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0年战争的序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0年战争的序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楚 军事学者,专栏作家,多年从事国际政治和军事问题研究,主要著作有:《伊拉克战争》、《名家谈新军事革命与当代战略热点问题》等

战争史的疑问

在秦汉之际的中原族群与西北笼统地被称为戎狄的族群之间,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大战争,这场战争的高峰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令蒙恬发兵30万始,到汉武帝时代的历次战役结束,其后续发展迁延到整个两汉,横亘数百年。传统的历史叙事先入为主地以中原王朝为地缘和伦理的基点,用简单化的野蛮与文明的扭曲视角来描述中原族群与西北各族群,特别是匈奴的冲突,将战争归因于西北族群对中原的入侵,这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

关于中原与匈奴的战争起源,有一些简单的事实需要注意。在导致周王室东迁的事件后,直到秦的统一,历春秋战国长达500余年时间内,以列国为代表的中原族群与戎狄胡等各种来自西北的族群是错杂地居住的,并不存在一个内中国而外夷狄的明确界限。历史记载这些非中原主体的族群在南起黄河两岸,东至今辽东半岛,西到天山的广大地区,共有超过一百的聚落,他们的生活方式并非单纯游牧,在河套地区定居逾五百年,从事着半农业、半畜牧的生活,而且有的已经进入高度的政治生活形态,成为类似列国的实体。

人们读史不免疑问的是,为什么在战国时代力量弱小许多的列国均能有效地抵御和对抗的匈奴在秦汉之际变成了中原需要倾全国之力才能应对的威胁?答案很简单:与一般对匈奴的后来认知不同,那时候西北各族群并无统一的国家组织,尚未进入国家级别的政治生活,以逐步因并吞而强盛的中原北方各国对散居而技术水准低下的戎狄各大小群落,所谓匈奴并不是难以对付的威胁。

到战国时期,新兴的西北诸国,如秦、魏、燕、赵,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均采取了向所接邻的戎狄诸族开战的政策。秦的早期崛起奠基于对西部的武力开拓,征服了西戎十四国,魏驱逐了今陕西西北部的非华夏族群,开辟了新的国土,而燕赵也同样进行了针对非中原族群的讨伐。各国的城防与边防警备体系,以及组织化升级的武装对分散的西北族群形成了很大优势。简言之,那时候中原族群与西北族群的冲突还不是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状态。因为中原华夏族群与西北的戎狄族群在政治发展上并没有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

中原国家的战略主动

导致中原国家与西北族群战争形势升级的致命事件是秦始皇对西北的军事政策。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令蒙恬率兵30万对现内蒙古河套地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战略进攻。

蒙恬为秦国名将,这位祖先自齐国入秦的将军在当时非常著名,其祖蒙骜、其父蒙武及他本人三代在秦统一战争中均曾立下大功。其父蒙武是攻灭楚国的大军统帅王翦的副手,而他本人则是前期攻楚的统帅李信的副手。

蒙恬攻击河套地区的基地为陕西西北的上郡,这一地区本是魏驱逐匈奴的成果,后在秦惠文王时期转入秦国之手。秦攻击的目标主要指向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地区不仅是优良的牧地,而且是适合农业的地区,这一在那时被称为“河南地”的地理区域具有战略意义,因为从这里出发的攻击部队可以很容易威胁到中原的腹地。

统一国家的强大组织支持力,在统一战争中锤炼的凶悍战斗作风,以及装备、训练和指挥的优势,秦军对河南地的进攻非常顺利。秦军的个人装备有长剑和戈矛等长兵器,而现今的强弩和射远兵器也已成建制使用,再加上战车与畜力的运输保障和战术上的熟练优越,这都是西北族群难以抵抗的。

历史记载未显示经过激烈的战斗过程,蒙恬及其军队便占领了河套地区。秦在这里设立了朔方郡和五原郡,将中原人民移居此处,建立了建制的行政机构。在其他东西各方向上,秦军的势头也远非分散的匈奴可以抵御,一年之内,秦军便在东起辽东,西到甘肃临洮的防线上,依托黄河建立了稳定的防线。然后,秦人将六国时期西北各国的防御警备设施重新修缮和整合,建立了以城等著名的综合防御体系。这是2000多年前亚洲的“铁幕”。

