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跟年轻妈妈谈宝宝“斜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跟年轻妈妈谈宝宝“斜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戏剧舞台上,丑角儿的眼睛更能传神,他们经常表演斜眼,甚至“斗眼”,人们会说他们的眼功有绝技。可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宝宝有斜眼、“斗眼”的话,那就可能是眼病了――

宝宝斜视给妈妈们带来无尽的烦恼。一位年轻妈妈焦急地来问:我的女儿6岁了,3年前出现了单眼斜视,医生建议配镜矫正,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治疗,她的斜视还一直没有好转,该怎样办才好?斜视到底能不能治愈呢?

“双相机”和“小木偶”

宝宝的眼睛像两架微型照相机,黑眼球是小镜头,视网膜及黄斑部是小底片。

•宝宝的眼睛又像活动在眼眶舞台内的两个“小木偶”,各自有6条眼外肌牵动。分别是上、下直肌、内、外直肌与上、下斜肌,使眼睛能够上、下、左、右运动和旋转。

•正常情况下,两眼的视轴都向着注视点,两眼的黄斑部分别接受的物象,会在脑内综合形成单一的印象,叫做双眼单视(如图1)。这是由肌肉、神经(为下神经单位)、中枢、大脑(为上神经单位)综合作用的结果。

•宝宝斗眼、斜眼是眼球活动出现了故障,造成双眼视觉发生紊乱的结果。

•生后数周的婴儿,因缺乏双眼单视的能力,可能有暂时性的斜视。随着双眼单视的发育,到出生6个月后,暂时性的斜视即不会再出现。

•婴幼儿时期,因鼻骨未发育,两眼距离较近,或内眦赘皮(内眦角上眼皮多余的皮肤,是东方人眼睛的特征之一。如图2),上眼皮遮盖了鼻侧的部分眼白,常出现假性内斜视。随着年龄增长,鼻梁逐渐隆起后,这种情况便会消失。

•根据视觉反射发生的过程,在宝宝5~6岁以前,视觉反射尚不固定,如能在此时期内进行充分的治疗,则很大一部分患儿可以获得双眼单视的效果。斜视治疗总的要求,就是使患儿恢复并保持双眼单视功能。

宝宝斜视并不少见

•在幼儿中,斜视并不少见,发病率约为3~5%。有的表现为外斜,有的表现为内斜,还有垂直性斜视等。其中以调节性内斜视和特发性共同性斜视为多见。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由于父母的爱和亲情,以及对斜视的常识了解不够,许多宝宝的斜视最先不是被父母发现,而是被亲友或幼儿园老师发现。

•小儿对各项检查几乎不能合作,一般经过1~2次门诊的检查,只能得出初步的印象或大略的数据。这对小儿斜视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常带来一定的困难。

•斜视不仅破坏宝宝的外貌形象,更重要的是影响双眼视觉功能,还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而且更容易对成年后的学习、择业造成很大的限制。

•一般来说,斜视在6岁以内治愈率可达90%以上,之后,治疗效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治,对斜视儿童至关重要。

•斜视的治疗有的很漫长,家长们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有的宝宝治疗半年、一年还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也是正常的。但是,一旦确定了正确的治疗方案,持之以恒就格外重要。

带宝宝做检查

要给宝宝做一套可靠而满意的检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幼儿时期是一个斜视是否能获得功能性治愈的关键时期,所以家长最好了解检查方法,并尽全力配合医生。

1.提供病史供医师参考

父母应尽可能详细地提供小儿生长过程中眼部的变化,还有是否曾造成产伤,以及是否有外伤史或疾病史(特别是高热、脑部疾患),甚至是家族史等。

2.配合检查有侧重

斜视检查不外乎以下内容:

(1)视力检查;

(2)角膜映光;

(3)遮盖法;

(4)眼球运动检查;

(5)代偿头位;

(6)复视检查;

(7)双眼视功能检查;

(8)眼底和屈光检查。

家长要了解选项检查的目的、要领,以便能够呵护小儿,耐心教会小儿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取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和数据。

分类诊断有依据

斜视主要分两大类:

1.非共同性斜视

非共同性斜视是因为累及下神经单位(神经、肌肉)而产生的斜视,其特点是斜度因眼球向不同方向注视而不同,又称麻痹性斜视。在临床上又分为3种:

(1)先天性或婴儿期眼肌麻痹

眼肌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神经发育异常,或因生产时产钳损伤眼肌、颅神经或肌肉鞘膜出血,引起肌肉纤维化所致,也可因急性热病、脑炎及脑膜炎等引起。所以对小儿患急性热病者,应及时治疗,并加强护理。

这样的宝宝发病在双眼单视建立之前,一般在2岁以内。麻痹常常仅表现为某一肌肉的功能不足,斜度一般较轻,因此往往不能引起父母等人的注意。宝宝经常用“代偿头位”(歪着脖子看),来取得一定的双眼单视。如果两眼视力比较正常,无明显屈光不正,以后会逐渐转变为共同替性斜视。如果两眼视力不一致,则会转化为共同性单眼性斜视。

