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慈欣:未来早已到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慈欣:未来早已到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对我这个科幻作者和科幻迷来说,头等重要的事就是去西昌近距离地看了嫦娥3号的发射,之前从来没有走到离科幻和星空这么近的地方。参观台设在一个彝族小村庄,现场有3000人左右。发射过程比预想的要快很多,好在我听从了朋友的劝告,没怎么照相,因为眼睛是最好的相机。

发射结束后,我挤在返回的人群中,对航天的事想了许多。一直感觉,国内媒体对航天事业所具有的意义在报道和评论上是有偏差的,只是强调具体的现实用途,比如增强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具体一点,能够更准确地预报天气,能有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能有更多的通讯带宽等等。在媒体的意识里,航天探索的真正图景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宣传在已经开始的深空探测上无法自圆其说。月球探测还好,月亮上有核聚变所需的氦3,小行星带有矿藏,而对行星,特别是行星的探测很难在可见的未来有具体的经济前景,更不用说对太阳系外广漠的星际空间的探测了。现在看来,如果把经济前景,也就是俗话说的“有什么用”作为航天事业的主要依据,那大规模的太空探索永远也无法实现。

去年还有一件事,是每年一届的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星云奖颁奖典礼,以往都在成都举办,去年设在太原,离我家比较近,规模也比往常大。从整体来看,国内科幻的状况和前几年相比变化不大,并没有太多让人惊喜的地方。

但是去年获得新人奖的长篇作品还是值得一谈,它们很好地反映了当下的现实和近未来的发展图景。比如陈楸帆的《荒潮》,我认为是国内科幻作品的突破。他描写的是不太遥远的近未来,中国南方的一个社会场景,资本入侵、环境污染,以及信息技术的向前推进,发展到人机融合,就是人和机器在生理上融为一体。机器可能和人的神经直接相连,也可能植入人的身体内部。就像谷歌眼镜、智能手表,虽然不是生理的直接连接,但已经有这方面的影子了。这样发展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器件变成人的一部分。《荒潮》描述了这个进程,它把这个进程和中国近未来很广阔的社会场景联系在一起,写得很好。

我国的科幻读者主要是年轻的群体,包括在校学生,他们对科幻的热情每年都在增长,这也和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关系。我同意一位科幻评论家的说法,他认为,科幻文学是一个国家社会状况很敏感的指针,科幻的兴衰可能是国家的整体状况(包括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的晴雨表。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当时的美国和我们现在很相似,都处在快速的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之中。这种进程中充满了机遇,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也充满了危机和挑战。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美国的科幻黄金时代处于一个世界局势十分动荡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冷战的开端,而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和平发展的阶段。美国的科幻现在处于一种衰落的、停滞不前的状况,是不是和美国社会已经达到顶峰阶段相适应?所以,中国科幻的快速发展可能与我们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我也一直在关注美国最新的科幻小说,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刘宇昆的作品。刘宇昆是华裔美国科幻作家,在美国主流科幻圈很受重视,连续两届获得世界最高的科幻奖项星云奖和雨果奖。他的作品和美国其他科幻作品不一样,文化上给人一种很新的感觉。它兼具西方的科学色彩和浓郁的东方色彩,而且结合得天衣无缝。 刘慈欣1963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地球往事”系列(《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作为一个写科幻的人,我相当多的时间都在关注世界最前沿的科技,但主要不是互联网方面,而是物理学、宇宙学、天文学方面,因为这些方面的成果才是人类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互联网只是一门应用科学。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对世界的改变是最深刻、最广泛的。去年一年,这一进程也在加速,互联网越来越多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去年我出去旅游两次,发现手机已经成为人的一个器官了,就是说任何时候人都黏在手机上,手机成了人和世界接触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和媒介,这一点确实是很有科幻小说的色彩,和许多科幻小说中预测到的未来都很相似。

其实现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很多技术都出现了新的萌芽。美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说过,“未来早已到来,只是还未普及”。未来的因素早就在我们身边潜伏,比如谷歌推出谷歌眼镜、谷歌地图、谷歌街景,不像现在的技术,具有强烈的未来色彩。

但是很遗憾的一点是,具有未来色彩的技术绝大部分都集中在IT领域。正如有人所说,目前我们很可能处在一种技术进步的假象中,IT技术的飞速发展掩盖了其他领域技术进步的缓慢。举个例子,航天技术进步十分缓慢,处于60年代的水平。对我们生活极其重要的材料技术和能源技术,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我现在工作的发电厂的火力发电技术和IT技术相比进展缓慢,没有突破。发电系统早就在设想一种新的发电机,叫等离子发电,它的发电效率很高,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直研制到现在,没有任何突破。其他的能源技术,比如核聚变,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到现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资金,但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据说最长的核聚变持续了几十秒,投入的能量比产出的能量还多。唯独IT行业技术的发展,提前跨入了未来,这就是2013年我们面对的现实。遗憾的是这种现实没有被很多人认识到。

