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问候语是日常礼仪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问候语的功能表现为人际的,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在问候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问候语的跨文化交际作了尝试性研究,即用关联理论去解释中西方问候语的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问候语;关联理论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globel village)这个概念,用于表达世界在逐渐变小,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拉近这样的观点。来自不同国家和大洲之间的人们彼此就像是邻居一样的交往着。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在交际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成为了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潜在诱因。本文首先会对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会用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去对在中西方问候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和障碍进行处理。

一、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原因

问候是最短暂的一幕社交,但是能够映射出参与者的自我感知和他们感受相互关系的方式。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1971提出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根据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了解,问候体现礼貌身份或是地位,以及相互间的平等关系。英国人类学家J.R.Firth 1972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的确认,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中国学者胡文仲认为问候大致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前者是通过语言行为进行的问候,后者是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者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这里我们主要将讨论的是语言问候。胡文仲又根据问候者的关注点不同或者是方式有别,把语言问候分为祝愿式的问候、关心式的问候、交谈式的问候、称谓式的问候、称赞式的问候等五类。

中西方问候语的最大差异表现在问候内容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强调人的社会性。为了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打招呼时细致入微,见什么问什么,甚至明知故问,如“吃了吗?”、“去哪儿啊?”等,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自上古时代的中国到现在的中国,问候语内容的不同体现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从上古时期的“无它乎”和“无恙乎”,到始于战国的“吃了吗”,从改革开放的“下海了吗”,到现在的“离了吗”和“你买iPhone4了吗?”等。而西方人认为这些问题会涉及到听者的隐私,会破坏到对方的独立性,属于不适合问候的内容,他们会选一些中性的话题,比如英国人见面会以讨论天气来开始一段谈话,或是赞扬某人的衣服等。有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是他们在问候时所避讳的,比如说工资、年龄、婚姻状况等,亦或是宗教、政治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的称谓也是不一样的。称呼问候语一方面让我们可以向对方表达礼貌,一方面可以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让使用者知道自己在社会的定位,知道自己的辈分,同时可以呈现出上下关系的意义,这样也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这样看来,称呼问候语就是一种中华民族重视事物关系和上下结构的传统思维以及敬礼习俗的产物。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有着很强的伦理观念。

二、关联理论下的中西方问候语

关联理论是1986年Sperber&Wilso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明示-推理模式是基础,编码-解码模式只是附属于它的一种过程。该理论提倡从话语认知角度去解释会话的含义。其核心的概念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关联原则,明说和隐含,互明,语境等。关联理论中的“关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程度的区别。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处理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也越强。

Sperber和Wilson认为发话者意欲传递一个设想集{I}。从受话者利益出发,{I}当然应该是发话者可能得到的关联性最大的信息。但是,发话者与受话者的利益在这里并不需要重合。发话者可能想把手头关联性最大的信息留给自己;她可能有自己的理由,只传递关联性较小的信息。从受话者的利益出发,发话者应该在该范围内选择关联性最大的刺激信号,即需要最小处理精力的那个。这就是最佳关联性程度。

例如:约翰是来自美国的某大学的交换生,王强是他的同班同学。一天早上他们见面了。

约翰:早上好。王强:早上好,约翰。你吃了吗?约翰:怎么了?我牙上有菜叶吗?王强:没有。为什么这么问?

在美国人的认知环境中,“你吃了吗?”这样的问句是和吃有关的话题,听者根据最大关联可以推断出的是不是早上吃的蔬菜留在了牙上。而在中国文化中,类似“你吃了吗?”这样的问句只是问候语的一种,属于上面提到过的关心式问候。如果约翰想要达到最佳关联,他需要了解中国式问候语的功能用法等,加上额外的推理努力这样的不良沟通是可以避免的。

语境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的认知语境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他们共享同样的物质世界,他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语言代码是通过阅读、讲话、收听被发送和接收的,而行为代码测试通过体态语、情境、客观环境等发送的。

关联理论是强有力的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从语用与认知角度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候语的新的途径。运用关联理论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候语,有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成功和失败的本质。这种方法为问候语以及其他言语行为,如赞扬、拒绝、称谓等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1]李庆明,尹丕安.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