秦人修筑了大小城堡,这些城堡则支持着前沿的警备据点和哨所烽燧,在这些体系化的军事防御工事系统背后,则是通往内地的新型道路,在缺少河流水系作为运输补给系统的西北地区,良好的道路系统是长期作战的必需。而配合军事胜利则是大规模的移民和殖民活动,这一行政和地区开发的政策又反过来支持更迅猛的军事拓展。以稳固的防线为据点,秦人开始对大河以北的进一步进攻。可以说,秦人的作为,与其祖先崛起时代对西部的外族如出一辙,政治上、组织上和装备科技上的优势构成了中原族群500年来对西北族群的存亡威胁,西北族群对此自然也有清醒的意识,于是,大漠南北的西北族群进入了一个政治大变动的时期。

冒顿单于的崛起

现在被许多中亚民族视为始祖的冒顿(读音为mò dú)单于名为挛,是中原与秦汉200年战争的关键人物。关于他的正面和反面传说都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一个统一了大漠和草原各族群的英雄人物。在来自中原的武装殖民潮流冲击下,原先分散、自主的西北族群开始意识到存亡的危机,这一危机意识推动族群整合。冒顿是这一统一趋势的产物,也是其推手。

冒顿年轻时曾被父亲派遣到月氏人那里做人质,而且在残忍的家族内部斗争中幸存。他本人骑射本领高强,而且富于组织和军事才能。当时匈奴军事化程度是很低的。既无严格的军队组织,也没有先进的军事科技和装备。历史记载说匈奴的主要军队是熟悉放牧与打猎的民兵,而装备不过是个人的刀剑与棍棒,其实也是生产工具。分散为一百余个的族群部落,落后的社会组织和军事装备,这使得各族在来自中原的先进武力进攻下,犹如羊群遭遇猛虎。这种危机催生了西北族群的统一。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经过精心准备的冒顿单于杀死了其父头曼单于,开始了其雄才大略的事业。简略来说,冒顿单于先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以骑射部队为核心的精锐武装,对各族群进行军事和行政的编组。然后打败了阻碍统一的东胡势力。应该注意的是,后人注意到的匈奴社会组织的高度军事化其实是有时代的原因的,那就是,匈奴和西北族群的统一本是对中原国家进攻的反应。西北各族群支持和拥戴统一国家和共主的直接动机本是军事生存的迫切需求。这也解释了后来的分化。

如此,冒顿单于的权力正当性除了其自身的直接军事力量,尚需要在对中原的战争中不断得到验证。这也决定了他统一草原后立即掀起了对中原帝国的反击,首当其冲的是对匈奴人念念不忘的美好家园河南地的进攻。

当时中原国家的军队主力是战车部队和步兵,而匈奴人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骑射部队,而西北地理上的广大空间也是其天然盟友。

两极世界的成型

匈奴统一的另一个战略后果是,由于在中原之外建立了新的权力中心,西北各分散族群变成处于两强之间的小国,他们被迫在两极权力之间周旋,根据自身利益不断选择和调整自己的阵营。分散而快速的骑射部队一方面从秦汉防线的各种地点进行快速袭击,另一方面,新统一的匈奴国家开展了模仿秦汉的对西域等零星部族的征服。这使得匈奴与中原的战争变成国际性的争端轴心,也使得中原国家在对外关系上第一次获得和平与战争之外的第三种工具:外交。此后200年,中原与匈奴的交锋从生存斗争演变为霸权的争夺,这种争霸与后世的两极霸权斗争一样,势必要以一方压倒另一方终结。

就在公元前209年,也就是冒顿单于杀父自立的同一年,名将蒙恬因秦二世登基而被杀,中原国家对西北大草原的第一波战略进攻浪潮戛然而止。来自匈奴的反击浪潮开始了。为了应付这种来自西北的骑射攻击浪潮,中原国家的军事和社会生活也被迫发生变化,新的军事变革进入萌芽时期。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在白登战败,这场自蒙恬进攻引发的战争的终于有了根本转变和后果,那就是秦汉对西北族群的征服终于正式演变为中原――匈奴的二元国家级战争。这一战略态势延续几乎2000年,首先是直接的中原与匈奴的延绵200年的战火。此后,不论中原国家发生怎样的变化,西北非华夏族群国家始终是中国军事安全的首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