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十一世纪以来漫瀚调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十一世纪以来漫瀚调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对漫瀚调传承与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漫瀚调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兴盛时期。这一阶段,各专家学者主要从漫瀚调的音乐、唱词、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探究,拓宽了漫翰调的研究视野,但对漫瀚调的语言载体及其中蕴含的蒙汉民族文化内涵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以来 漫瀚调 研究综述

漫瀚调发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地区,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山歌。自产生一百多年来,它在晋陕蒙大地上广为流传。作为蒙汉文化交融的结晶,其又可被称为“蒙汉调”、“蛮汉调”,2008年漫瀚调被正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1世纪以前,对漫瀚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曲词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理论探索两个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王世一、柳谦、张皇合编的《漫瀚调》、荣竹林的《蒙汉调管窥》和赵星的《蛮汉调研究》这三本书,三本书都大致从漫瀚调的历史渊源、音乐、歌词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并在附录中尽可能多地收录了漫瀚调的唱词和曲调,这些工作为后期对漫瀚调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世纪以来,随着漫瀚调传唱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对漫瀚调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漫瀚调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它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在出版的专著方面,200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杜荣芳的《漫瀚调艺术研究》,此书把漫瀚调置于晋、陕、蒙三省的民歌艺术之下进行研究,勾勒出了近百年来漫瀚调的发展轮廓,并对漫瀚调的音乐、歌词、传承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不仅如此,书后还收录了漫瀚调曲目180多首,歌词127首,这是近年来研究漫瀚调比较全面的一部著作。201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克仁主编的《走西口与漫瀚调》一书,此书把漫瀚调的产生置于走西口这一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背景中,深化了漫瀚调的历史内涵。201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冯卓慧、陈丹曦、王文章合著的《漫瀚调》一书,全书从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漫瀚调,是最新的比较完整的一部漫瀚调研究著作。

与此同时,各大期刊关于漫瀚调的研究论文也显著增多,许多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漫瀚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笔者在整理21世纪以来相关的研究文章中发现,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立足音乐角度的研究

漫瀚调作为一种兼具民族与地域色彩的独特音乐形式,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对其音乐的各个方面做出探究。纵观21世纪以来对漫瀚调音乐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步从宏观转向微观,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关于漫瀚调音乐艺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学者有裴雅勤(2005)、吉慧娟(2012)、曹晔(2011)、李世相(2004)、田月明(2004)等。裴雅勤的《论蒙汉调的风格特征》重点分析了漫瀚调的音乐环境和音乐艺术特点。吉慧娟的《内蒙古地区漫瀚调的音乐形态研究》则从调式、旋法、曲式、伴奏这些更加细致的角度分析了漫瀚调的音乐形态,曹晔的《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也大体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但它们各有千秋,互为补充。李世相《漫瀚调旋法个性管窥》则仅选取了音乐中旋法这一角度,深入地对漫瀚调特殊的旋法风格进行了探究。

关于漫瀚调演唱特点的研究,主要研究学者有郭亚丽(2012)、张丽娟(2012)、杭红梅(2007)、裴雅勤(2005)、李先叶(2010)、董芳(2011)、石开(2013)等。郭亚丽《内蒙古漫瀚调的演唱艺术特色研究》主要从语音特色和唱腔特色阐述了漫瀚调的民歌性。张丽娟《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研究》选取了漫瀚调艺术家代表奇附林,从个别到整体,以小见大,展现了漫瀚调演唱的独特魅力。杭红梅《浅谈鄂尔多斯地区蒙汉调的腔调特点》主要从行腔特点、润腔特色这两个角度对漫瀚调的演唱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裴雅勤的《论蒙汉调的体裁特征》和王新惠的《浅议鄂尔多斯民歌蒙汉调》这两篇文章都着重从坐落场合这个别致的角度展现了漫瀚调自由灵活的演唱形式。

