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月盛开的室内乐花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月盛开的室内乐花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五月音乐节是国家大剧院的品牌项目,至今已连续举行了数届。这个音乐节以室内乐为内容,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集中了国内外高水平的多场室内乐演出。今年的五月音乐节从5月1日开始至5月25日结束,共有十二台室内乐合奏、重奏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和小剧场举行。我本人有幸欣赏了其中的九场演出,现将听后感汇集如下,在此与大家共享。

权威“海顿乐团”的精彩开幕

在5月1日的开幕音乐会上,来自奥地利的奥匈海顿爱乐乐团十分“抢眼”,这个创建于1987年的乐团,是一个有着近40人编制的大型室内乐团。奥匈海顿爱乐乐团的成员来自维也纳交响乐团和大匈牙利交响乐团,他们以演奏海顿的作品著称,曾经录制过全套海顿交响曲的唱片。此次出席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乐团在指挥家、小提琴家雷纳· 霍内克的指挥下,为首都听众演奏了海顿的歌剧《菲德尔特》序曲、《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四十五“告别”交响曲》和莫扎特的《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奥匈海顿爱乐乐团并不是一个技巧超群的乐团,但却是修养深厚而风格纯正的乐团。当晚的三首海顿的作品,乐团演奏得自然得体,风格把握恰到好处。歌剧《菲德尔特》序曲充分体现了演奏上的轻灵感,全曲一气呵成,恰似行云流水。乐曲中两支圆号的演奏很有趣味,他们围着二楼观众席环绕一周,吹出的声音与乐队演奏形成回声,效果很是奇特。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演奏得顺畅自如,音乐风格在中规中矩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就是从这首交响曲演奏完后,我感觉到了乐团的合奏修养以及对海顿作品轻车熟路般的驾驭功力。说实话,海顿的作品在现代人的耳朵里是缺乏激情的,演奏不好会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平淡感。然而奥匈海顿爱乐乐团的演奏却很有生气,他们表现出的雕琢般的声音和细腻的层次感,使海顿的音乐焕发出了清新的朝气和快乐的情调,而这一切,都与指挥家霍内克的现场掌控和处理息息相关。

莫扎特《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是当晚唯一一首非海顿作品,此曲由霍内克本人担任独奏和指挥。作为小提琴家,霍内克曾经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员,据说还担任过首席。当晚他以双重身份登场,给现场的听众带来了一种全方位的感受。若以独奏家的标准衡量,霍内克的演奏并非完美,技术上的欠缺和音乐表现幅度的局限,使他的演奏难有惊人的效果。然而,霍内克却以成熟的修养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气场,他的演奏质朴洁净,很好地表现出莫扎特作品有的典雅感。我的体会是,尽管霍内克的演奏不是大师级水准,但却不失为一次很好的示范,他以下意识的规范化,给人们上了一堂如何演奏莫扎特作品的生动现场课。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作品是海顿的《第四十五“告别”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乐团的演奏仍然严谨、流畅且有声有色,只不过听了一晚上海顿、莫扎特音乐的听众,此时“耳朵”均已疲软,就连我也不断产生了生理上的倦意。说老实话,“告别”的前三个乐章现场听众很多都不再“忍耐”,纷纷离座退场,惟有一批像我这样的“忠实爱好者”还在不懈地坚持。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奥匈海顿爱乐乐团的深厚艺术功力,他们演奏的海顿作品确实正宗,有着十分浓郁的维也纳乐风。

“最炫德国风”的伍滕堡乐团

5月2日,来自德国的伍滕堡室内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音乐会。由于该团指挥鲁本· 葛则里安因病退出,中国青年指挥家张艺顶替出场。

伍滕堡室内乐团是一个由十几位演奏家组成的弦乐团,当晚他们与中国小提琴家黄蒙拉合作,演出了一场风格差异颇大的音乐会。

音乐会上半场首先是维瓦尔迪的《四季》,黄蒙拉很大气,规范方正的演奏有着十足的巴洛克风格。“春”“夏”“秋”“冬”四首协奏曲下来,他的演奏耐力得到了充分证实,其技术的完成和音乐的表现亦可圈可点,只是音色不够通亮,有时缺乏润泽感。黄蒙拉的演奏在音乐上“冲”劲十足,依照他的风格,如果音色再尖锐亮泽些会更好,因此我建议他日后演奏时多向米尔斯坦或斯特恩的音色上靠一些。

