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化语文:践行体验教学,行走高效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几年,关于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学界和基础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一些人文论者痛心于目前应试教育的嚣张,语文课堂形同一个黑暗憋闷的铁屋子,把师生折磨得身心俱疲,因而身体力行,强调艺术化语文教学,试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找回失落的世界。但情趣化的热闹氛围,也引起了工具论者的极端反感,他们认为这已经是语文教学的异化,经典的质问就是:说也说了,唱也唱了,跳也跳了,笑也笑了,可是语文究竟在哪里?难分优劣的事实争论,层次不清的观点对抗,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师陷入莫衷一是、左右为难的尴尬。
我们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乱象,正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丰富性与复杂性,而语文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首先是一门科学。没有语文的科学性,必然形成不了独立的语文教育学科,也不会有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并不反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体现工具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区别于其他尤其是理科课程的重要因素在于它最富有情感性。在语文的世界里,丰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钟灵毓秀,诉说了人生命运的爱恨情仇。台湾作家余光中曾说:“中国的语文是一曲委婉动情的歌。”教授如此美丽的学科,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内心体验和共鸣自然成为了最根本的教学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运用多种艺术美的方法,让语文课成为流动热烈情感,绽放美丽画面的场域,而绝不能止步于理性的分析,冷漠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技艺训练。
然而,之所以至今很少有人直面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艺术化的误解。有的人以为艺术化语文就是在课堂里唱唱跳跳,耍耍小花样;也有人把艺术化等同于目前流行的教学艺术,认为那个东西抽象而虚空,难以操作。事实上,我们所倡导的艺术化首先指向实实在在的各种艺术样式,如绘画、建筑、音乐、电影、曲艺等,然后扩散到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包含从形式到内容一切有用的要素。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电影还是戏剧,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审美的体现,这与语文所追求的本质正是相通的。我们所倡导的艺术化语文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介入各种艺术样式,让学生“知艺,赏艺,用艺”,借助各种艺术提高语文的能力和修养①,让学生学得开心,悟得深刻!
一、 体现艺术,回归语文教学传统
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通过音乐、美术、游玩来教育大众,培养人才。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教育界倡导“乐学”的第一人。然而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只见读书之苦,难闻学习之乐,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和训练使师生终日疲于应付,教学毫无“游于艺”的乐趣可言。这不仅使充满灵气的语文失去了血肉和灵性,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活泼自主的发展。毫无疑问,真正有价值的语文教学绝不是机械的填充和灌输!而今我们所倡导的艺术滋养的语文教学,正可谓体现了始于孔子的真正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最高境界便是让学生自发地喜爱学习,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锻炼技能,涵养品性。于是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等基于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需要倡导“娱乐精神”,因为真正的语文根植于生活,“开放”是语文的最基本特性,同时语言文字本身充满艺术的因子。因此,语文学科应当归属快乐园地,应当是学生获得审美享受的主要阵地。魏书生老师曾说:“语文教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算完成任务,而应当是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所以,语文应首先满足学生体验愉悦的基本要求,而后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陶冶和哲理思辨。如果语文教学妄图通过灌输语文知识、传授所谓的“方法1、2、3”来达成育人目的,其结果必定适得其反。艺术化的语文致力于建构由工具抵达人文的中间层,通过各种艺术化的手段发掘语文世界中各种美的因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艺术的灵动,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天地,帮助其欣赏美,感悟美,并让其在愉悦的教学状态下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进而逐步从小我走向大我。
同时,语文教材有着一切学科都难以企及的艺术综合性。从音乐到舞蹈,从影视到雕塑,从绘画到书法,几乎无所不包。因此蕴含多样艺术资源的文本使艺术化语文课堂成为可能。把各种艺术样式引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教学不再是干巴巴的语言与文学名词术语的解释、枯燥的课文句段的分析解剖,而是借鉴相关艺术样式,创造出一个教学的艺术佳境,进而实现创造性的文本处理,把语文课堂变为“情深意浓,韵味十足”。如借助音乐、电影,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情境,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性灵得以陶冶,审美情趣得以培养;同时,在各种艺术样式的催化下令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来自于文字的冲击,从而开拓文本互解的解读空间;借助艺术的力量,为学生开启一个洞察社会、思考人生的新窗口。此时此刻的艺术,不再仅仅是作为传达美、传达浪漫的一种手段,更是成为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的支撑。
二、 追求艺术,“体验”语文,绝不丢失“语文味”
“语文味”这个概念是目前常被某些人当作攻击一些创新型课堂的武器,一句没有“语文味”就把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的探索和付出一笔抹杀。然而,问题是语文味究竟是什么,恐无一个人讲得清楚。语文味概念的首创者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②
