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合理化配置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合理化配置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追求教育公平公正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合理化配置直接影响到整个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多方面原因。从教育政策引导层面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四种措施:一是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二是打破教师资源的地区条块分割;三是建立与完善优质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四是加大对薄弱学校扶持的力度。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03-02

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既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可见,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合理化配置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近年来,政府和教育界比较关注义务教育实施中教师资源的配置,在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虽然情况比较前几年有所改观,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师资源在数量上出现“集聚”与“短缺”并存的状况

从教师资源数量方面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出现了“集聚”与“短缺”并存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在东部发达城市或地区出现教师超编现象,而在西部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出现师资不足的现象。笔者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则对贵阳市进行的义务教育执法检查报告。报告反映:贵阳市教师总量虽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实际上是“缺编”、“超编”共存,教师资源分布和教师学科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资源分布上,城镇热点学校缺编,薄弱学校反而超编,农村学校因规模不足既缺编又超编;在学科结构上,农村学校普遍缺少英语、计算机、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而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师富余。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1]。

2教师资源在质量上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

近年来,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水平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教师资源在质量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上相比城市地区落后。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学历不高,职称偏低,缺少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知识结构比较陈旧,有时候甚至难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笔者所了解的对甘肃省6个县1 482所学校中的7 856名教师的学历调查报告显示,其教师队伍的学历主要以中师为主,其次是大专,甚至还存在一部分教师只有小学学历。即使在农村地区也存在优质师资分布不均的情况,学历高的教师基本上在镇中心学校教书,村级小学很少有正规的师范生。另外从教师职称看,农村学校初级职称比例相当高。相比而言,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甚至出现硕士、博士教学的现象,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已经占到45%左右[2]。

3优质师资流向不合理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流向不合理,并造成了恶性循环。具体表现在:从学历和职称层次而言,教师流出的层次比较高,而流入的层次比较低;从教师的年龄上来看,中青年教师流失比较严重;从地域来看,边远地区和农村教师的流失比较严重,大部分优秀教师都从农村流向城市,从郊区流向市区。优质教师资源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流向不合理,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师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3]。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地方教育供给差异造成了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这样的国情,直接导致地方教育供给的差异,进而导致教师资源出现不合理的配置。众所周知,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我国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教育经费,其中地方政府负担主要部分,因此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会导致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衡。于是,更多的教师愿意选择在经济相对比较好的区域任教,哪怕该区域已经出现饱和状态,进而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在数量、质量和流向方面的不合理分布。

2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重点学校制度曾经在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如今却渐渐成为现代义务教育发展的桎梏。上世纪90年代,教育界围绕是否取消重点学校制度展开过激烈讨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直到现在重点学校制度仍然存在。笔者认为,重点学校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剧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首先,重点学校之间的师资竞争加剧了师资力量的非优化再分配,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优秀师资非正常流动。从某一方面讲,重点学校成为优秀师资的“抽血机”[4],从而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其次,重点学校制度逐渐成为复制社会差距的制度,这对于教师的观念而言,无疑是一种不良的导向,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更加倾向于物质方面的利益。

3“城市中心”教育价值取向加深了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存在“城市中心”的倾向,出现了对城市义务教育的政策倾斜,直接表现是资金的投入和教师资源的投入。该倾向的危害便是误导了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的义务教育与城市地区义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中小学校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有些学校连正常的教学都无法保证。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合理化配置的政策建议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现状的形成多与教育政策相关,据此,笔者从政策引导层面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1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建立广大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缩小城乡、地区教师工资差距。农村教师待遇偏低,难留人才。农村中小学教师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工资差距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原因。因此,要逐步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待遇的“两个持平”和“一个鼓励”,即县(区)域内教师待遇与公务员待遇持平,城市教师待遇与乡村教师待遇持平,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帮教,还应对农村中学本科学历教师和农村小学大专学历教师以及老、少、边、岛和贫困地区教师每月增加一定的津贴[5],对患重病的困难教师进行定向医疗救助。

2打破教师资源的地区条块分割

在城郊结合部和县、区接壤处,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打破地区条块的束缚和发挥条管的协调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相比津贴制度而言,打破教师资源地区条块分割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并对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有着明显的改善。如制定相关政策打破城市与农村,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包括文化氛围创建、制度的创新等。目前已经实现的资源共享模式是东、西部共建的义务教育教师对流支援项目。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支教活动也能够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帮助广大农村地区或西部地区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真正有效地实施义务教育。

3建立与完善优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对优质教师流动机制的建立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加以完善。教师聘任制是目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该制度将会有效地缓解目前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对城市中小学校的教师,应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4加大对薄弱学校扶持的力度

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尽量实现校际间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主要措施为:一方面要加大在教育经费和教师资源配置上的投入,要有合理的薪酬机制;另一方面,要在师资培训等方面对薄弱学校有所倾斜,如定向培养、与重点学校结对、师资交流与交换等等措施,让优质师资共享;最后,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教学点多、生源分散等特点,注重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适当倾斜,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要求。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还要加大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等方面的政策倾斜,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张力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岚论高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J]交通高教研究,2011(2)

[3]严开胜,王德清建立教师资源配置有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

[4]曲铁华,等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5]丛珊珊从中小学教师校际换岗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