雷斯庇基《古调与舞曲》第三套(弦乐)是一首很有趣味的乐曲,它将古朴与浪漫相结合,虽层次复杂但却线条清晰,其中西西里舞曲和巴沙加牙舞曲是意大利风格的典范。张艺指挥伍滕堡室内乐团的演奏严谨而不失浪漫,表现出一种浓郁的地域特色。

下半场是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黄蒙拉再次登场,其演奏比上半场明显更在状态,皮亚佐拉的《四季》在他手上就像四首绚丽的音画,充满着生动的激情和艳丽的色彩。在这部作品中,黄蒙拉娴熟的技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而音乐的民族性以及其中的探戈韵味都表现得惟妙惟肖。张艺指挥伍滕堡室内乐团与黄蒙拉默契配合,他们二人在音乐感觉上相当一致,很多地方像是心有灵犀。

伍滕堡室内乐团是一个风格严谨,能力超强的乐团,合奏上有着非凡的统一感。整个乐团音色融合、技巧出众。尽管当晚演奏的多为意大利作品,但乐团却表现出了突出的德国风格,即扎实、严谨、厚重。“最炫德国风”,这是我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精彩的“美杰三重奏”组合

由吕思清、秦立巍、孙颖迪三人组成的“美杰三重奏”,是一个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优秀组合,三位青年演奏家都是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中华骄子。5月9日晚,他们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钢琴三重奏音乐会。

这是一场轰动的音乐会,作为职业音乐家,我还从未在国内见到过一场重奏音乐会能够有如此盛况,三位演奏家的精湛技艺征服了现场所有的听众,音乐会在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中掀起阵阵高潮。

当晚的音乐会,三位音乐家为大家演奏了舒伯特《降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肖斯塔科维奇《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何塞· 布拉卡多改编)。三首作品风格跨度大,技巧和音乐亦有着相当的难度,然三位音乐家的演奏却显得炉火纯青,真正达到了融合与自由的境界。吕思清的琴声像清亮的歌唱,秦立巍的琴声似娓娓的诉说,孙颖迪的琴声如涓涓的流水,三人合在一起非常和谐统一,其音乐表现之细腻,音乐色彩之丰富,音乐变化之生动,都是难得一见且旁人不可及的。

尽管肖斯塔科维奇《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和皮亚佐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美杰三重奏”演奏得多姿多彩,但我个人还是最喜欢他们演奏的舒伯特《降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这首三重奏杰作他们演奏得很有条理性和层次感,作品中初期浪漫主义的“矜持”美感和惬意风格,以及音乐中亲切的歌唱性、隽永的抒情性、轻快的幽默性等,都在他们的默契配合中被“和盘托出”,感觉特别耐人寻味。

精彩的“美杰三重奏”,可敬的三位青年音乐家,愿他们长期坚持下去,合作越来越成熟,影响越来越广泛,最终成为世界级的“中国组合”。

神奇“龙”的音乐腾飞

5月12日,由小提琴家宁峰、顾晨,中提琴家金朕弘,大提琴家秦立巍组成的“龙”四重奏小组,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举行了弦乐四重奏音乐会。

这是一个去年才刚刚组建的四重奏小组,宁峰和秦立巍是著名的独奏家,这自不必说,顾晨亦是当年的神童,现为澳门乐团首席小提琴,金朕弘留学于俄罗斯,现为马来西亚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

由于是一个刚组建的四重奏组,音乐会前听众并不甚了解他们的合奏水平。然而四个人的琴声一出,所有的听众都被那黄金般纯净的声音征服了,这是一个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组合,无论哪个方面,他们都是真正过硬的。

鲍罗丁《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是一部无比优美和浪漫的作品,“龙”四重奏组的演奏就像一杯甘甜的清泉,透彻而富有回味感。宁峰的音色令人陶醉,第三乐章那段著名抒情旋律,他的演奏令人联想到遥远“月宫”的美。秦立巍的声音刚劲挺拔,抒情中带有温暖的阳光感,两位内声部演奏家有着非常好的相融意识,他们在演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粘合”作用,金朕弘的声音就像一把小大提琴,顾晨的演奏与第一小提琴相比毫不逊色。就是这样的组合,使鲍罗丁的音乐得到了出神入化般的呈现。