值得注意,程老师特别注重“体验”一词,在对“语文味”的短短解释中分别在“语文味”的实现途径和终极目标两个方面提及。“体验”是什么?体验是“人们因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内心的感受、体味,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是“通过感官来感知,自觉地、主动地认识事物、感悟生活,获得相关积累和精力的过程”,即程老师所提及的“生命体验”“体验人生境界”。而我们所倡导的艺术化语文教学正是以“体验教学”为基本策略,以学生的个体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用脑子思考,还用眼睛欣赏,耳朵聆听,嘴巴诉说,身体演绎等,用其身体去经历,心灵去感悟,让其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实现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来达到对知识的构建,情感的沟通。因此,如果按照程少堂老师的观点来评价那些充满艺术因子的课堂,绝不能用“无语文味”的高帽来扣。恰恰相反,具有艺术味的课堂,均具有诙谐幽默和诗意美感的特点,都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互学共享的基础上更好地自由学习,更好地帮助其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此外,我们更坚持认为,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艺术化语文教学不仅不会丧失语文味,它更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一次更深入的探索。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是指语文教学在一定的教学和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创造语文教学美和美的语文教学,综合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涵养个性等教学任务③。这正与我们所提倡的艺术化语文教学的宗旨不谋而合。语文教师的智慧即体现于如何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寻找并运用艺术化的途径。
目前,之所以那么多人诟病于艺术化语文教学,质问“语文在哪里”,指责艺术化的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其实是拿一个基于应试的“美丽术语”来对抗新的课程样式与教学模式。他们首先把“语文味”与“工具性”等同,然后把那些注重艺术熏陶、精神涵养的课堂一律指责为缺少“语文味”。结果导致不少教师放弃对于课堂美的追求,孜孜不倦于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所谓的八字宪法的追求。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作为一个具有综合知识序列性、能力层进性、情感渐聚性、思维发散性等多重特点的复杂体系,语文课堂必然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如果单纯以是否紧扣文本内容和语言来评判一堂语文课有无“语文味”,就显得武断而粗暴了。一堂课,如果课堂上学生都是昏昏欲睡,或者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那么,所谓的“语文味”价值何在?
当然,构建艺术化语文,最根本的还是必须遵循“适宜性和适用性”的原则④,什么时候介入,介入多少,以怎样的形式介入等都要结合教学时间、教学顺序和教学容量综合考虑。艺术样式的引进,也都是在尊重文本、尊重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语文教学并非为了追求“异峰突起”,哗众取宠,进而丢失语文的本原与本真,也并非否认“本色语文”所追求的朴实简单,只是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有效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因此各有优势。三、 走向艺术,开拓多元途径
语文教学说什么都可以,关键在于做。目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两个极端的撕裂中:一方面,有的语文教师较着劲要和数理化抗衡,过分注重方法的传授,将原本跳动生命的文字,粗暴地抽离成规律性的死物;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痛感于孩子人文气息的失落,努力摆脱所谓规范学科必备的理性,突破文本及其语言文字的束缚,全面扬起精神与道德的大旗。结果,前者将孩子异化为灌输的器物。课堂既没有老师的“奇思妙招”,更没有孩子的“想入非非”,语文教学成为没有个性张扬和情感释放的一潭死水;后者虽然可能制造出一个热闹非凡的课堂,但凌空蹈虚的讲解,没头没脑的体验,把孩子变成了看不清前路、也不懂脚踏实地的星空仰望者。两者路径不同,但结果一样:课堂是无效的,教师是无聊的,学生是无奈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语文素质、高效教学。
关于前者,我们无话可说,其带来高分低能、有知无德、有分无能的危害已众所周知。但对于后者,我们觉得确实有再研究再论述的必要。因为,其教育思想与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关键就在于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或褊狭,或错位,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许我们的语文就会出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新课标鼓励语文教学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艺术化语文教学就是语文与艺术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艺术样式的巧妙介入,正可为孩子们近乎模式化的语文思维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重新有机会在情感的天空振翅飞翔。学生的思维经过“一幅图画,一支乐曲,一段影视”等催化剂的作用,必发生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在这些中间体作用下,他们未经历练的心灵与反映复杂生活、表现深刻哲理的文本逐渐融合,闻言识人,通情达理。同时,由于艺术内容和艺术手段的加入,教师必定努力改善教学方式,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也在艺术的辅助下从单一逐渐化为丰盈⑥。由此,语文课堂不仅因为艺术而使得教学具有了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在与艺术的碰撞、交融中,形成新的空间,释放新的能量,从而激活语文课堂,实现师生间的高效教学。
(一)听觉艺术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师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情意的开启与想象力的发展。这一点也许最易通过听觉艺术来实现。听觉艺术在这里既包含自然的声响,更指优美的音乐。无论是激昂澎湃,还是低沉哀婉,音乐都能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情境中。同时音乐的介入性很高,适应面很广,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很多环节都可以辅之以音乐的元素。因此用音乐渲染情境是教师们最常用的手段。课上无需多言,只要一首歌,一支曲,就能瞬间走入学生的内心。下面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案例,说明音乐在语文课堂的各种课型与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案例]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音乐不仅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真切地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情感,还能使写作成为自发的情感流泻。广州某一中学教师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简单介绍完写作背景后,配上德彪西的小提琴《月光》曲⑦,让学生深情地朗读课文,在“梵婀玲”凄美、幽怨的氛围里,体味文中被“阴森森”“重重围住”的清冷、朦胧的荷塘月色,领会朱自清向往高洁、自由,但摆脱不了黑暗、无奈现实的心境写照。“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这是温州永嘉十一级语文教师肖培东老师在执教一堂“亲情”话题的作文课上为加强情感体验,引进了台湾著名歌星苏芮演唱的《奉献》⑧,当苏芮抒情的歌声飘逸课堂时,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歌词就成了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学生深深沉浸在声音、图画、文辞那种真挚感人的艺术氛围里,写作成了一种心泉的涌动。
