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像视觉语言的实验性流变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像视觉语言的实验性流变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于影像视觉语言实验性探究是在影视语言分析上的一次延展性尝试,通过影像媒体受众者的角度,对视觉语言方面所能够了解到和阐释出的文化价值信息进行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解读。正是在此意义之上,以蒙太奇、长镜头和意识流作为影像媒体视觉语言的三种主要基本手段进行浅析,无论是在以知觉幻觉镜头关系为研究主体的蒙太奇理论还是以镜头内部构成为研究主体的长镜头理论亦或是研究意识幻觉镜头的意识流理论,每一次理论及实践的出现都在当时的影像发展阶段具有着实验性表达与尝试。并凸显了影像媒体视觉语言实验性的发展趋势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像媒体;视觉语言;实验性;文化性;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21-02世界电影发展百年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种影像媒体也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向我们袭来,我们正在亲身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影像革命,影视传媒的高速发展和传媒经济的产业化迅速成为社会的焦点之一,如何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关注影像媒体视觉语言、视觉文化的显现和发展、塑造具有文化表义的影像媒体视觉语言,不但是传统影像媒体工作者的任务和方向,也是更多非传统类当代独立影像、实验影像媒体人所热切关注的问题。影像媒体视觉语言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属性作用于大众传播文化的延展性推动作用都是影像视觉语言研究与当代社会文化的深度契合。

一、影像媒体与视觉技术的发展交织并行

人类视觉至上的传统源远流长,从19世纪末期开始兴起的摄影、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媒体,更是将影像媒体的视觉力量推到了文化的核心地位。

电影自诞生那一刻起,便与视觉科技的发展、艺术流派的衍生交织在了一起,特别是现代社会飞跃式的发展,使得电影无论是本质的内在还是外延都产生了更为奇速转化。7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计算机、广播和通信产业的大融合,各种新的媒介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更是为以影像为介质的信息传递提供了高速的传输通道。当今社会,电子传播和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信息爆炸式的充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传播同时伴随着经济、文化、科技多方面的视觉化,影像媒体视觉语言文化的研究早已与科学、科技发生了重要的重叠,因此人们“如何观看”的方式正被深刻的改变。

二、影像媒体的实验性视觉语言表达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指出:“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同电脑、新的形象和数据储存等相结合,可能不仅对文娱节目、纪录片,或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层面,以及对于我们自己在宇宙中的观念,也会产生影响。”在此之前,没有哪种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拥有如此的自由表现力。作为影像既可以横向展示同一时间点上的种种生活状态(具有共时性),又可以毫无局限地表现大跨度甚至经过艺术加工得以延长或缩短的时间(具有历时性);既可以再现真实的空间形象,又可以表现虚拟再造的空间形象;同时影像的立体化空间又使其具有多信息的共时性和瞬息性的特点,而且时空本身的表现意义也丰富了影像的独一无二的视听语言手段。影像媒介拥有目前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完全经由具体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来表情达意、甚至传递抽象思想的艺术类型,因此对于视觉语言实验性表达的研究对于影像媒体的生产者和受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蒙太奇语言的裂变

蒙太奇,一个人们在谈论影像时无法回避的字眼,原为建筑学用语,当后来电影镜头之间的历时性链接称之为蒙太奇的时候,它的意义便从空间扩展为时空的。蒙太奇广义的来说是指剪接,电影《战舰波将金号》是第一个运用了蒙太奇视觉语言手法的影像作品,其中一系列连贯性的剪切,自婴儿车由楼梯摔下、四周人在开枪、至母亲紧张失措等这些今天在我们看似平常不过的画面交互剪接产生的紧张紧凑、隐喻的效果,成为当时极具实验性质的也是影像史上空前的经典发明创造。通过这些实验,爱森斯坦对蒙太奇在电影叙事功能以外的修辞功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并进一步提出了“理性电影”的理论,即“力求用最简洁的视觉图像叙述抽象的概念”。

而根植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新一代“蒙太奇”信徒们,则将蒙太奇的单位不仅仅看做是镜头,而是各种各样的意义单元:例如构图、音乐等等。通过对他们的组合,影像将形成如同音乐一般的交响和对位,从而传达出更为复杂的意义。新一代影像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灵活多变,他们注重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影像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实验影像由于在受视范围的界定上的不同,其表现手法方式往往较之传统影像大相径庭,甚至对于传统影像受视者来说难以接受,而实验影像却也恰恰借助形式上的革新来表达其意图的不同。电影最基本的语言“蒙太奇”在实验影像者手中产生了根本性的裂变,这种表现方式不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某种艺术表现的需要;不是以事件发展顺序为依据的逻辑性镜头组接,而是通过不同内容镜头的阵列,来揭示或表达一个原来不曾有的全新的含义,一种剖开事物表面现象,挖掘内在更为深刻、更富有哲理的东西。