叶小钢的新作《玛旁雍措》是专门为“龙”四重奏组而作的。这首作品韵味丰富、大气磅礴,虽用了不少现代技法,但却一点不令人生厌。“龙”四重奏组的演奏效果就像一幅完美的画卷,协调、自然、流畅。

下半场第一首作品是罗姆伯格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这是一首类似贝多芬风格的作品,但却带有一丝洛可可味道。音乐写得很规范、很工整,亦有着内在的幽默感。“龙”四重奏组的演奏中规中矩,技术、风格、特色都近乎完美。

音乐会的最后一首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弦乐四重奏》。这是“龙”四重奏当晚演奏的顶峰之作。对于这首颇带“沉重”感的作品,四位演奏家的演奏完全是超水平的,他们配合默契,发挥“神勇”,金朕弘的中提琴技巧惊人,“肖八”中大段C弦高把位快速音型演奏得清晰流畅,宁峰的跳弓似“炒豆”般富有弹性,秦立巍势大力沉的运弓似“中流砥柱”,顾晨则融在其中,与宁峰的配合游刃有余。可以说,“肖八”的演奏完全展示了“龙”四重奏组高超的演奏水平,他们如同一人般的默契感,使音乐宛如一件乐器演奏出的一样。应该说,“龙”四重奏组和“美杰三重奏”组一样,都是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优秀组合。

古乐当先 声乐为佳

5月16日,奥地利萨尔茨堡宫庭室内乐团与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费莉西塔斯 · 福斯,波兰男中音歌唱家丹尼尔 · 柯特林斯基一起,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一场以声乐作品为主的古乐音乐会。

萨尔茨堡宫庭室内乐团是一个编制很小的乐团,一架古钢琴带上七八件弦乐器,就是乐团的全部“家当”。这个乐团是以古乐形式来演奏的,弦乐的琴弓都是古式的,大提琴没有尾柱,靠夹在双腿中演奏。正因为如此,他们奏出的声音温柔纤细,带有一种恰似管风琴音色的“嗡嗡”感。

乐团的演奏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担任声乐伴奏却绰绰有余,且有一种特殊的协调感。这场音乐会的亮点主要集中在两位歌唱家身上,在维瓦尔迪双小提琴变奏《疯狂的》之后,女高音歌唱家福斯首先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她演唱维瓦尔迪《巴雅泽》中的咏叹调“受伤的新娘”,一开口就令人叹服,声音感觉和音乐感觉均属上乘,且演唱规范、风格纯正,很受听众欢迎。

接下来是一组亨德尔的作品,柯特林斯基首先出场,他演唱了清唱剧《犹太马加比》中的咏叹调“武装吧,勇士”。柯特林斯基的声音浑厚,亮点集中且带有戏剧性张力。此后,轮番出场的二人为大家演唱了“让我痛苦吧”(选自《里纳尔多》),“绿树成荫”(选自《阿西斯与加拉蒂亚》)以及二重唱“克利奥帕特拉”(选自《凯撒大帝在埃及》)等曲目,他俩的精彩演唱,逐渐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下半场更是二人施展功力的时机,福斯的声音真棒,位置高、音色飘、音质亮,且气息支撑非常到位。她演唱了莫扎特伊斯美妮的咏叹调“在爱人之前”(选自《梯》),“这双美丽的眼睛闪耀着照人的光彩”(选自《阿斯卡尼在阿尔巴》)。精彩的演唱迎来人们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柯特林斯基相比福斯略有逊色之感,但他的演唱仍很有魅力。他的声音厚重而富有穿透力,音色是标准的男中音,还有一点,那就是他的音乐很深沉。下半场演唱卡尔达拉《宛如阳光》和莫扎特“请你到我窗前来”(选自《唐璜》)等,都表现出了深厚的功力和修养

音乐会的最后,二人为听众演唱了莫扎特“让我们携手同行”(选自《唐璜》),默契的合作加之富有戏剧性的表演,使音乐会的气氛达到了活跃的高潮,一场古乐风格的音乐会,竟然在一片欢呼声和欢笑声中结束,这真是难得一见的奇异盛况。

小号女神与苏格兰弦乐团

英国女小号演奏家艾莉森 · 巴尔松与苏格兰弦乐团是经常合作的搭档,此次他们一起来华参加了五月音乐节。

巴尔松算起来应该是第三次造访了,对于中国听众来说,她已经不是陌生的面孔,这位享誉世界的青年小号演奏家曾在前年的新年音乐会上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苏格兰弦乐团是一个带有新鲜演奏风格的乐团,它以演奏曲目广泛,演奏形式多样著称。此次来华,他们与“小号女神”巴尔松合作,于5月20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音乐会。

