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现代社会中的新闻写作与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著作《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书中曾指出:“从哲学上说,后现代思想的典型特征是小心避开绝对价值、坚实的认识论基础、总体政治眼光、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和‘封闭的’概念体系。它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赞美分裂而不是协调,破碎而不是整体,异质而不是单一。它把自我看作是多面的、流动的、临时的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
特里・伊格尔顿的对后现代的描述其时恰好印证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和混乱的年代,一个传统(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织的时代,它使一切都烙上了模糊与质疑的色彩。
而这样的转变在新闻写作与传播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与突出。新闻写作大致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印刷术的推广,它直接推动了近代报纸的产生和改变了新闻的写作和传播方式;第二次是摩尔斯所发明的电磁电报,它不仅改变了新闻的写作方式,更直接促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新闻的产生,也彻底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第三次转变是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不仅带来了全新的写作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视听)方式,这就是图像时代的来临。这一次的转变既给普通人带来了享受信息的平等机会,也使受众从读文转向了读图。第四次转变就是互联网的产生、发展与普及,它彻彻底底颠覆了以往的写作方式和阅读方式。如果说第一、二次的转变还停留在传统的写作和阅读方式上,第三次是现代主义的写作和阅读方式,那第四次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写作和阅读方式。前三次基本上呈现一种线性的写作、传播与阅读过程,而网络时代的新闻写作、传播与阅读最基本的特征就表现在非线性上。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并于七八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后现代新闻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并呈现出惊人的发展趋势,从其内容上看其特点是突破了现代新闻对新闻传播的形式上的限定和党派的原则,放弃了现代性的基本的规范,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感性地、随意地、反理性地传递新闻。像“博客”、“论坛”、“BBS”等这些大众交流平台就是滋生后现代新闻诞生和发展壮大的温床。它们为后现代新闻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后现代新闻文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后现代新闻文体的多样化被称为“超文本”,主要应用在网络中,网络中的“后现代新闻”以其独特的两方面特点而著称:
网络信息的多媒体形式。网络信息的形式可以多媒体形式存在。网络新闻打破了三大媒体新闻编辑的各自为政的单一局面,在功能巨大的数字化网络空间中,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图像等再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取长补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化的新闻方式。网络新闻这种多媒体特性对传统报道尤其是对文字报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了当代新闻报道写作上的新趋势出现――描绘感觉,即在新闻报道中,尽量描摹事实的形状、声响、气味等以达到与受众的各种感觉的直接连接。导致了这种以感觉描写为主的“后现代”新闻的诞生。同时其多媒体的风格以新的工具、新的风格、新的方式来逼真地描绘世界,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网络媒体的超链接。通过超链接使信息之间产生联系。网络储存信息具有无限量的特征,并能通过任意链接将新闻报道的相关背景资料调出,这样就出现了报道群的特点是传统媒体所完全不具备的。报刊、广播、电视信息的检索是在资料室、图书馆、查阅目录获得的,可谓工程繁琐、费时费力,而在网络新闻中利用当前非常成熟的各种检索技术,凡是在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网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随时的查询。在运用超文本方式进行写作时,我们可以采用将材料分层的做法,把最关键的信息作为第一层次写作(骨干层次),而相关详细信息作为第二或第三层次提供(枝叶层次)。即用一个骨架的方式描述对象,而相关的细节分别用超链接给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进入哪一个方面的细节阅读,从而让受众全方位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
后现代新闻创作主体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网络媒体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媒体,任何人只要懂电脑就能通过计算机去进行创作,它突破了机构的界限,它为网民搭建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很显然后现代新闻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鸿沟添平,实现两者间的零距离。“人人都是传者、人人又都是受传者”,达到了传者与受众的合二为一。
后现代新闻中受众地位的变化让人惊叹不已。
后现代新闻中受众地位的变化是市场竞争的直接产物,同时也是受众主人翁意识提升的表现:
眼球经济的出现。区别于传统媒体对受众的看法,如今的受众是新闻传媒人的上帝,受众是新闻报道的最终评价者和消费者,如果没有受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就没有采写的必要,传媒的一切活动就变得没有意义。在网络时代,注意力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注意力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也可以使网络商获得巨大利益,注意力已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这就是注意力的商品化。注意力作为一个个体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如果从全社会的总体角度看它又是非常丰富的资源,而且其再生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而引发的经济效益是具有倍增的乘数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网络的点击数(访问量)、网民数往往比利润更受到风险投资者的重视。因为点击率能够帮助我们破译注意力“密码”,从而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向。在这里注意力是第一位的,利润反居次要地位。在网络时代没有注意力就没有利润,而没有利润的企业最终要失败。因此后现代的新闻以受众为中心,受众决定了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一切。
后现代新闻中传受的统一。传者和受者的统一,形成了互动的关系。网络延伸人的多种感官,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对空间、时间控制的变化加剧;丰富了文本的表达形态,从而拉近了传者和受者的距离,并且受众在接受传播中不断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从而培养了人们的思辨能力,使传者和受者合二为一。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与传播最迅捷的交流平台,使网民不但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第一手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论坛、群、贴吧等平台进行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方式似乎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讨论方式,从而达到传者和受者思想的互动交锋,步入了“传者即受者,受者即传者”的双向沟通时代。
后现代现已大量存在于西方国家的生活中,并呈现出逐渐发展壮大的趋势,其在我国的发展现仍然处于萌芽期。但是后现代生活正在对人们的存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对我们的新闻事业有着本质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就是互联网。
而后现代社会中,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是非线性的呈现,非线性带来了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超文本(也称为多向文本hypertext,是美国计算机专家Ted Nelson首创的名词)是借计算机处理搜寻数据的特性,将文件与文件以链接相连,只要轻点鼠标便可以导人另一份文件。超文本这种非线性与互动的特色对当代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诸如它改变了文本的疆界,突显了传统书本文化的局限与僵化,模糊了读者与作者的界线,也产生了艺术创作的新文类。
另一个特点就是超文本的互动特性使得读者的参与增加。印刷书本文化中,书中的思想感受是作者单向的传输,而非双向的交流,读者处于被动的地位,接收信息,难有响应的机会,造成作品定于一尊的权威性。如今有了实时互动的网络,作者不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读者瞬间便可以与作者交换意见,共同完成文本的内容。而链接的扩散开放特性,让读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途径,随路径的不同、文本的内容不同、诠释的涵义自是不同,读写的界限正在模糊化。这其实就是后现代阅读方式所带来的无价值、无目的、无中心的一种后果。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前进的,在前进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各个阶段在更替中又并不是完全的替换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遵循着“优胜劣汰”生物进化规律而得来的。所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浪潮下,21世纪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多元化的时代需要人们用多元化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的事物。针对新闻写作与传播的多元的现存形态,我们该如何去正确的面对,科学地处理传统(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应采用“共时性”的态度去面对三者的共存问题,全面地掌握了三者的特征后,立足于自身各自的特点,用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三者的发展,才能共同去推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