(二)长镜头语言的时空再拓展

影像语言和影像风格的发展表明,长镜头语言是一种时空拓展的手段,即通过时间的持续带来空间的拓展,并进一步解释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巴赞称赞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长镜头是最重要的形式特征之一,也可以成为表现风格化的手段,正如巴赞说的那样:“景深镜头不是摄像师使用滤色镜那样的一种方式,或是一种灯光的风格,而是场面调度手法上至关重要的一项收获,是电影语言发展史上具有辩证意义的一大进步。”在台湾新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侯孝贤的电影作品中,长镜头的使用可能强化某种个人化的特征,使影片在形式和意味上都别树一帜。侯孝贤电影的重要特色之一,即是用“长镜头”来营造一种“非常规”叙事,在影片《风柜里来的人》中以长镜头的运用来建立诗意化的写实风格,具有高度自觉的原创意识。谈到长镜头及其实验性的运用,不能不提及的便是俄罗斯导演索库洛夫为圣彼得堡建城300年而创作的影片《俄罗斯方舟》。导演选择了最为真实的镜头作为视觉语言的符号,从开始直至结束,空前完整而连续的长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及其大胆实验。作为影像技术上的一大创举,导演自始至终只用一个镜头,游弋于圣彼得堡冬宫中的30多个房间,启用近千名群众演员,创造了一种横跨时空的超现实感。导演的镜头语言虽然简单,但一镜到底的气魄和雄伟壮丽的宫殿内观,以及变换无定的室内色调,都给人一种目不暇给的视觉震撼和对历史深邃的重新思索。一条拍摄而成的故事片不仅开创了视觉语言的先河,更是欲从本质上颠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

蒙太奇和长镜头实际上只是影像语言表现手段的两个方面,两者在本质上并无矛盾,因为对于影像语言的干预本身也有其魅力和美学价值,无论是两者各自跟随时代语境的熵变还是至始至终的相互交织,其关键取决于影像媒体主体如何利用视觉语言干预及干预的手段。

(三)意识流语言的偶影独游

意识流语言的出现时影像视觉语言的又一次突破性转变。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在1962年拍摄的《八部半》,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在影片中,两条情节线不断平行、穿插、交织在一起,从而将梦幻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影片的叙事舍弃了常规的“线性叙事结构”,而将一种无结构的结构叙事方式运用其中,随意性的情节走向,事件的过渡只能从内在的心理依据中去寻找线索,无法找到推动情节发展的逻辑性线索,直接和间接的内心独白,以及无所不知的作者视角,使影片能够自如、随意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意识流电影语言。

法国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路易斯・布努艾尔拍摄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对人的潜意识状态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探索。在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中,那个切割月亮的薄云影像变成了剃刀切割眼睛的影像,也因此完成链接下一个影像相关的潜在影像的作用。一撮浓毛可以变成了小熊仔,随后又转变为盘发,最后变成一圈看热闹的人。而这部电影产生于两个梦的汇合。全片由66个镜头组成,情节与情节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单镜头却让人触目惊心:男人用剃刀割开女人的眼球、一朵浮云飘了过去、神甫拖着压着死驴子的钢琴、阴阳人凝视着地上的一只断手,突然发生的车祸等等,故事完全超出人们通常的思考模式,因为他几乎是碎片式的,近乎全然意识流状态下的臆想。“影片中集合了超现实主义的美学和弗洛伊德的发现。

意识流手法的大量使用意味着影像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越来越像重视现实的映像一样重视意识的映像,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影像的表现潜力和表现范围。这一现象在当代社会文化体系中尤为明显,“意识流”的舵手们游离于主流影像媒介之外,总是偶影独游并通过不同于主流影像媒介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对特定范畴的观看对象、观看行为、观看过程甚至是观看视野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相关平台开放化程度的提高,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凝聚生成。

三、视觉语言实验性的价值所在

对于影像媒体视觉语言实验性的探索分析,是基于影像媒体的产生虽然短暂但却有着飞速发展的进程,当影像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下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从而为视觉语言的实验性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是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还是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亦或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无一不是通过探索影像特有的艺术构造和表现手法进而上升到探讨和总结电影具有一定适用性的规则。尽管这些“规则”都有着自身的使用时限,而且似乎总是会为后来的影像艺术实践所打破,从而为新的影像“规则”所替代,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普遍规律,而也恰恰因为影像作为视觉交流的媒体,其发展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对于视觉语言的诸多实验性尝试乃至生成的影像的认知,才具有了真正的价值意义。

当代就站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并且承担着文化桥梁和建设的作用。它的一头是对于影像媒体传统视觉语言的传承,另一端是对未来影像视觉语言的探索和追求,处于“当代”的影像视觉语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当下文化差异创新。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影像媒体与影像视觉语言只有恪守一种从容大度的立场,才能够慨然应对全球化的浪潮,并在寻求必要而合理的改变中守望影像媒体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邹建.视听语言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28.

[2][俄]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451.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