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实的”建筑VS世界危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实的”建筑VS世界危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中国介绍给了全世界,那么,2010年上海世博会无疑将世界介绍给了中国。

2008年,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跻身于世界超级大国之列,现在,又通过上海世博会隆重地将自己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令人饮佩的历史谋略和发展规划,那就是,继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进一步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2010年世博会举办地――东方明珠――上海。

这段时间,全世界各大洲的不同国家纷纷前来朝拜”大可汗”,中国人(在世博会的头15天已有大约250万人观展)不必迈出国门即可在世博园中尽情欣赏与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科学发展以及未来规划。

他们只需来到上海,即可进入英国、意大利。德国、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等国家馆中一探究竟。以上提到的几个国家馆是本届世博会开园之初的热门场馆,如参观者希望参观其它馆区,则不必花费太多时间排队。

所以,从上述角度看,本届世博会迄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各个国家馆异彩纷呈,向世人展示自身的建筑之美,并从社会、文化角度展示各国的形象,表达各国对城市的未来,对生活及社会未来的美好憧憬。

宏伟壮观的中国馆被称为“东方之冠”,中国馆整体高度达65m。以“不成比例”的建筑造型傲视整个地区。

经过激烈角逐,62岁的何镜堂教授在344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由其领衔的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成为本届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方。

中国馆试图对传统建筑特色做出现代诠释,其灵感来自于中国的抖棋,整个体系为一组“支架”,可以支撑檐槽,挑檐和突檐。整个中国馆用了56个不同的支架,代表着中国56个民族。内部布局集中展示了中国城市从最初形态到现在的发展历程,在技术手段方面利用了视频、模型、图片和多媒体装置。中国馆将成为世博会后永久保留的建筑物之一在最初的设计意图中,这一点已非常明确,那就是要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本次世博盛会的建筑标志,如同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埃菲尔铁塔和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

其它国家馆在创新长廊的东西两侧展开,中央通道的设计灵感取自意大利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Fiera Milano)著名设计大师福克萨斯(Fuksas)。美国馆和日本馆位于距中国馆的最远端,其它场馆介于两者之间。世博园专门为欧洲馆保留了一个区域。部分国家,如荷兰,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沿同一轴线排开,成为本届世博会最热闹的区域,这里已完全城市化世博会后该区域将重新进行开发。

中国为迎接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参与保留了一些特别的区域。一些非洲国家联合起来,搭建了一个专门展示非洲大陆文化与发展的大展馆,该馆由中国政府建设,供非洲国家免费使用。在这里,不同的国家可以进一步搭建自己的“小型”室内展台,用于展示和商务洽谈。不过,并非所有非洲国家的展位都设在这个展馆内。北非和南非的部分国家就建有自己独立的展馆。

参观非洲馆基本上不用排队,在毛里塔尼亚、肯尼亚和科特迪瓦等展馆,人们偶尔可以听到馆内志愿者的美妙歌声,与此同时,中国国歌也不时回荡在馆内,这些无不向人们表达了东道主对各国人民的诚挚欢迎。

在所有国外馆中,最值得称道的是英国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英国馆的外形设计具有高度的原创性。被称为“种子圣殿”的柔性结构体,6万根光亚克力棒嵌入到坚固的中心核,形成一个兴味盎然的超科技针垫。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是一位来自伦敦的建筑雕刻家,现年40岁。他的创意中选并获得实现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英国馆内由Troika设计的三个部分,其主题分别为“绿色城市”、“开放的城市“和”活力城市”。意大利馆作为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当然,其受欢迎程度排在东道主中国馆之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人对意大利所抱有的巨大期望,人们几乎一致认为意大利是最原始和正宗的“文化”发源地 (当然,这是对西方文化而言)。

最重要的是,由Giampaolo Imbrighi教授设计的展馆密闭、坚固、简朴的外形,激发了参观者对展馆内部的好奇心,至少从入口处一直向后延伸的长队即可看出这一点。实际上,内部布局似乎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期望,而非本届世博会主题。该馆通过一系列的产品展示,对意大利进行了全方位的概述。

考虑到几乎所有场馆都设有视频演播和多媒体设备,如果在意大利馆参观者能看到实物,看到具体的、有形的产品,将不啻于一个与众不同的,非常愉快的体验。

在这里,普通的中国人可以找到他所能想像的、最能代表意大利的一切时装、格调、设计、生活方式,美食、法拉利跑车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这更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意大利式大卖场“,馆内有各色产品和物品,优雅的餐厅,人们可在“意大利城市”中享受不同的城市体验,这些都在伟大的艺术家Peter Greenaway设计的一个多媒体装置中展现出来。

再回到我们对世博会的一般了解,毫无疑问,最突出的特色(从广告和宣传的观点看)是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展会的真正标志。遍及上海市各地的海报展现了各个展馆的效果图,每当人们谈起世博会或对世博会评头论足时,首先提到的就是他们喜欢的展馆及理由(通常都会提到建筑)。

许多人称,由于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制约,这将是最后一次”传统的”世博会,最后一次让参观者沿经典路线游览国家展馆的世博会,从下届世博会“2015年米兰世博会”开始,这一概念将随同不同展馆之间的“建筑方案竞赛”一起被放弃。作为一名建筑师,对此我感到有些难过,漫步在上海世博会宙勺街道上,我尽量去享受这{最后的?)盛大的建筑节日。我欣喜地注意到,尽管是在二十一世纪,在这个未来几十年必将成为国际舞台上璀璨明星的国度里,伟大的建筑仍能激动人心,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自有文明以来,仍能一如既往地令如此多的人怦然心动。正如Edoardo Persico所说,建筑是最真实、最可靠、最具体的事物,最能表现人类愿望的事物,或最能反映“我们的期许”。

现在,似乎存在一种普遍的认识,我们正在经历的,或许我们希望远离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是我们把太多的希望放在了财富和发展上,而不是真正的、具体的事物上,我们把重点放在了虚拟实体和无形资产、金融衍生品,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事物上。简言之,我们认为,不必付出努力进行建设或生产就可以创造出大量财富。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20I 5年米兰世博会对悲剧性的全球经济危机矫枉过正的回答是放弃建筑所具有的象征力量和具体特性7这种做法与导致经济危机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当我在上海世博园里漫步时,这些质疑时时在我脑海中萦绕。本届“传统的世博会”将重点百分之百地放在了建筑方面,我认为:这才是一个真正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