关于漫瀚调与其它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马(2004)、曹晔(2010)、王丽文(2013)、苗幼卿(2001)等学者在这一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马在《戏曲因素在漫瀚调演唱中的遗风之浅见》一文中,谈到了戏曲与漫瀚调的演唱形式、演唱方法、伴奏乐队组合、现存曲目演唱应用方法这四个方面的联系。在曹晔的《准格尔旗漫瀚调与准格尔旗蒙古族原生态民歌之比较》一文中,作者认为漫瀚调大多是从准格尔旗原生态民歌这个母体演变过来的。后来,在他的论文《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中,他继续深入探讨了漫瀚调与二人台、信天游、山西河曲山曲这些歌种的区别。王丽文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探究》一文中也涉及到了漫瀚调与二人台的异同。苗幼卿在《蒙汉音乐文化形式交融的艺术花朵――准格尔旗漫瀚调浅析》一文中提到了漫瀚调与爬山调的异同。他们都在对漫瀚调与其他音乐形式的比较中深入挖掘出了漫瀚调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二.对漫瀚调唱词的研究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漫瀚调的唱词凝聚着蒙汉两族人民的伟大智慧。其唱词创作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样、艺术形式独具匠心、艺术手法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学、美学价值,所以对漫翰调唱词的研究历来为广大专家学者所青睐,对它深层次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在唱词的题材与内容上,有《黄土天籁――永远的漫瀚调》、《漫瀚调的歌词、表现形式及声腔特点》等文章。这些文章把漫瀚调的题材内容大体归纳为歌唱爱情、表现时政、反映生活这几类,展现出了漫瀚调质朴的文学格调,也为漫瀚调唱词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基础。

在唱词的艺术特色上,学者们集中研究了漫瀚调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漫瀚调的歌词》、《鄂尔多期高原上的民间小曲――浅析漫瀚调的艺术特色》、《漫瀚调语言及其演唱特点探微》、《论内蒙古西部地方歌种漫瀚调的歌词和演唱特性》、《漫瀚调的歌词、表现形式及声腔特点》等。这些文章大致对漫瀚调唱词的上下句基本结构,七字句骨干句型,押韵脚,赋、比、兴艺术手法以及独特的蒙汉两族语言掺和的“风搅雪”形式几个方面作了阐述。这一角度的分析充分展现了漫瀚调唱词修辞上的文学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体现了漫瀚调唱词作为民间文学形式对我国古代诗歌一脉相承的传统。

三.立足漫瀚调文化交融性研究

漫瀚调是蒙汉文化交融的结晶,它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学者们的眼球。在漫瀚调的交融性方面,他们主要探讨了漫瀚调交融性产生的原因和交融后带来的影响。

关于漫瀚调文化交融性成因的研究,主要研究学者有王进(2012)、冯光钰(2002)、张好音(2004)、李彦娜(2008)等。王进《浅议漫翰调的交融性》和冯光钰《漫瀚调:蒙、汉音乐文融、磨合的结晶――从准格尔旗荣获“中国漫瀚调之乡”命名谈起》这两篇文章都从历史源流方面探究了漫瀚调交融性的原因。张好音《漫瀚调音乐中的晋陕民歌因素》一文主要探讨了漫瀚调产生的地域对其音乐特点的塑造。在李彦娜《论漫瀚调艺人传承的文化交融性》这篇文章里,作者则着重谈到了民间艺人在漫瀚调文化的不断交融中所做出的贡献。

关于文化交融性对漫瀚调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学者有李建军(2006)、乔步英(2007)、王进(2012)等。李建军《论漫瀚调文化交融性》、王进《浅析漫瀚调之交融性》和乔步英的《从漫瀚调看鄂尔多斯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这三篇文章都谈到了漫瀚调交融性对音乐、歌词、演唱方面的影响,李建军着重谈到了交融性对民俗活动、民间艺人方面的影响,而乔步英创新性的提到了交融性能够对社会和谐起到促进作用。

