝成等台湾代工厂家生产的。

海尔集团厨房电器产品本部一位负责人也承认,海尔集团的一部分厨房电器是外包给其他厂家生产的,目前家电生产领域的利润非常薄,对于海尔集团来说,最关注的是提供更加有利于满足用户需求、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解决方案,并不一定非要自己生产。

在液晶电视行业,海尔虽然有自己的制造工厂,不过,也已经开始将部分产品生产外包出去。台湾专业代工厂家――冠捷的一位负责人透露到,冠捷除了为索尼、飞利浦等外资品牌液晶电视进行代工生产之外,也与海尔液晶电视有代工业务的合作。

据了解,与其它一些产品不同,白色家电行业的竞争已不再由技术革命推动,竞争力将展现在商业模式当中。要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必须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业务模式,将大部分生产业务外包自然也是很好的出路。

喜忧参半看转型

对于海尔转型,TCL、长虹、海信等众多国产家电企业认为,

“制造业”还是中国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中国企业的核心优势之所在,所以目前没有像海尔集团那样转型服务业的想法。

甚至有的国产厂家认为,海尔品牌并不具备像索尼、三星等外资品牌那样强大的影响力,现在就学习外资品牌走“生产外包”的路子,就等于放弃生产环节的利润;而且,当很多消费观念尚不成熟的中国本土顾客获知海尔品牌的产品是由其他厂家生产之后,有可能会对今后的产品零部件维修更换、工艺质量等方面产生疑虑,这样就会对海尔品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过,对于早已经习惯于“将部分或全部生产业务外包”的三星、松下、东芝、日立、索尼等外资品牌来说,还是非常看好海尔集团的转型前景。

“将部分生产业务外包,意味着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库存成本等会相应减少,带来很明显的成本优势,这也是消费电子领域跨国企业很普遍的一种做法。一个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是全能的,海尔集团能够在中国制造企业中率先意识到生产外包的好处,意味着其经营理念的进步。”索尼(中国)一位内部人士认为。

即使对于成立历史较长的跨国企业,也不可能每个环节都擅长。例如,对于索尼来说。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节是“上游液晶面板资源”、“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品牌塑造”等,对于生产领域,索尼并不认为坚持自己生产所有的产品就是聪明的做法。

另外,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制造”的优势也越来越小,在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如果冒险扩充生产规模,那今后还有可能面临“工厂裁员”的风险,海尔集团计划将大部分生产环节外包出去,也是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