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文观止》丈量今人尺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文观止》丈量今人尺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滇西北的小城里,我的阅读仿佛是一片叶子,在层层叠叠的高山与幽深的峡谷里,被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着。在这个远离了文化中心的边地,似乎还没有太多的传统,以诗文的形式,闯进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世界。

和往常一样,我并没有对身边的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沉静的阅读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一定会与一部经典遭遇。

独坐陋室的阅读往往会形成一种吸引力,让我的关注渐渐地集中到一本经典上来,倾心品味,反复再三。由此,我不可避免地碰上了《古文观止》。

其实,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被若干前辈和同龄人奉为经典的古代文集时,我已经在很多地方看到了这本书里将近一半的篇幅。在课本里,在图书馆里,在人们的语言里,我早已熟悉了《古文观止》里记载着的许多事件和人物。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很随意地存在着的,只有喜欢阅读,并且希望认真地读一些书的人,才会与之相遇。在这里,我可以作一个有趣的对比:中国文化传统里,与《古文观止》性质相似的选本还有《唐诗三百首》,二者在中国绝对是最具权威性的两本古诗文选。但是在国人的阅读经历里,没有见过《唐诗三百首》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而有的人,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翻一翻《古文观止》,哪怕是仅有的一次。这就形成了两个极端:同样是国粹,《唐诗三百首》成为不是下里巴人的下里巴人,《古文观止》却成为不是阳春白雪的阳春白雪。

《唐诗三百首》让我们记住了一个风华正茂的时代,《古文观止》却为我们记录了中国的大半部人文历史的精华。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许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唐诗三百首》的功利性,而对于《古文观止》的阅读,除了能够在那些文字里读到一些前人对某些人所作所为的私人评价之外,再不能为自己的颜面与荣光增添一些东西。所以,这本注解与正文同样丰富的经典,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太多的入口,只好等待着有心人,在孤独、落寞、失意、怅惘的时候,才会放弃众多无法实现的欲望,在长吁短叹中阅读。这就是尘世中我们经常看到了隐者抵达《古文观止》的途径。

在滇西北的枝叶与花朵的簇拥里,也许,这是阅读《古文观止》这样的经典的绝好地方。无论在什么时代,滇西北总是一个宁静而安详的地方,江河与山冈,把滇西北围起来,仿佛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书房。在这里,如同一个隐者一样读书,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这样的情形,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平静的心情来品味这本书。

当然,在众多隐者当中,还是会有很多人绕过这本书,直接沉落到比《古文观止》更遥远的《周易》、《老子》里去,把失意归根于风水之类的因果里去,一边喃喃自语放鹤田园,一边侧目庙堂之高。因此,《古文观止》似乎更多了一些寂寞,仿佛要无人问津了。然而,《古文观止》却始终是存在的,始终有人在安静地阅读,并且一读再读。这就是经典的真正魅力,有人在路过之后就离开了,有人在离开之后再回来,还有的人,在回来之后,再没有离开。我有两本《古文观止》,一本是1982年8月出版的繁体字版本,到1993年,它已经印了5万7千本了。还有一本是1981年出版的简体字版本,到1991年,也已经印了20万本了。如今,时间又隔了十多年,不知道这两个版本还有没有再印。然而,这个数字已能够说明问题了,况且,这本书到现在究竟还有多少其他的版本,大概也只有专门从事出版的人才能够知道。

《古文观止》是一本特别厚重的经典。这里并非只是说它包含了中国由周至明的思想与文学精华,从最浅的层次来讲,它的厚度与重量,远远地超过了《唐诗三百首》。因而,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随手放进口袋里,在茶余饭后掏出来读一读。好在滇西北的宁静,给我带来了绝好的机会,让我多次带着它,在野外随意地找一个无人的树丛或者阡陌,把自己隐藏在叶子与枝干之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潜心品读这本有着相当厚度与重量的经典。我至今都很固执地认为,阅读《古文观止》这样的经典,必须是心神宁静的时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舒适地躺下来,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才会读出其中的境界来。

《古文观止》与众多的书籍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既不像《老子》那样讲究内敛与隐忍,过分地追求自我修炼,也不像《孙子兵法》那样工于心计,更不像《厚黑学》那样厚颜黑心。这本书的精华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臧僖伯、子鱼、唐雎、冯谖、邹忌、苏秦等人的故事,记录了古时的士大夫种种的智慧与谋略,却又始终在告诉你出世时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和列国东征西讨的刀光剑影里的道德华彩。

在《古文观止》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更多的是人性品格的外化呈现,比如:“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样的句子与段落,随处可见。正因为如此,《古文观止》才会让我们数百年来一直平静地阅读着,如饮美酒而沉醉于心,如见师尊而虚心聆听。

厚厚的一本《古文观止》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来描述远古时代的战争,通过硝烟弥漫里的人影,把智性展现出来,满足了一些人窥视铁血时期的强势品格的欲望。但是,只要仔细阅读《古文观止》就不难发现,这本书还不止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哲人,它让你能够不断地领略到一种惊人的胸怀与气质,不动声色地让人为之倾倒。当我的目光绕过《出师表》《屈原列传》《岳阳楼记》等荡气回肠的篇章,我总是要在《李陵答苏武书》、《陈情表》里停留很久。苏武在中国历史里的跋涉,不知道支撑了多少人的精神,使其为之而自豪,并引为典范。与此相比较,同时代的李陵则因为投降,被写进了一段又一段历史,为众多将相仁臣所不齿。但是,被奉为古文经典的《古文观止》却收录了一个投降者劝降苏武的书信,真不知道编这本书的吴楚材和吴调候当初是怎么想的。但是,作为一个叛臣贼子的见证,却与《出师表》之类的垂世名篇同列一卷,读来却同样是感人的。也许,这就是散文所特有的气质吧。

随着我自己的创作逐年深入,在偶然的一些宁静时光,我经常会在内心深处对散文本身所应该保持的本性,淡淡地思考。散文这一看似很随意的文本,它原本是应该把心理纤尘不染地显现出来的。一本《古文观止》看似复杂,但是它却只有一个主题:做人。

然而人又是很难做的,历史大浪淘沙,让许多人和事在数十年之后,甚至数千年之后,才会让我们看清他们的本来面目,这是多么困难的一种辨别啊。为此,在这一本书里,那些被文字固定在长长短短的篇幅里众多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组成了一支队伍,有的面色严谨,有的放浪形骸,有的痛哭失声,最后告诉我的,却也只是一点:他们都在坚守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愫,随时随地,在不经意之中,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与自己的信念厮守着,甚至不惜失去繁华与生命。比如屈原、诸葛亮、贾谊,比如柳宗元、王安石、方孝孺。

在《古文观止》里,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记载别人的事,而那些被记录在文字里的人们,谁又会想到这些文字,会被收集起来,流传千古呢?随着文字的流传,那些人,也随着文字而永远地站立在历史的舞台上,从不退场。如果把《古文观止》喻为长卷《清明上河图》的话,那么,书里的人和写下那些字的人,就是那图画里密如群蚁的行人,姿态各异地留在了纸张上面,谁也无法改变那姿势和神态。如此说来,历史还是公平的,生前身后,总有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