四.漫瀚调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当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漫瀚调机遇与挑战并存。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关注也使漫瀚调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有了良好的进展。大批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对漫瀚调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工作中,在对漫瀚调的传承现状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发展建议。代表性的论文有《漫瀚调音乐之浅见》、《关于保护、传承漫瀚调的思考》、《浅谈漫瀚调的保护与传承》、《漫瀚调保护与传承之我见》、《漫瀚调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漫瀚调的当代转型与区域化共享》等。这些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漫瀚调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切实措施的提出为漫瀚调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一些学者重点研究了漫瀚调的流变与传承。赵燕的《对蒙古族民间艺术漫瀚调的思考》和《传统与现代――漫瀚调漫议》两篇文章都对传统漫瀚调和现代漫瀚调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漫瀚调正不断丧失传统特色、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的趋势。付陪的《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传承变异研究》分析了漫瀚调的传承主体、传承方式、流变因素,对漫瀚调的传承环境的变化做了具体的阐述。刘晓静《浅析漫瀚调的流变与传承之路》同样在这一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者崔荣在《口述史与漫瀚调》一文中援引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到漫瀚调的研究中,这一创新性研究方法的探寻,将为漫瀚调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漫瀚调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对漫瀚调的源起、音乐、唱词、传承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比较概述的有吕军的《内蒙古西部区山曲(漫瀚调)浅析》、景通玉的《漫瀚调浅析》、盛丽的《韵味悠长的漫瀚调》、孙丽娟《声乐美学视域中的漫瀚调歌唱艺术》等期刊文章,这些文章都对漫瀚调基本特点进行了一些探讨。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综合性的专业论文。宋薇的《蒙汉调的文化内涵与演唱风格》在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漫瀚调的源流、演唱方法、继承与展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陈曦的《民俗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立足于漫瀚调民间文化的特征,从民俗学这一具体的角度探讨了漫瀚调的民俗环境、民俗特性和民俗功能,充分挖掘了漫瀚调在民俗学上的价值。

总体说来,21世纪以前准格尔旗地区对漫瀚调词曲文本、自然历史背景材料进行了重要的收集与记录,为漫瀚调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以来,对漫瀚调概说性和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对漫瀚调音乐学上的研究全面系统,充分地展现了漫瀚调的音乐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对其唱词上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从不同角度的解读体现了漫瀚调作为民间艺术与我国古代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手法,展现了漫瀚调的文学意义;对漫瀚调文化交融性的研究更是具有了巨大的民族学上的意义,作为蒙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漫瀚调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学者们挖掘的重点;另外,值得欣喜的是,对漫瀚调传承与保护的多样化研究为漫瀚调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为漫瀚调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进一步传播做出了努力。

但是由于其即兴编词的特点,对漫瀚调词曲的收集整理工作尚有待完善;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对漫瀚调的研究也陷入了瓶颈,亟需开创新的研究角度。漫瀚调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还需继续,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一是加强对漫瀚调的搜集与整理,重视对漫瀚调材料的补充和更新,加强对新兴创作唱词的搜集;二是对漫瀚调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三是深入挖掘漫瀚调的蒙汉民族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世一,柳谦,张皇.漫瀚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3月

[2]赵星.蛮汉调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4]李克仁.走西口与漫瀚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5]冯卓慧、陈丹曦、王文章.漫瀚调.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6]裴雅勤.论蒙汉调的风格特征.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

[7]吉慧娟.内蒙古地区漫瀚调的音乐形态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8]曹晔.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

[9]李世相.漫瀚调旋法个性管窥.内蒙古艺术.2004年

[10]田月明.漫瀚调音乐之浅见.内蒙古艺术.2004年

[11]郭亚丽.内蒙古漫瀚调民歌的演唱艺术特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5月

[12]张丽娟.奇附林漫瀚调演唱艺术研究.内蒙古大学.2012年5月

[13]杭红梅.浅谈鄂尔多斯地区蒙汉调的腔调特点.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

[14]李先叶.漫瀚调语言及其演唱特点探微.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

[15]马.戏曲因素在漫瀚调演唱中的遗风之浅见.戏曲艺术.2004年5月

[16]曹晔.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4月

[17]董芳.论内蒙古西部地方歌种漫瀚调的歌词和演唱特性.北方音乐.2011年5月

[18]石开.漫瀚调的歌词、表现形式及声腔特点.鄂尔多斯文化.2013年

[19]李彦娜,论漫瀚调艺人传承的文化交融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

[20]张好音.漫瀚调音乐中的晋陕民歌因素.内蒙古艺术.2004年6月

[21]李建军.论漫瀚调文化交融性.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4月

[22]张发.关于保护、传承漫瀚调的思考.鄂尔多斯文化.2008年10月

[23]张发.漫瀚调保护与传承之我见.鄂尔多斯文化.2013年12月

[24]乔布英.漫瀚调的传承和发展之我见.鄂尔多斯文化.2008年10月

[25]赵燕.对蒙古族民间艺术漫瀚调的思考.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3月

[26]赵燕.传统与现代――漫瀚调漫议.北方音乐.2010年

[27]付陪.内蒙古准格尔旗漫瀚调传承变异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4月

[28]崔荣.口述史与漫瀚调研究.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8月

[29]陈曦.民俗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4月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XX14222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