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收获满心的欢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收获满心的欢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作品定位

黄贵权先生的摄影,在下给它的定位是:

首先它属于“沙龙摄影”(或称“爱好者摄影”),说得确切些,是一种港澳及其周边地区当代所特有的以唯美表达为其追求的“沙龙摄影”;

二是属于有追求的“沙龙摄影”,是醉心于使用各种技巧来获得特殊美感,从而达到其创意目的的“沙龙摄影”;

三是有超越的“沙龙摄影”,若仅是前两者的代表体现,则不足为奇,其突出的价值与地位就在于“超越”二字。

“沙龙摄影”讲究技巧的奇特,语言的精准。常言道,摄影有三趣:“技趣”、“艺趣”和“意趣”,这就是“沙龙摄影”的独特性。正因如此,“沙龙摄影”的立意往往也就包含了三个层面:技趣,摄影在技术操作层面上的趣味,正所谓“摄影乐趣,不言而喻”,操作本身给爱好者带来了无穷尽的快乐。如果这种技术趣味带来了不一般的画面艺术效果,那就进入到了“艺趣”范畴,摄影者会有“以辛劳耕耘获取良好收成”的满足感。普通摄影爱好者所获取的“艺趣”,并不能完全升华为他们所寻求的更高境界的“意趣”,更多的画面意义表达则停留在耳熟能详的公共认知的水平上,在大众文化的意识层面里,难以有所突破和创新。然而,黄贵权先生的摄影确实在这“三趣”上均有所超越。

进一步追求艺术表现手法,成了众多爱好者又一大“挑战式”的爱好。黄贵权先生在手法上的创新可谓趋于极致,他试图通过自己在表现手法的突破,来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沙龙摄影”窠臼,突围出来,为当代沙龙摄影创造出一种鲜活、灵动的新样式。黄先生的摄影是有超越的“沙龙摄影”,已经相对地从身边的摄影人群之中独立了出来,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众所周知,东方传统哲学在宏观认知方式上讲究“天人合一”,而在微观认识上则体现为“形意合一”。“形与意合”这个深入东方人骨髓之中的概念,正是黄先生多年来对于摄影“意趣”锲而不舍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之中,“形”与“意”合,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穿凿附会,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体悟或兴会。因为他的“形”,是经过内心世界“过滤”改造的已经“意象化”了的“形”,完全不同于眼中所见的“形”,从而他所暗示或明示出来的“意”也就有了方位感与深度感─让观赏者也能获得与作品中的自然相兴会的满心喜悦。他的大多数作品,均具有传统文人墨客意趣,而且其心态却总是平和乃至是欢喜的,在其作品之中所弥漫开来的各种动人因素,也是其阳光心态下的自然流露,如《鱼乐》《出水》《芳菲》和《听雨》等,其作品之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中国传统风水能量,简直达到了不可言说之妙。

可以说,是良好的心态决定了他作品的成就。黄贵权先生作为摄影爱好者的身份定位决定了他自己的观看定位,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品位。向来坚持走业余摄影的道路,以兴之所至的随感式创作来愉悦自身的同时,也愉悦了同样怀有此等热心与期待的观众─“沙龙摄影”从来就不缺少观众,而最最热心的观众往往就是他们自己。

二、启发藏家

中国的影像收藏作品几乎都不适合挂在家里,只能短暂地挂在极其有限的几家画廊,经不起时间和人心的长期考验。为什么我们普通中国人家能长期挂在墙上的艺术作品,只是传统字画和风光美女的印刷品图片呢?因为中国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崇尚吉祥文化。而当代中国能进入收藏界的影像风格基本上都属于舶来品,大多所迎合的是当代西方的评判标准,在国内尚未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作为入侵物种,它们无法深深扎根到中国传统的大地上。即便是中国现今的商业摄影审美方式也同样大幅度被西方文化所浸淫,画面之中已经基本不再饱含东方传统文化能量。

显而易见,中国的摄影要进入良性循环,影像市场还必须得全民参与,当摄影艺术作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家家户户墙面上都挂着真正优秀的摄影原作之时,才是中国摄影真正繁荣之时。我从黄先生的作品之中看到了这样的曙光,我认为这样的创作可以带给中国摄影事业以希望。

三、传统魅力

在风行西方话语的年代里,摄影的知识界也从来不会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恪守与坚持。事实证明,国内许多以文人心态观照风景的摄影者,则仍然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言志缘情”,强调个人情趣在与自然兴会之中的自我印证、自我发现的暗自窃喜,以及隐含有急于与他人分享内心喜悦或抬头四顾觅知音的殷殷期盼。

而香港,这个最初由西方文化殖民拓展而开放的都市,后经因抗战避乱、避难而在此汇聚和积累起来的传统人文气息,业已形成丰厚的华夏文化沃土,在这一文化沃土里成长起来的秉承了中国文人特有气质的黄贵权摄影,也必将在传统意蕴的表述方面,给予我们内地摄影师,尤其是许多年轻摄影人,以诚恳、善意,充满喜悦感的良性启发。

四、笔指“沙龙”

有人说“沙龙摄影”快死了,我觉得还死不了,有摄影爱好者的存在,“沙龙摄影”就死不了。因为决定一样事物存亡的是做这事的人,而不是事物本身。死了的只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狭隘经验主义理论,即试图用现成观念来指导创作实践的所谓“理论”,其实这样的理论从来就没有正确指导过真正的摄影实践。即使形式有改变,实质不变。其实,这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摄影”不是统一组织,爱好者里从来都有着不同的层次,而其中的文人摄影则秉承了中国文人所特有的气质秉赋,令其画面的内外气象、作品的风格特色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沙龙摄影”,有些早已进入收藏家视野的拟古题材摄影创作,则更像是英国早期的“高艺术摄影”。

要知道,真理往往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从传播与影响的角度来看,大众心理永远是“少见则多怪”,而“多见则不怪”,只待到“沙龙摄影”彻底边缘化的那一天,人们则又会重新好奇起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