最近三年我没有任何创作,但是不是就处于低谷?我认为要认识到一个现实,就是如果一个人认真地去写,而不是商业化写作,一辈子是写不出几本书来的,甚至一辈子写不出第二本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作家,一辈子只有一本书,即便是竭尽全力写了第二本,但是很快就被世人遗忘。比如《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中国的作家就更多了,比如路遥,只有一本《平凡的世界》。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也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必须去面对。

我个人对《三体》还是很满意的,虽然有很多缺陷。至于《三体》为什么会这么畅销,我说不清楚。一本畅销书的出现,不但作者说不清原因,就连出版商也很难说清楚。就像去年网络上突然冒出来的那些句子、词汇,什么“不觉明厉”、“人艰不拆”、“长发及腰”和“土豪”,它们为什么会突然变得这么流行?畅销书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个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虽然这其中肯定有作家的因素,有写作质量的因素,但不可知的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可能是背后某个奇怪的数学规律在起作用。

我当初选择写科幻小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是一个科幻迷,但我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科幻小说的作者有很多来路,有的是从文学这条路上来的,有的是从科学那条路上来的,而我是从科幻这条路上来的。 科幻作品可以把人从现实中带出来,让人感受现实之外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科幻最伟大的使命

在我看来,中国作家缺的是想象力和更广的知识。限制作家想象力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的文学是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传统,我们的文学理念也是基于现实主义的,认为文学就是反映现实,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理念之下,作家把描写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现实层面。当然现在情况有所改观,科幻小说也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重视和注意。《三体》最近在《当代》杂志的“五年五佳作品奖”中获得了最佳长篇小说大奖,这是主流文学的一个奖项。2013年,《三体》还获得了中国作协颁发的优秀儿童文学奖。作协有五个主要的奖项,但还没有科幻的类别,就放在儿童文学下面。不管怎么说,这说明主流文学开始重视科幻作品的想象力,整个文学都需要这种想象力。

《三体》计划在2014年年中出英文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在美国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美国市场每年要出上千本科幻小说,而且美国人对非英语系的科幻天然就存在一种轻视的态度,所以对它的预期可能高吗?

未来很难预测,因为有的领域进步飞快,比如I T领域,而有些领域停滞不前。如果非要预测,只能把不同的未来排列出来。

未来的城市会走向虚拟,这是需要很多技术支撑的,比如互联网技术和3D打印技术。还有一种萌芽技术,比如去年我看到北京一家快递公司,用小直升飞机送快递。直升飞机很小、很轻,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最终会用GPS导航送到每个人的家里。这一技术在之前的科幻小说中多次出现过,所以说“未来早已到来”。这种技术如果推广了以后,城市的聚集就没有必要了,城市会越来越分散,在虚拟空间的聚集程度会越来越高。

3D打印的影响也很大,它让物流在虚拟网络直接运行,意义非凡。这一技术也将极大地改变城市的形态和人类未来的分布形态。它会让你的位置变得不重要了,你可以通过虚拟网络运送实体物品。当然,3D打印目前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理想中的未来,我想肯定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整个社会有一种很稳定的、富足的物质生活。理想的未来还在于,整个社会处于不断进取之中,不断向外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地对宇宙、太空,对地球之外的世界抱有探索的欲望。虽然开拓生存空间的速度可能很慢,因为技术很难,但是不断这么去做,就成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一点上来说,现在真的是很不理想,现在我们对外部空间的探索,从冷战结束以后基本就停滞了。

所以,人类应该有个共同理想,我们的社会最欠缺的就是这一点,这也是这几年表现出来的很明显的一点。

最后要说到去年的一部片子《地心引力》,这是一部很纯的科幻片,这在电影界是很少见的,它的特技很出色,很精确。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拍科幻片,除了技术、金钱,最重要的是拍科幻片的人需要一种对科幻的情怀,一种对宇宙充满诗意的感受。看这个电影,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导演对太空的情怀,特别是空间站遭到碎片重创之后返回地球的情节,每一秒钟都能表现出来。我们最缺的正是对宇宙的一种诗意的感觉,当普通人在现实中纠结的时候,科幻作品可以把人从现实中带出来,让人感受现实之外更广阔的世界,这就是科幻最伟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