巴尔松前两次来华我都没赶上,这次欣赏她的演奏是我期待已久的愿望。音乐会上,她给我的印象是气度不凡,高挑的身材纤细匀称,清秀的容貌姣好自然。上半场身穿红色的连衣裙,下半场身穿洁白的连衣裙,举止翩跹,温文尔雅。然小号一吹响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她立刻从一个淑女变成了大师,演奏起来得心应手,声音高、飘、亮,气息流畅贯通,音乐自然舒展。上半场她演奏的阿尔尼诺尼《降B大调双簧管协奏曲》,麦克米伦《六翼天使》等曲目,技巧娴熟,音乐委婉,非常耐人寻味。下半场用高音小号演奏的亨德尔《降B大调大协奏曲》,声音嘹亮而富有穿透力,音乐严谨而工整,很有巴洛克式的庄严感。而维瓦尔迪《D大调第九小提琴协奏曲》,她则演奏得清新自然,如同小提琴家演奏《四季》时的感觉一样。

苏格兰弦乐团当晚展示了他们古典及现代作品的演奏功力,他们不仅出色地演奏了维瓦尔迪、亨德尔、阿尔尼诺尼的作品,还演奏了霍尔斯特的《圣保罗组曲》和布里顿的《简易交响曲》。值得一提的是,乐团还与中国二胡演奏家谭蔚合作,演奏了谭盾《卧虎藏龙》(二胡协奏曲)的片断。

苏格兰弦乐团的水平很高,12位音乐家技术均衡,风格统一。他们在艺术总监乔纳森· 莫顿的指挥下,给现场听众带来了很有艺术价值的听觉享受。

吕思清携孙颖迪献“完全勃拉姆斯”

5月19日,小提琴家吕思清携手钢琴家孙颖迪,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了一场“完全勃拉姆斯”音乐会,演奏了勃拉姆斯全部三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吕思清近年来重视室内乐演出,对奏鸣曲有了进一步的钻研,去年底他开独奏音乐会时,就演奏了弗朗克和德彪西的奏鸣曲。当时他曾对我说,不出半年就要举行勃拉姆斯全套奏鸣曲音乐会,并邀我一定出席。果不其然,转年后国家大剧院的五月音乐节上,他就和孙颖迪一起付诸了现实。

音乐会按顺序演奏了作品78、100、108三首奏鸣曲。吕思清的琴声很有魅力,淳厚清丽的音色令人神往,孙颖迪的琴声似鸣钟和泉水,镇定自若又潺潺流淌。这场音乐会十分精彩、严谨和浪漫,两位演奏家的配合天衣无缝,音乐感觉融合一致。

勃拉姆斯的奏鸣曲音乐很“高贵”,带有着特殊的贵族气息和田园般的浪漫气质。吕思清的琴声很好地表现出这一点,听后令人充满回味感。尽管下半场《D大调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的最佳奏鸣曲,音乐亦有着深刻的思想逻辑性和戏剧效果,但我仍然最喜爱开场的《G大调第一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那清新的甜美感和唯美般的浪漫气质,让我着实陶醉其中。这首被称之为“雨之歌”的奏鸣曲,是最能抚慰我心灵的“圣乐”,从吕思清与孙颖迪的演奏中,我确实得到了惬意、幻想、回味的享受。

通过“美杰三重奏”及“完全勃拉姆斯”的演奏,我感觉吕思清在专业上有了很大进步,他的音色纯净规范了,演奏中的各种技术规格提高了,音乐的细腻性和变化性也有了增强。孙颖迪也一样,演奏起来放得开,收得住,整体的流畅性自然了许多。这一切都是重视室内乐演奏而取得的成果。我一直认为,我们的青年演奏家要有艺术上的远见,不要总沉醉于那些过热的“应时性曲目”,要有耐心坐下来规规矩矩地钻研奏鸣曲和室内乐,如若如此,假以时日必然会取得艺术上的飞越。吕思清、孙颖迪、宁峰、秦立巍等人的成功就是鲜明的例子。

克莱默、陈萨、德瓦瑙斯凯特的“梦幻组合”