(二)视觉艺术体验,全面拓展学生眼界
如果以音乐为核心的听觉艺术,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想象美感,那么以书画摄影为核心的视觉艺术则会带给学生一种新颖神奇的直观享受。自古就有苏轼评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画家刘海粟在评价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时也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由此可见,诗文与画是相通甚至互为一体的。目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阅读书坊”丛书,在它每册的封底上都附有这样一段话:“图片和文字类似人间的关系,它们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存在,同时赋有说明世界的话语权力……新阅读――图和文的混合交响,黑与白的瞬间冲击,激荡的感觉,快乐的理性!”这段关于图与文关系的解读,可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
长期以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接触的是文字符号,即使最精巧的语言文字描述,也难以替代真实的形象。尤其是当下饱受应试之苦的学子,几乎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外界真实丰富的生活,光靠文字的描述是很难让他们领略到作品所描绘出来的美感。例如极光、羚羊木雕、北固山等等,这些自然现象、工艺美术和自然风景,如果没有形象直观的绘画与摄影作品的介入,学生感受不到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美感,以至与文本有距离感。下面我们同样通过简单的案例,来说明书画摄影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案例]温州永嘉中学的刘琼老师就把中国古代山水画引入课堂⑨。他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品味画里的景、画里的魂、画里的生命,而后把情景鉴赏的初步方法转用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上,以完成艺术鉴赏到语文鉴赏的蜕变。这样的教学转化,可谓独具艺术灵气,学生更是在享受的过程中完成了诗歌鉴赏的学习,着实可谓不失美感又很高效!
(三)视听觉综合体验,让课堂丰盈起来
视觉与听觉艺术因其使用方便,资源众多而在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影视作品为核心的综合艺术逐渐成为艺术化语文的宠儿。影视艺术动静并存,声光色影共用,特别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在应试高压下,为数不少的中小学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所经历的人生,单一偏狭,导致他们在语文素质上也出现片面化、同一化的现象。影视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样式,结合了几乎所有的时空艺术元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驻足品味人生百态的窗口。优秀的影视作品在给学生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给予其强大的精神穿透力和心灵辐射力。学生在沉思中感动,因感动而震颤。思维激活了,眼界拓宽了,理解与表达能力提升了,审美欲望也就自然汩汩而出了。于是,学生对于阅读有了特别的敏感,对于写作有了特别的热情。
目前,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的做法在基础教育界已经比较盛行,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利用这影视艺术来为日益沉闷单调的语文课堂添笔亮丽色彩。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廖玉蕙老师就非常推崇借助电影来教授写作。她认为选择一部年龄层、趣味性、感动力及意义性都能兼顾的好电影,让学生或写心得,或写影评,或写纯粹的叙事,都能多角度地锻炼写作能力。⑩在大陆基础教育界,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的一般做法有三种:整堂课播放一部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影视作品,以作教学内容的证明;将影视作品翻录成文本供学生学习。而常规的活动方式是:教师点拨―学生欣赏―互动分析―多元写作―成果展示。总之,语文教师选择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优秀影视作品让学生观赏,不但能营造成功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纾解学生的课堂压力,促进教学活动,全方位训练学生眼观、心思、口说、手写,强化学生的语文技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案例]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刘赛平老师,充分认识到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他在执教《我爱这土地》时,播放了电影《紫日》中日本兵把一个中国农民塞进麻袋里捆起来,再点着汽油烧麻袋取乐的片断,许多同学眼噙热泪,沉浸在对备受欺凌的同胞的同情和对丧失人性的日寇的仇恨中。这部影片非常符合课本单元的要求,因此不仅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更让学生在电影营造的气氛中,充分激发爱国热情,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课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我们的观点:一是如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艺术化语文教学(包括艺术化的教材,艺术化的手段、艺术化的训练和活动等)不仅帮助教师从八股先生的陈词滥调和刻板迂腐中解放出来,更是帮助他们把课给讲“活”了:气氛活跃了,形式活泼了,知识灵活了……语文课与多元艺术实现完美的珠联璧合,我们的课堂定将会变得更加有韵味,更加鲜活灵动。二是语文教学的使命,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诗意地栖居,能够得到审美的享受。因此,缺失艺术的语文课就等于失血的生命。教师追求艺术化的语文课堂,将能够在应试的铁屋子里打开一个窗口,帮助中小学生呼吸到一缕清新空气,看到一线灿烂的阳光,重新焕发生命的灵气。
参考文献:
①④蔡伟著《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程少堂著《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8期
③宋其蕤著《语文教学美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⑤⑧⑩肖培东著《走向高效的艺术化语文教学》,《教学月刊》2011年第10期
⑦崔干行著《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廖玉蕙著《如何教出精彩的语文课――写给语文老师的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