(2)先天性肌肉筋膜异常

①先天固定性斜视眼球被固定在内转位或垂直位。

②眼球后退综合症有水平及垂直两种,水平者比较常见,其特点为一眼或两眼外展有不同程度限制。

③上斜肌鞘综合征两眼斜肌功能受到限制。

(3)后天性眼肌麻痹

在双眼单视建立之后,斜视突然发生,这常常由于头部外伤、脑炎、神经炎或眶内疾患等引起。起初有复视、眩晕、恶心等症状,宝宝往往用代偿头位来减轻复视的脱离,日久复视可消失。但年龄越大消失越慢。

2.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是由于视觉下神经单位异常引起的,而不是眼肌或支配神经的病变,眼球向不同方注视时,其两眼的斜度均相等。开始可能是间歇性的,在疲劳时出现斜视,休息后即可消失,逐渐成为固定性的。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内斜视和外斜视两种:

(1)内斜视

①调节性内斜视为内斜视主要原因,多发生于3~6岁的宝宝。由于生后早期视力尚未完全发育,而辐辏(斗眼)在生后数周即开始出现,所以此时期辐辏活动与视觉的关联尚不密切。3岁以后,看近距离物体的要求日益增加,调节开始迅速发展。患儿多为高度远视眼,视物需要使用较多的调节,所以诱发过度的辐辏,最终产生内斜视。

②非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大多没有屈光不正的现象。可能由于眼眶的异常解剖、眼肌筋膜异常、生后早期眼肌轻度麻痹或单眼视力障碍等,逐渐发展成内斜。

(2)外斜视

屈光不正在外斜视中占次要地位。诱发因素主要为眼眶角度过于开阔、眼眶内肌肉及筋膜异常、生后早期眼外肌轻度麻痹等。间歇性外斜久之即形成外斜。

此外,还有上斜视和外斜视等(如图3)。

斜视坚持早治疗

1.非共同性斜视的治疗

(1)先天性或婴儿期眼肌治疗

•一般采取手术治疗配和一定的双眼视训练。

•应做好术前检查工作。

•早期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双眼单视。

•如合并有调节因素,矫正屈光虽然能够使斜度减少,但不能使斜视消除,故应该配戴眼镜继续治疗。

(2)先天性肌肉筋膜异常的治疗

•保守治疗难以奏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轻型:如果眼向正中看时完全正位或斜视角很小,正前方有正常双眼单视,可不予手术。

•如外观不雅,有复视、代偿头位或活动困难较大,则首选手术治疗。

(3)后天性眼肌治疗

•病因治疗。

•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或B12,针灸疗法也有一定的疗效。

•眩晕者可暂时遮盖一只眼。

•如保守治疗无效,并确定其原发病已经停止发展者,经观察半年以上,肌肉机能仍不能恢复,则可施行手术治疗。

2.共同性斜视的治疗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措施,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1)矫正屈光及配戴眼镜对斜视患儿的屈光矫正应该从纠正斜位和提高视力两个方面考虑。对共同性斜视患儿,应把散瞳验光作为常规。但也并不是都需要戴眼镜,有的需要与手术治疗比较分析,确定治疗路径。

(2)弱视治疗包括遮盖法、后像法(即增视疗法)和红色镜片法。

(3)异常视网膜对应的矫正轮流遮盖双眼,每眼一天,是防止产生异常对应的好方法,同时也可以防止发生弱视。一般患儿在手术前应该这样做,用同视机进行矫正训练,但效果常常并不理想。手术矫正则有利于正常视网膜对应的建立。

(4)融合机能的训练当弱视眼的视力恢复到一定程度,且为正常视网膜对应时,即可用同视机训练融合机能。融合力的强弱,关系到手术后对残余斜位纠正克服的问题。融合力强,宝宝即容易恢复双眼单视。

如上述治疗均有效,而斜视尚未彻底消除,则应及时采取手术矫正,辅以术后训练,可以达到双眼治愈。如上述措施均无效,则手术大多是外观上的治愈,双眼视功能仍然难以达到正常。

共同性外斜视的治疗与内斜视相同,但因为其发病年龄在3~4岁以后,融合反射发育较好,所以如患儿仍能维持双眼融合时,则手术可以推迟至12岁左右进行。

预防斜视有对策

患有斜视的宝宝,父母一定要让他们注意休息,睡眠充足,营养均衡,做好免疫接种,预防疾病。此外还要:

1.婴儿1岁左右应该做一次屈光检查,如发现有高度远视或屈光参差,则应注意观察。

2.如果发现稍有眼位分离现象时,应立即给以屈光矫正,直至双眼反射固定为止。

3.如双眼视力不一致,对健眼应涂阿托品眼膏散瞳,并进行遮盖,以提高患眼视力。

4.应注意宝宝的眼部卫生,避免视力疲劳。过小的宝宝不要让他们看电视,或严格限制看电视光盘的时间。

5.在婴幼儿发烧、出牙或断奶时,应该加强护理,及时关注视觉状况。

6.对于有斜视家族史者,更应予以特殊注意,及时进行医检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