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吉顿· 克莱默近年来常与青年音乐家一起演出室内乐,中国青年钢琴家陈萨目前已成为他的首选合作者。5月23日,克莱默与陈萨及大提琴家德瓦瑙斯凯特组成钢琴三重奏组,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音乐会。

音乐会由陈萨率先出场,她演奏了海顿的《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陈萨演奏海顿的作品并不少见,我曾听过她弹海顿的奏鸣曲,风格和味道均很正宗,当晚《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她演奏得干净流畅,音乐中透着一种轻灵的松弛感。

接下来是克莱默登场,他演奏了莫伊塞· 魏因伯格的第三《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这是一首异常艰难的作品,乐曲中复杂的无调性手法、大量不规则的双音、和弦以及高难度的音程跳跃和变音经过句,令听众的耳朵几乎无暇顾及。魏因伯格的这首作品不很中听且极难理解,但却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寓意,即对孤独、彷徨、疑惑、灾难等人生困境的体现,克莱默演奏这首作品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个人艰辛而带有苦难感的生活经历,或许与音乐中的隐喻不谋而合。当晚这位年近七旬的大师,以娴熟的技术和积极的状态,给人们带来了难忘的音乐享受。

上半场的最后一个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悲歌”。三位演奏家合奏的声音一出,一种浓郁的浪漫情调便充溢在音乐厅中,而那种隐约的,忧郁的“悲情”,则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到听众心中……

下半场的曲目是舒伯特《降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前几日“美杰三重奏”组刚刚演奏完这首作品,然此时听克莱默一组的演奏,感觉音乐更加纯净、更加质朴,尽管仍然充满着优雅感、抒情性和趣味情调,但却显示出不加任何修饰的古朴味道,这是十分独特而高明的演释。

克莱默在演奏中尽显大师风范,与两位合作者的配合相依相附,十分和谐。大提琴家德瓦瑙斯凯特音乐感奇佳,她不仅技术出色,还十分擅长演奏抒情段落,其歌唱性特点非常突出。陈萨已经找到了成熟室内乐演奏家的感觉,与大师合作,她没有了不必要的紧张感,故音乐上的相融性、自然性都提高了不少。

这是一场能够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印象的音乐会。

黄英领衔的闭幕音乐会

五月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于5月25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中国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黄英领衔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演出。

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是一个著名乐团,成立于1952年,已经有了六十多年的历史。这个乐团也是一个弦乐团,其特点是演奏技巧高,合奏能力强,对于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尤为擅长。当晚的音乐会,乐团首先演奏了罗西尼《G大调第一奏鸣曲》第一乐章,其娴熟的技术和流畅的配合为音乐会开了个好头。

接下来是黄英的表现,她分四次出场,演唱了罗西尼《音乐晚会》中的八首小曲,即“承诺”、“耻辱”、“离开”、“狂欢”、“邀请”、“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平底船漂流”、“舞蹈”。黄英的声音如同“黄莺”,清脆嘹亮,高飘自然,罗西尼的音乐被她演唱得似“仙乐”一般,实在令人陶醉。我一直认为,黄英与其他中国歌唱家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她不仅是歌唱家,还是艺术家。她在演唱时,完全是进入到自由王国境界的艺术展示,而非为歌唱而歌唱的低层次表现。中国的声乐界和歌剧界没有将黄英纳入主流阵容,那是目光短浅的无知表现,假以黄英作为中国声乐界和歌剧界的重头人物及代表,那才是步入世界水平的真正体现。

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当晚还演奏了几首不同作品,上半场,大提琴家皮耶托· 波斯纳演奏了以罗西尼《老人的罪恶》中的“一滴泪”改编的《大提琴与弦乐队的主题变奏曲》。波斯纳的技巧能力很强,整首艰难的乐曲演奏的一气呵成,很有独奏家的气派。下半场,乐团演奏了维瓦尔迪的《四季》,小提琴家安东尼奥· 安瑟米很有经验,他既担任首席又担任独奏,其掌控能力甚为突出。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演奏的《四季》个性十足,听起来是纯意大利式的。平时我们所听的《四季》都有着浓郁的巴洛克风格,而他们演奏的《四季》则让人联想到娄卡泰利和帕格尼尼,这就是其独特的风格所在。

五月盛开室内乐花簇是清新、芳香、迷人的,在初夏20多天的时间里,它给人们带来了轻松、愉快、惬意的享受。今后,愿国家大剧院这一优秀传统品牌,长久存留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之上。

景作人: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提琴演奏家、乐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